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路径优化对心脏介入术中应急处理效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作者: 贾子昊

护理路径优化对心脏介入术中应急处理效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0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路径优化对心脏介入术中应急处理效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4年1-6月在医院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基线资料组间均衡可比原则的基础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实施优化后的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应急响应时间、手术总时长、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应急响应时间和手术总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沟通与协作质量、技术操作规范性、应急反应能力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路径优化在心脏介入术中应用可显著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和护理质量,有助于保障患者安全并提升术后恢复效果。

【关键词】  心脏介入术;护理路径优化;应急响应;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5--03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心脏微创介入成为治疗冠心病、瓣膜病、心律失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1]。尽管此类手术大幅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但术中的严重并发症,如恶性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血栓形成等,仍可能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这些突发情况需要医疗团队在极短时间内迅速、精准地做出应对,否则将导致不可逆的后果。对于高风险、高强度的心脏介入护理,护理路径作为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流程管理工具,提供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确保护理团队的高效协作和精准执行[2]。护理路径不仅明确了不同手术环节的职责分工,还通过任务的合理分配和流程优化,减少了护理过程中的操作偏差,提高了应急处理的效率[3]。系统化的路径管理有助于缩短术中的响应时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医疗团队间的沟通失误,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医疗保障。本研究旨在探索优化后的护理路径在心脏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为导管室护理的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4年1-6月在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接受心脏介入术;②病历资料完整;③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年龄超过80岁;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③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术前需机械循环支持;④有重要器官(如肝、肾、肺)功能障碍;⑤有精神疾病及认知障碍。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基线资料组间均衡可比原则的基础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7~74岁,平均61.2±3.9岁;手术类型:瓣膜介入术12例,冠状动脉介入术16例,射频消融术11例,起搏器植入术11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8~75岁,平均60.8±4.2岁;手术类型:瓣膜介入术13例,冠状动脉介入术15例,射频消融术12例,起搏器植入术10例。两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流程,常规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完成导管置入、支架植入、射频消融及起搏器安置等操作,准确记录术中药物使用情况和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手术结束后,确保患者安全转运至病房,并与病房护士完成交接。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优化护理路径,路径优化覆盖心脏瓣膜介入、冠状动脉介入、射频消融和起搏器植入,并针对每种手术类型制定护理策略,保障流程规范、高效。具体措施如下。

(1)术中设备与耗材管理:①物资清单确认:根据手术类型准备详细清单(如支架、球囊、消融导管、起搏器),确保设备齐全、状态良好。②专人管理:每场手术指定专人负责设备和耗材,降低延误风险。③及时备用:预备多套器材以应对突发情况,如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时备多种支架,确保设备可随时更换。

(2)术中实时监护与团队配合:①瓣膜介入术:瓣膜释放时易引起血压波动和心律失常,护士与麻醉师快速配合升压干预。②冠状动脉介入术:重点监测血流动力学和心肌缺血,随时关注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和手术进展。③射频消融术:实时监控心电变化,协助医生调整消融参数,如出现交界性心律失常,及时停止放电,避免不可逆心动过缓。④起搏器植入术:实时测量起搏参数,确保电极功能正常。

(3)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与演练:①标准化应急预案:a.心包填塞:突发呼吸困难、血压骤降,立即准备心包穿刺包并协助医生引流,同时通过双通道补液升压。b.血管迷走反射:快速应用间羟胺300μg和阿托品0.5mg,如不缓解及时调整剂量。c.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立即使用除颤仪除颤,缓慢性心律失常时推注阿托品或启用临时起搏。②急救包随时启用,包含升压药、抗心律失常药、除颤仪、气道设备、溶栓药物等,按手术风险个性化配备。③护理团队在30s内启动初步干预,并根据医生指令执行后续处理。④每月模拟突发事件,如急性血管闭塞或电极脱位,提高团队反应速度和协作水平。演练后评估并优化流程,确保应急能力不断提升。

(4)抗凝、镇痛及精准管理:①抗凝管理:根据手术进程调整抗凝药物剂量,确保活化凝血时间在安全范围内,防止出血或血栓。②镇痛与舒适度管理:术中根据患者情况个性化镇痛,如在起搏器植入时使用镇静剂,确保患者舒适。

(5)术中数据记录与无缝交接:①实时数据记录:同步记录患者生命体征、药物使用及重要节点,确保数据准确完整。②无缝交接流程:手术结束后,与病房护士团队快速交接患者信息,确保术后监护连续。

1.3  观察指标

(1)应急处理效率和手术总时长:应急处理效率指从突发事件发生到干预措施的时间。

(2)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心包填塞、恶性心律失常、血管迷走反射、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3)护理质量: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评估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共包括沟通与协作质量、技术操作规范性、应急反应能力、患者满意度4个维度,各维度的评分范围均为5~20分,满分为80分,>70分为满意,60~7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经过正态性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数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应急处理效率和手术总时长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应急响应时间和手术总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为22.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沟通与协作质量、技术操作规范性、应急反应能力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护理路径优化的核心在于通过系统化流程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安全[4]。在心脏介入术等复杂、高风险的操作中,路径优化不仅能提升团队协作效率,还能降低医疗风险,为患者提供连续性和高效的护理服务。

护理路径的有效性在于简化复杂流程、减少冗余操作,并确保护理团队各环节的无缝衔接。有研究表明,标准化路径管理能够缩短医疗干预时间,提高应急响应效率[5]。本研究的路径优化护理,明确了职责分工,显著提高了应急响应速度和手术效率。这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长,也降低了患者因暴露时间延长而产生的感染率及心理负担。有研究指出,多学科协作与信息化管理在路径优化中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团队协作的紧密性,减少信息传递中的错误[6]。本研究的发现与上述研究一致,说明优化路径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缩短响应时间具有积极作用。

心脏介入术的并发症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路径优化通过提前评估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和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7]。此外,标准化路径的应急预案和团队演练也有助于护理团队迅速应对突发事件。研究发现,定期演练能增强团队应急能力,减少突发事件处理中的迟缓和误差[8]。高效的护理路径不仅在于提高操作效率,更在于促进团队协作与患者沟通。路径优化通过明确职责、减少信息传递失误,使团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9]。此外,规范化操作和个性化护理能显著提升患者的护理体验和满意度。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沟通与协作、技术操作、应急反应能力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表现优于对照组。这表明,优化路径不仅改善了患者的术中体验,还增强了他们对护理服务的信任感与依从性。患者满意度的提升不仅是护理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医院服务水平的关键指标。

综上所述,护理路径优化在心脏介入术中的应用展现了显著优势,不仅提高了应急响应效率和团队协作水平,还提升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未来应进一步结合信息技术推动路径管理的持续优化,为患者提供更高效、安全的护理服务。

4  参考文献

[1] 董靖,董捷,常钧科,等.无放射引导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4,41(11):1513-1517.

[2] 卓梅娟,林玲,陈秋燕,等.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23,44(10):3011-3013.

[3] 苗姣娜,何叶,王元姣.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23,38(2):141-144,163.

[4] 韩红艳.优化急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及舒适度的影响分析[J].婚育与健康, 2024,30(6):148-150.

[5] 陈佳敏,陆静波.乳腺癌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与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1):132-136.

[6] 冯小丹.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下的临床护理路径对多发伤急诊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4, 48(3):355-357.

[7] 蔡伟,曾娟,刘素芸,等.急救护理路径联合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运动耐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15):2365-2367.

[8] 李龙丹,陈丽梅.应急预案演练结合ICU模拟教学在中医院重症护士带教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20,10(21): 234-236.

[9] 朱琳娜.临床护理路径在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实施效果[J].中华养生保健,2021.39(18): 88-90.

[2024-10-27收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