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 柳圆圆 梁玲玲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4月- 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冠心病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程度、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等。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绞痛程度、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率(HR)]、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躯体活动受限、发作情况、稳定状态、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度等5项心绞痛程度评分均有所升高,但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LVEF、LVEDD、HR等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但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期间,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功能,减轻患者心绞痛程度。
【关键词】 冠心病;综合护理;生活质量;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5--04
现阶段,医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冠心病急性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是冠心病的病程较长,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甚至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常见如抑郁、烦闷等。为减少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确保合理用药,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积极开展护理干预十分必要[1]。有报道[2]指出,以常规治疗为基础,联合护理干预手段,可对冠心病发作的诱因进行有效控制,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常规护理方法维度单一,并且多为遵医嘱操作,缺乏个性化特点。而综合护理干预具有多维度特征,可针对患者疾病康复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开展相关操作,并且整体化、规范化明显,涉及内容包括生活、情感、运动等,在促进患者健康行为水平方面优势显著[3]。本研究主要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3年4月- 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冠心病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4]中的诊断标准,经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者;心功能等级大于Ⅲ级者;病程≥6个月者。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脑血管病变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恶性肿瘤者。
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龄45~83岁,平均65.20±7.96岁;病程2~14年,平均7.94±2.01年;体重指数22.4~25.7,平均23.50±0.37。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43~82岁,平均65.19±7.04岁;病程3~13年,平均7.98±2.23年;体重指数22.3~25.5,平均23.49±0.27。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等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本人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在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监测其体征情况。提醒患者在疾病发作期间,保持静坐休息的状态。服用硝酸甘油相关药物时,应谨慎用药量。与主治医师沟通,将相关急救物品准备完成。与此同时,各项护理操作开展过程中,与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安抚其情绪。询问患者疾病史,把握其病情变化情况。分析患者的护理需求,尽量满足。
1.2.2 观察组 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认知干预:对患者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进行评估,按照其个体化差异,实施针对性地认知指导。若患者对相关问题认知错误,则需要尽早纠正。针对患者认知正确的部分,积极鼓励、表扬。与患者沟通过程中,了解其当前担忧的问题,例如担心运动会增加心脏负荷等。在健康指导过程中,需要保持耐心,并仔细向患者说明适当运动后的益处,即促进血管弹性提升,调节机体新陈代谢。利用健康指导手册、视频宣教、集体讲座的形式,为患者介绍冠心病多方面内容,重点说明诱发疾病的因素,引起患者关注,并在日常加强自我管理。每次宣教之后,借助于反馈、提问的方式,明确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理解程度。
(2)饮食护理:在诱发冠心病的因素中,关键性的内容即为血脂、血压、血糖的异常升高。从饮食方面来看,主要是让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食物为主。注意控制摄入食物的热量。与此同时,限制患者钠盐摄入量,每天为3~5g。提醒患者减少钠含量高、腌制类食物的摄取。
(3)运动锻炼指导:对患者每天运动锻炼情况进行监督,按照其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锻炼方案。运动时间、强度的设定,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每天1次,每次30~40min。运动内容为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以有氧运动为主。
(4)心理护理:在患者治疗期间,积极沟通,评估其当前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的紧张、担忧程度。在治疗过程中,积极开展心理方面的疏导。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尽量集中日间护理操作,确保患者睡眠充分。对于紧张程度较高的患者,在针对性疏导基础上,还可与音乐疗法结合,以此改善患者不良心态。提醒患者家属日常注意患者的情绪,避免其受到不良刺激。
(5)用药护理:明确患者治疗期间的用药情况。遵照医嘱予以患者相关药物,说明药物用法、用量等。在患者用药过程中,监测有无不良反应,询问其主观感受。与此同时,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波动、心电图情况等,避免用药后有低血压、心动过缓相关问题。
(6)日常生活护理:针对有吸烟饮酒史的患者,劝诫其戒烟、戒酒。提醒患者日常不可过度劳累,做到劳逸结合。关注天气变化,做好保暖工作,不可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避免受凉生病。
(7)随访指导:患者出院之后,借助于电话、微信群等,定期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当前疾病的康复情况,明确其有无异常,是否坚持康复锻炼等。针对遵医行为不佳的患者,重点观察,再次宣教,提高其认知水平,从而改善不良行为。
1.3 观察指标
(1)心绞痛程度: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对该指标进行评价,涵盖5个子项目:躯体活动受限、发作情况、稳定状态、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度等。每项最高、最低分为100分、0分。分值大说明患者心绞痛程度减轻。
(2)心功能指标:通过心脏超声,获取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相关数据。同时测定患者的心率(HR)水平。
(3)生活质量:采用简明生活健康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等5个维度,满分100分,分值大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 SPSS 2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绞痛程度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躯体活动受限、发作情况、稳定状态、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度等5项心绞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5项心绞痛程度评分均有所升高,但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LVEF、LVEDD、HR等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LVEF升高,LVEDD、HR降低),但观察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等生活质量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4项生活质量指标均升高,但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冠心病作为临床高发的一类心血管疾病,与冠状动脉管腔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等相关。患者发病后,会有明显的心绞痛、呼吸短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并发脑卒中、心源性休克。此病的病死率高,若患者确诊后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其病情发展能够得到明显的控制,从而降低其病死风险,促进其预后的改善[5-6]。但是年龄大、对疾病认知较低、加之缺乏出现紧急情况的自我处理能力等,致使患者面对疾病治疗、康复、护理过程中有明显的负面情绪。此外,在疾病影响下,患者日常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致使其生活质量降低。综合护理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手段,坚持以人为本,并以常规护理为前提,综合考虑患者具体情况、需求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在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方面作用突出[7-8]。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5项心绞痛程度评分均升高,但观察组患者各项心绞痛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说明,综合护理干预使得患者的心绞痛程度减轻,进程获得良好的控制。究其原因,综合护理将疾病根源作为切入点,基于整体性理念,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在情感支持维度,予以患者充分的尊重,与其积极交流,明确其性格特征,开展心理疏导,能够避免其情绪过于激动。而积极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错误行为与认知等,可使之主动配合治疗,进而促进康复进程的加快,关注患者病情,做好相关的监测工作,合理开展用药指导,可进一步减轻患者心绞痛程度[9-10]。
本研究结果证实,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等生活质量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综合护理强调运动锻炼,可改善患者心率水平,减轻其疲惫感。与此同时,从日常生活方面予以患者相应的指导,注意日常保暖,减少在寒冷环境中的时间,可避免心脏负荷加重,从而控制病情进展。关注患者的饮食情况,结合其糖脂代谢情况、血压水平等,积极调节饮食方案,可减少诱发冠心病的因素。基于运动锻炼安全的前提,明确患者运动耐受程度的情况下,积极开展锻炼指导,可促进其心功能恢复,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11-12]。
综上所述,冠心病临床护理过程中,为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落实综合护理方案,具有良好的效果。此种护理形式不仅能够减轻患者心绞痛发作强度,减少发作频率,而且还可改善患者心功能。
4 参考文献
[1] 陈红.探讨基于中医辨证施治的多模式综合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3,11(2):88-90,115.
[2] 范冬梅,梁海华,曾晓琴.预见性综合护理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5):159-161.
[3] 农丽娜.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及对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2,12(11):139-142.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等.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9):680-694.
[5] 晋聪聪,商临萍,李淑花,等.基于整合照护理念的综合干预方案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病人衰弱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2,36(9):1653-1659.
[6] 谢晓玲.基于5E理念的综合康复护理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30):94-96.
[7] 董海红.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医学,2021,45(20):2186-2188.
[8] 李雅丽,李娜娜.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及对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9):1142-1144.
[9] 毛东梅.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及术后恢复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21,38(18):165-166.
[10] 邹阳,陈裕芳,彭晋.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脏支架患者心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3):104-106.
[11] 付瑞欣,蒋玉敏.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伴有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1):13-15.
[12] 刘海瑛,宋学岐.采用老年综合评估护理模式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应用探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20,38(9):31-32.
[2024-09-20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