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某高等院校学生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状况调查及预防性治疗的影响
作者: 黄留然 卢新萍
【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广西某高等院校学生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状况及预防性治疗达到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 2023年2月于广西大学就学的18429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高等院校学生PPD皮肤试验结果与活动性肺结核检出情况,统计分析两组PPD强阳性学生分布情况、不同随访时间肺结核发病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核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184296名学生中,肺结核66例,PPD阳性3785例,强阳性118例,预防性服药14例。男性学生的PPD阳性、PPD强阳性人数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和女性学生的肺结核人数、PPD、预防性服药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患肺结核人数2例,随访2年患肺结核人数0例,随访3年患肺结核人数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D强阳性为结核病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而进行预防性治疗为结核病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高等院校学生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状况不容乐观,预防性治疗潜伏感染者效果好,能够对学校结核病流行进行有效控制。
【关键词】 高等院校学生;结核分歧杆菌;潜伏感染状况;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21;R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5--03
结核杆菌,亦称结核分枝杆菌,是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它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主要攻击肺部,但也能影响肾脏、骨骼、大脑等其他器官。一旦肺部遭受结核杆菌感染,便会引发结核病。结核杆菌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然而,它对70%浓度的乙醇较为敏感。此外,该菌还对高温和紫外线敏感,因此,肺结核患者曾居住的房间需充分通风并消毒,以防感染。感染结核杆菌后,个体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夜间盗汗及全身乏力等症状。学校结核病防控一直是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近3年来学生的肺结核报告病例呈逐年升高趋势[1]。为了降低学校结核病的发病率,避免大规模流行,本研究分析了广西某高等院校学生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状况调查及预防性治疗效果,以期为预防结核病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9年2月- 2023年2月于广西大学就学的18429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女性92106名,男性92190名;年龄17~25岁,平均21.23±2.56岁;纳入标准:学生均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排除标准:现患结核病。
1.2 调查方法
核对信息,用不记名问卷方式调查了解学生对结核病的认知情况;宣教结核病防治知识后,用不记名问卷方式再次调查了解学生经宣教后对结核病的认知情况;告知预防性治疗用药方法,学生理解后确认签字。
1.2.1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由南宁市西乡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广西大学结核病疫情防控意见书》做指导,为了有效管理肺结核防控,系统性收集了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的资料,并通过问诊了解其结核病症状情况。同时,在学校内积极宣传肺结核的预防、筛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确保每位参与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协调了在广西大学医院放射科进行胸部X线检查的时间。此外,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被安排至医院,为参与者进行TST皮试,皮试结果将在72小时后读取并记录。
1.2.2 胸部X线检查 结合我区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地区,普通人群有卡介苗接种史,对TST硬结平均直径≥10mm,无临床症状,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者,视为潜伏结核感染(LTBI)[2],问诊有HIV高风险或别的疾病人员不在此研究范围。
1.2.3 预防性治疗方法 同意预防性治疗的,转诊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南宁市指定结核病治疗医院)进一步诊治、用药(或学生回当地专科医院用药);对于拒绝接受预防性治疗并需进行持续观察的个体,需签署相关同意书。同时,指导学生理解并遵循在首次胸部X线检查后,分别于第3个月末、第6个月末及第12个月末再次接受胸部X线检查的重要性。期间,若出现低热、咳嗽、咳痰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随诊。
1.3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核病发病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等院校学生PPD皮肤试验结果与活动性肺结核检出情况分析
184296名学生中,肺结核66例,PPD阳性3785例,强阳性118例,预防性服药14例,见表1。
2.2 两组PPD强阳性学生分布情况比较
男性学生的PPD阳性、PPD强阳性人数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和女性学生的肺结核人数、PPD、预防性服药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随访时间肺结核发病情况比较
随访1年患肺结核人数2例,随访2年患肺结核人数0例,随访3年患肺结核人数0例,见表3。
2.4 结核病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男性=1,女性=0)、年龄(大=1,小=0)、规律服药(否=1,是=0)、完成疗程(否=1,是=0)、不良反应(有=1,无=0)、PPD(阴性=0,阳性=1,强阳性=2)、预防性治疗(是=1,否=0)与结核病发病有关(P<0.05)。将上述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D强阳性为结核病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而进行预防性治疗为结核病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4。
表4 结核病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 β值 S.E Wald值 P值 OR(95%CI)
PPD强阳性 2.81 0.31 76.43 0.00 16.82(8.94~31.70)
预防性治疗 -1.75 0.74 5.53 0.01 0.16(0.03~0.74)
3 讨论
结合我国国情,WHO关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和预防性服药的建议并不完全适用。因此,我国目前针对结核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实施了小范围的预防性治疗措施。这一举措有效降低了高危人群的结核病发病率,对疫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3]。大部分感染结核杆菌的患者并不出现结核病临床症状,但他们有较高的风险发展成结核病患者[4]。潜伏感染者在一生中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的概率平均为5%~15%,特别是在感染后的2~5年[5]。通过早期的短程服用抗结核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可以使LTBI者未来发生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降低约90%[6]。在疫苗研发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突破的情况下,除了早期发现和规范性治疗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外,开展LTBI高危人群检测和预防性治疗是直接降低结核病发病率和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EndTB)”全球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7]。在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和地区,除了针对高危人群开展结核病的主动发现外,应针对LTBI者开展预防性治疗。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将预防性治疗列为结核病防控的关键措施之一。鉴于学生是结核病的高风险群体,并且近三年来学生肺结核病例呈现上升趋势,通过早期实施短程抗结核药物预防性治疗,可以显著降低LTBI(潜伏性结核感染)者未来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降幅可达约90%[8];由于我国开展预防性治疗的时间相对较短,相关研究数据有限,导致医护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相对不足。加之对预防性治疗的必要性和益处宣传不够充分,以及对治疗担忧的心理干预模式数据稀缺,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预防性治疗推广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结核病及潜伏结核感染者预防性治疗的认知度。同时,积极探索针对预防性治疗的心理担忧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有效干预方法,这将有助于加强学校结核病的防控工作,进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与进步,共同守护人们的健康。
对于那些存在TST禁忌的学生,他们无法进行皮试,这会导致目标检测人数减少,从而增加了漏诊的风险。此外,由于我国预防性治疗的开展时间相对较短,相关研究的数据积累有限,这导致了医护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对匮乏。媒体往往过度聚焦于不良反应的报道,而忽视了正面信息的传播,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预防性治疗的误解。同时,对预防性治疗必要性和益处的宣传不足,以及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等问题,共同构成了预防性服药推广过程中的重重障碍。本研究结果表明,184296名学生中,肺结核66例,PPD阳性3785例,强阳性118例,预防性服药14例。男性学生的PPD强阳性人数多于女性,但男性和女性学生的肺结核人数、PPD阳性、预防性服药人数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随访1年患肺结核人数2例,随访2年患肺结核人数0例,随访3年患肺结核人数0例。PPD强阳性为结核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而进行预防性治疗为结核病发病的保护因素。本研究为建立有效的潜伏结核感染者预防性治疗心理干预模式,提高学生对预防性用药的依从性,从而降低潜伏结核感染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学生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状况不容乐观,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效果好,能够对学校结核病流行进行有效控制。
4 参考文献
[1] 王巧智,龚德华.结核病疫情现状和控制策略[J].实用预防医学,2017,24(3):257.
[2] 李阳,周昌明,郑亦慧,等.在结核病患者儿童/青少年密切接触者中开展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的可行性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18,30(3):171-173.
[3] 李果,庞先琼,徐华,等.潜伏结核感染诊治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21,43(1):91.
[4] 成君,刘剑君.我国学校结核病疫情监测和预警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20,42(5):436.
[5] 王鹏,沙巍.中国结核感染者预防性治疗的现状[J].上海预防医学,2018,30(3):179-180.
[6] 韩霞,韩威,张春.学校结核感染者预防性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6,16(10):1036-1037.
[7] 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领域研究进展(2020年度)[J].中国防痨杂志,2021,43(1):9.
[8] 杜莹,张彬,王大宽,等.非活动性肺结核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干预[J].中国防痨杂志,2020,42(11):1232.
[2024-04-10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