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作者: 施浩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以血糖偏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摄入体内的食物会经由消化系统被分解转化成能量,而糖尿病患者因机体胰岛素缺失,无法实现对食物中糖分的有效分解,使得糖分大量堆积于机体中,血液中糖分即会升高。在临床实践中,一些患者未能做到对自身饮食的合理控制,因此,本文就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做一些简要提示。
诱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作为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机体胰岛素分泌缺失或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密切相关。如不能做到对患者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会对机体血管、神经、肾脏等系统构成不同程度损伤,并会引发各种并发症。
糖尿病的引发与一系列因素有关。首先,与遗传因素存在一定关联性,该项疾病表现出一定的家庭聚集性,倘若父母亲均患糖尿病,则子女患病概率将会大大提升。其次,肥胖也是引发糖尿病的一项危险因素,不良饮食习惯、摄入过量高糖高脂食物等,均极易致使肥胖,进而诱发糖尿病。再次,糖尿病发病还与抽烟喝酒、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相关,抽烟喝酒、长期熬夜会致使人体代谢紊乱,影响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精神压力过大会致使机体内分泌失调,进而影响胰岛素分泌。
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
通常而言,可将糖尿病划分成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两种,前者引发与免疫系统对胰岛细胞异常攻击相关;后者则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特别是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锻炼等因素,与2型糖尿病形成发展密切相关。
高糖食物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一项重要因素,长期肆意过量食用果糖、蔗糖等精制糖类食物,会使得血糖迅速提升,使得胰腺超量分泌胰岛素以调节血糖平衡。伴随病情发展,可能会进一步转变成胰岛素抵抗或分泌备注,进而引发糖尿病。与此同时,高糖饮食还可能依托促进氧化应激、影响脂肪代谢等作用机制,刺激糖尿病病情发展。高脂饮食同样是引发糖尿病的一项重要因素,无节制食用高脂食物,除去会导致肥胖问题,还会使得血脂失衡,促使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刺激糖尿病病情发展。相比较而言,膳食纤维对糖尿病防治大有裨益,其可促进食物在人体肠道中的消化,进而减少餐后血糖波动,缩减胰岛素分泌压力,并且膳食纤维还有助于肠道蠕动,促进废物、毒素排出体外,调节肠道平衡。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一)饮食原则
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安排中,应注意秉承控制饮食、少食或不食过甜、过油、过咸类食物两大饮食原则。具体而言:第一,控制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血糖控制最理想的途径即为少食或不食(某些食物),诸如甜点、糖果、蜜饯、饮料等含糖量较高的食物。此外,诸如土豆、红薯、玉米、芋头等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也应当进行合理控制。第二,少食或不食过甜、过油、过咸类食物。鉴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要大于普通人,加之糖尿病以肥胖为其危险因素,因此应严格控制对油炸、油酥、花生等高油脂类食物的摄入。同时,还有肉类食物、动物性脂肪、胆固醇含量较高的海鲜等食物,也应当严格控制,在具体烹调中应尽量采用水煮、清蒸等烹调方式。
(二)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糖尿病患者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尽量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首先,定时定量指的是糖尿病患者应确保一日三餐均做到按时按点地规律进食,并确保每餐进食量均处在一个协调水平,避免出现不吃或进食过多等情况。之所以要定时定量用餐,是因为其与患者服用降糖药的用药机制相吻合,有助于让患者血糖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其次,少食多餐指的是基于对血糖的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可摄入一定量的水果,并采用将1份水果划分为多份或多次进食的方法,使患者身体所需维生素得到有效补充的同时,让血糖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进食水果不宜在饭后就进行,而应当安排在饭后约2小时。
(三)吃干不吃稀
糖尿病患者应尽量少食或不食稀释食物,因为诸如粥、泡饭、面片汤等稀释食物,大多要进行长时间烹调,尤为易于消化,进入人体后人血糖会迅速升高。所以应做到吃干不吃稀,将稀释食物更换为米饭、馒头、饼等相对干一些的食物。
(四)多饮水、忌烟酒
为促进机体排除多余糖分,糖尿病患者可通过多饮水提升排尿量途径实现。同时,水还可对血糖进行稀释,依托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机体废物排出,防止出现泌尿系统感染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适宜多饮水,如若患者合并有肾脏、心脏相关疾病,或存在水肿情况,则不宜多饮水。另外,由于烟酒会对糖尿病患者身体代谢、血糖血压构成一定影响,因此患者应忌烟酒。
(五)心理调节、运动锻炼并重
在糖尿病防治中,科学饮食、心理调节、运动锻炼都不可或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建起一个有机的防治体系。在日常实践中,患者应推进三者的充分融合,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管理计划。例如,患者应明确运动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到运动锻炼不仅可强身健体,还可促进血糖代谢,降低血糖水平。继而在制定饮食计划过程中,应当考虑运动锻炼对能量的需求;同时,在运动期间,应做好饮食补充及血糖监测工作。还有在心理调节环节,应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