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急性心力衰竭
作者: 宗军艳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并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同时,还需记录患者的身体代谢出入量,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体液平衡情况。
●体位护理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应取半卧位或坐位,以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负荷。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6~8升/分钟氧气吸入,必要时可使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在湿化瓶内加入30%~50%乙醇湿化,可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从而改善肺泡弥散功能,增加氧的交换。
●饮食护理
患者应采用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饮食,以减轻心脏负担。轻度心衰病人每日食盐控制在5克左右,严重者还需进一步减少。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腌制食品及用碱或小苏打制作的食品。心衰病人因呕吐、食欲不振以及服用利尿剂而常常缺钾,可食用含钾高的海带、紫菜、瘦肉、橘子等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B1和维生素C有利于保护心肌。
●用药护理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需使用多种药物治疗,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等。使用利尿剂时,应严密观察尿量及电解质平衡情况;使用血管扩张剂时,应注意输液速度及血压变化;使用强心剂时,应观察患者的心率及心律变化。
●心理护理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病情严重、症状明显,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心理支持与安慰。同时,护士还应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出入量管理
医护人员应及时、准确、完整记录患者24小时内出入量,例如输入的静脉药物、口服药物和利尿剂,排出的尿液、呼吸液体和通过呕吐或腹泻排出的液体等。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预防急性心力衰竭复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度和自我管理能力。
●多学科协作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心血管内科、呼吸科、肾内科等。因此,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加强与各科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定期随访与复查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需定期随访与复查,以了解病情恢复情况和用药情况。同时,护士还应向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疾病。
●紧急救治
急性心力衰竭症状可在紧急救治后几小时内得到控制。紧急救治有效的指标包括相关症状减轻,尿量充分(开始2小时尿量>100毫升/小时),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上升,心率、呼吸频率下降(1~2小时内),皮温升高,肺部啰音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