脑梗塞病人,早期康复护理很重要
作者: 王卫
在医疗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脑梗塞的救治成功率显著提升,然而,急救成功后,患者面临的挑战远未结束。加强对脑梗塞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至关重要。
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1、减少并发症。脑梗塞后,患者常常伴随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有助于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2.加速功能恢复。早期的康复介入能显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研究表明,脑梗塞后的康复期存在一段“时间窗”,在此时间窗内开始的康复训练可以更有效地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加速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
3.提高生活质量。脑梗塞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偏瘫、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早期康复护理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旨在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运动、言语交流、日常生活能力等。
早期康复护理的方法有哪些
1、生命体征监测与稳定。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需要首先确保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稳定。一旦生命体征稳定,且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明显恶化,即可考虑进行早期康复介入。
2、体位摆放与变换。患者在床上应保持正确的体位,如患侧卧位、健侧卧位或仰卧位,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每隔2~3个小时帮助患者变换一次体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3、肢体康复训练。①关节活动训练:在患者无法主动活动时,通过被动关节活动来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随着患者病情的改善,应鼓励其进行力所能及的主动运动,如抬臂、握手、屈膝等,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②肌力训练:可进行渐进性的肌力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这可以通过等长肌肉收缩练习、等速肌肉力量练习等方法实现。③坐站训练:通过翻身、起坐、平衡等训练,逐渐提高患者的坐位和站位平衡能力,为行走训练打下基础。④行走训练:在患者具备一定的站立平衡能力后,可进行步行训练。最初可由他人搀扶或使用助行器辅助行走,逐渐过渡到独立行走。
4、作业治疗。①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家务等,通过模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和任务,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②环境适应性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家庭或康复环境进行适应性改造,如安装扶手、调整家具位置等,以便患者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日常生活。③辅助器具使用训练: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轮椅、拐杖、助行器等。
5、语言训练。①发音训练:从简单的音节开始,逐渐过渡到词语、短句和长句,帮助患者恢复发音能力。②口语交流训练:鼓励患者与家人、护理人员及康复师进行口语交流,通过对话和讨论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③非言语交流训练:对于严重言语障碍的患者,可以教授其使用手势、图画、文字等非言语交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6、认知训练。①注意力训练:通过游戏、拼图等方式,提高患者的注意力集中能力。②记忆训练:利用卡片、图片等工具进行记忆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记忆能力。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记忆任务,如记住物品的位置、名称等。③问题解决能力训练:设置一些实际问题情境,引导患者进行分析和解决,以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④认知游戏和拼图:适当进行数字游戏、记忆游戏、拼图等认知训练,以提高患者的注意力、思考能力和记忆力。
7、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通过倾听、安慰、鼓励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可及时请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疏导。
8、饮食与营养支持。患者应遵循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血压者)、适量糖类、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原则。建议多食用瘦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碘食物,以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同时,应戒烟酒,避免高脂肪、高盐、高糖等不利于健康的食物。
9、并发症预防。①肺部感染的预防。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肺部活动减少,易导致痰液积聚,从而引发坠积性肺炎。定时翻身(一般建议每两小时一次)有助于改变体位,促进肺部痰液的排出。同时,拍背也是促进痰液松动和排出的有效方法。护理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拍背技巧,从下往上、从外向内轻轻拍打患者背部,帮助痰液顺利排出。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和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吸氧治疗。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探视人员,以降低感染风险。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康复环境。此外,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的食物,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采用鼻饲管喂食,以避免误吸和呛咳。②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应鼓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简单的肢体抬举、屈伸等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可以进行被动的肢体按摩和关节活动。对于高风险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③尿路感染的预防。定期为患者清洗尿道口,并更换清洁的尿管和尿袋;鼓励患者多饮水,通过多排尿来冲洗尿路,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应尽早拔除尿管,鼓励患者自主排尿,以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