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可以这样化解
作者: 赵徽
如今,焦虑和抑郁已成为当代成年人面临的普遍心理挑战。如何深入了解焦虑、抑郁的成因、表现以及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本文为您详解。
认识焦虑和抑郁
1.什么是焦虑和抑郁
焦虑是一种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常伴有紧张、不安、心悸等生理反应,而抑郁则是一种持续的情绪低落状态,常伴有悲伤、绝望、乏力、自我否定等心理体验。两者常常相伴而生,互为因果。
2.焦虑、抑郁的成因
(1)遗传因素:部分焦虑抑郁患者的家族中也存在类似病史,表明遗传易感性的存在。
(2)神经生物学因素:脑内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失衡与焦虑、抑郁密切相关。
(3)心理社会因素:童年创伤、负性生活事件、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等都是焦虑、抑郁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
3.常见症状
(1)焦虑的常见表现包括:过度担心、紧张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易激惹等。
(2)抑郁的典型症状有:情绪低落、兴趣丧失、食欲减退、体重改变、睡眠障碍、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疲乏无力、自我否定、内疚自责,甚至反复产生死亡念头等。
当上述症状持续2周以上,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就需要警惕是否已发展为焦虑症或抑郁症。
应对焦虑、抑郁的四大策略
1.药物治疗
对于重度焦虑、抑郁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手段。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等;(2)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3)其他类型抗抑郁药:如曲唑酮、米氮平等。对于伴有显著焦虑症状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抗焦虑药,如苯二氮䓬类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抗焦虑、抑郁药物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用药。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焦虑、抑郁的首选非药物治疗方式,常见的疗法包括:(1)认知行为治疗(CBT):通过识别和纠正负性的非理性信念,学习合理的应对技能,从而减轻焦虑、抑郁症状。研究表明,CBT是目前治疗焦虑、抑郁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2)人际心理治疗(IPT):重点探讨人际关系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缓解由人际关系引发的抑郁情绪;(3)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培养正念,接纳内心的不愉快情绪,同时明确人生价值,致力于有意义的行动;(4)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探索童年经历和无意识冲突如何影响当前的心理状态,获得内省和新的领悟。
通过规律的心理治疗,患者可以获得情感抒发的通道,学习新的认知方式和应对技能,逐步走出焦虑、抑郁的阴霾。
3.自我心理调适
在专业治疗之外,焦虑、抑郁人群也可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来改善心理状况,常用的方法包括:(1)接纳负面情绪:学会觉察和接纳内心的焦虑、苦闷等负面情绪,而非逃避或压抑;(2)合理的自我对话:觉察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学习以更加合理、积极的方式与自己对话;(3)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冥想等放松方法,缓解生理唤醒,获得内心平静;(4)行为活化:设定并执行可操作的目标,参与感兴趣的活动,获得成就感和正性情绪体验;(5)寻求社会支持:主动与亲友沟通,寻求理解和支持。必要时可参加心理健康互助小组。
通过持续地实践这些方法,养成积极的应对习惯,个体可逐步提升心理韧性,减轻焦虑、抑郁的影响。
4.生活方式的调整
日常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为缓解焦虑抑郁,可考虑如下生活方式调整:(1)规律作息: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保证充足优质的睡眠;(2)健康饮食:摄入足够的蔬果、全谷物等营养食物,避免高糖高脂肪食品,少饮酒和含咖啡因饮料;(3)适度运动:保持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绪;(4)亲近自然:经常到户外走走,享受阳光和新鲜空气,有助于提升心情;(5)培养兴趣爱好:投入感兴趣的活动,如阅读、园艺、手工制作等,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6)限制社交媒体:适度使用社交媒体,避免过度沉溺其中引发负面社交比较和信息过载。
如何预防焦虑和抑郁
1.强化心理资源
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如乐观、坚韧、自尊等,提升压力应对能力。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自我情绪管理的技巧。拓展社交网络,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支持性关系。这些心理资源可增强个体的抗逆力,降低焦虑、抑郁的风险。
2.早期筛查和干预
对于焦虑、抑郁的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者、经历创伤者等,可进行早期筛查,及时发现情绪问题苗头。同时可采取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技能训练等早期干预措施,从而阻断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焦虑和抑郁已成为当代成年人面临的普遍心理健康挑战。积极寻求专业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同时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焦虑抑郁状况。而从个人到社会共同参与心理健康的促进,强化心理资源,关注高危人群,营造关爱氛围,则可最大限度地预防焦虑抑郁问题。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拥抱心理健康,活出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