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腹直肌功能训练联合胃肠减压对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作者: 关敏霞 邓燕群 张立杰

徒手腹直肌功能训练联合胃肠减压对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0

【摘要】  目的  探讨徒手腹直肌功能训练联合胃肠减压对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 2024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接受机械通气的90例患者为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等基线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观察A组(药物干预+胃肠减压)、观察B组(药物干预+胃肠减压+徒手腹直肌功能训练),每组30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胃肠功能、腹内压、腹胀积分及便秘症状。结果  治疗后,观察B组肠鸣音次数、排便次数高于对照组及观察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排气次数低于对照组及观察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腹内压、腹胀积分及Wexner各维度评分均降低,其中观察组B组<观察A组<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徒手腹直肌功能训练联合胃肠减压可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降低患者腹内压,缓解腹胀及便秘症状。

【关键词】  徒手腹直肌功能训练;胃肠减压;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5--04

机械通气是临床用于低氧血症或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干预的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目前被临床广泛用于危重症医学、急诊医学及呼吸内科等领域[1]。机械通气干预期间患者极易将气体吸入胃肠道,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调查显示21%~46%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可发生腹胀[2]。患者出现腹胀后,一方面可引起患者的不适感,另一方面可加重胃肠负担,由于患者需长期卧床,可出现便秘等症状[3]。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腹部按摩、胃肠减压等手段干预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但仍有部分患者胃肠功能并发症不能得到有效缓解[4]。腹直肌与腹内斜肌及腹横肌可协同发挥维持腹内压的作用,其功能异常可致宿便不能及时排出,导致腹胀症状[5]。因此,进行腹直肌功能训练对改善机械通气患者便秘、腹胀等症状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将徒手腹直肌功能训练联合胃肠减压用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其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月- 2024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接受机械通气的90例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接受机械通气干预;每天干预时间>6h;患者病情稳定且神志清楚。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心衰者;患有原发性消化系统疾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合并恶性肿瘤者;伴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性疾病;伴有癫痫、认知功能障碍或帕金森等。

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等基线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观察B组,每组30例。观察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74,平均51.64±8.69岁;体质量指数22.97±3.56,机械通气时间3.86±0.85d。观察B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2~75,平均50.68±8.64岁;体质量指数23.12±3.29,机械通气时间3.77±0.80d。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4~72,平均52.73±8.95岁;体质量指数22.85±3.50,机械通气时间3.75±0.91d。三组患者的上述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口服厚朴排气合剂(瑞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0563),术后6h、10h各服1次,50ml/次;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10003),10mg/次,3次/d;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313),5mg/次,3次/d。

1.2.2  观察A组   在药物基础上联合胃肠减压,每3h回抽1次胃管,根据患者胃内潴留液及空气量调整胃管回抽的频率;患者胃内潴留液或空气较多,可每2h回抽1次,若液体或空气较少可调整为每4h回抽1次。

1.2.3  观察B组  在A组基础上联合徒手腹直肌功能训练,护士在患者呼气末用掌根按压腹直肌,至吸气末停止,15min/次,在每天早餐、中餐、晚餐后2h进行。

1.3  观察指标

(1)肠鸣音、肛门排气及排便次数。

(2)腹内压:通过测量膀胱压代替腹内压,经尿道在膀胱内植入导尿管,嘱咐患者排空尿液,并注入无菌生理盐水(50~100ml),管壁尿管,连接三通接头,另一开头联合压力计,测量压力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

(3)腹胀积分:采用本科自制的量表评价腹胀情况,肛门排气前无腹胀感(0分);肛门排气前,存在轻微腹胀,腹内存在气体流动,但无腹痛感(1分);腹部出现明显膨胀及疼痛感(2分);腹部明显膨胀,腹部胀痛明显,难以忍受(3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0.846,效度为0.875。

(4)便秘程度:采用Wexner便秘评分表从排便次数、每次排便时间、排便困难程度、排便时疼痛评价患者便秘情况,每项0~5分,分值越高便秘程度加重[6]。

1.4  数据分析

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或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肠鸣音、排气及排便次数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肠鸣音次数、排气及排便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观察B组肠鸣音次数、排便次数高于对照组及观察A组,观察A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B组排气次数低于对照组、观察A组,观察A组排气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三组腹内压及腹胀积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的腹内压、腹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三组腹内压、腹胀积分均降低,并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观察B组腹内压、腹胀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A组(P<0.05);观察A组腹内压、腹胀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三组Wexner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的Wexner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三组Wexner各维度评分均降低,并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Wexner各维度评分观察组B组<观察A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机械通气可继发多种并发症,其中胃肠功能障碍较为常见[7]。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腹胀的原因:机械通气期间部分气体进入胃肠道;开展机械通气干预时,气管导管套囊充气不足或密封不严,气体从气囊进入患者的口咽部,被缓和吸入胃中,导致胀气症状;由于患者病情较重,卧床时间较长,活动减少,因此胃肠蠕动减弱,如有过度通气可增加碱中毒风险,导致胃肠麻痹症状[8]。有文献指出,约50%接受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发生肠鸣音减低及腹胀[9]。当腹直肌功能下降时,宿便排出受阻,直肠壁压力感受器受到长期的机械性刺激导致排便反射阈值升高,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便秘及腹胀等的发生。

目前用于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干预手段有胃肠检验、应用胃肠动力药物等[10]。针对腹直肌干预对改善胃肠功能障碍亦有积极作用[11]。本研究采用徒手腹直肌功能训练联胃肠减压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结果显示,干预后二者联合应用患者肠鸣音次数及排便次数增多,排气次数减少,并且腹内压及腹胀积分明显下降,表明联合应用可减少气体吸入胃肠内,通过胃肠减压可将部分吸入的气体抽走,进而减少患者的排气次数,通过腹直肌功能训练恢复其原有的功能,可维持腹内压的正常,进而缓解患者的腹胀症状,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观察患者便秘症状发现,干预后观察B组Wexner各维度评分下降幅度最高,表明胃肠减压联合徒手腹直肌功能训练可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

综上所述,徒手腹直肌功能训练联合胃肠减压可改善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降低患者腹内压,缓解其腹胀及便秘症状。

4  参考文献

[1] 黄嘉正,吕柏成,冯文聪,等.早期胃肠康复对脓毒症伴急性胃肠损伤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24, 45(2):391-394.

[2] 张瑶萍,王莺,严晓影.九味通腑导滞汤灌肠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对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4, 31(1):122-124.

[3] 姜丽娟,周海燕.中医定向透药联合穴位敷贴在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4,19(3):46-48,55.

[4] 吴丽琴,陈兰兰.穴位敷贴联合集束化护理对ICU机械通气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 22(9):156-159.

[5] 胡正永,马明,杨玺,殷锦霞,史进军.腹部电刺激联合高频胸壁振荡对气管切开重症患者气道廓清能力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2,28(2):232-241.

[6] Agachan F,Chen T,Pfeifer J,et al. A constipation scoring system to simplify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nstipated patients[ J ] . Dis Colon Rectum,1996,39(6):681-685.

[7] 钟铁刚,陈一杰,施建设,等.腹腔负压装置在严重创伤和腹腔感染合并腹腔高压综合征中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4, 27(5):390-392.

[8] 王春燕,李常鑫.早期床上分级运动联合肠内营养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及肌力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1):113-118.

[9] 黄嘉正,吕柏成,冯文聪,等. 早期胃肠康复防治机械通气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13):2225-2227.

[10] 龚光辉,雷洪峰,魏祖龙.无负压自然引流胃液联合早期活动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0,26(5):48-51.

[11] 韦汶伽,陆秀萍,罗云方,等. 徒手腹直肌联合直肠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的疗效研究[J]. 保健文汇,2021,22(36):92-93.

[2024-11-12收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