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手机成瘾的相关性及其影响机制
作者: 王成龙 解朝晖 张圆依 吕少博
【摘要】 目的 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方法 以2024年12月某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大五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星平台,发放《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用SPSS软件对手机成瘾和体育锻炼进行相关性分析;随机选取24名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使用Nvivo软件对访谈内容编码并进行影响机制分析。结果 对MPATS和PARS-3量表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体育运动的时长、频率和强度均与手机成瘾中的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4个维度呈现显著负相关(r=-0.512~-0.776,P<0.05)。质性分析显示,体育锻炼可影响大学生的无聊倾向、心理依恋关系及社交抚慰等因素,从而降低手机成瘾的发生。结论 体育锻炼与手机成瘾密切相关;体育锻炼能够改变手机成瘾者以手机为社交媒介的社交抚慰心理,能够帮助成瘾者建立手机使用获得酬赏外的新的酬赏机制,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进而降低手机成瘾的发生。
【关键词】 体育锻炼;手机成瘾;质性分析;社交抚慰;酬赏
中图分类号 R8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5--03
手机成瘾主要表现为失控性的手机使用行为。《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正式将手机成瘾归类于精神与行为类疾病。对手机成瘾的干预措施大多集中于体育锻炼[1]、正念认知疗法[2]、团体辅导[3]、阅读疗法[4]等。质性分析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非数字化手段呈现研究结果,以定性分析的方式反映成瘾现象的核心机制[5]。本研究采用现况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为预防和降低成瘾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2024年12月某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大五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排除填写不清、曾服用神经兴奋剂或抑制剂、曾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防诈选选项中选样本等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02例。2025年2月,从有效问卷中随机筛选出24例志愿者,用于质性分析。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包括《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MPATS包括戒断反应、突显行为、心境改变和社交抚慰4个维度;PARS-3包括体育运动强度、时长和频率3个维度。
(2)访谈调查:在24例志愿者知情且愿意配合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内容全程录音,且由两名实验人员进行记录。手机成瘾与体育运动关系访谈内容表1。
1.3 数据处理
(1)问卷内容赋分:体育总分按运动强度、时长和频率3个维度加权获得;成瘾总分按戒断反应、突显行为、心境改变和社交抚慰4个维度加权获得。
(2)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是质性研究的一级编码形式,旨在寻找材料中的相似之处等,为下一步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对深度访谈收集的资料进行仔细分析,提取每一个有意义的部分,用代码或标签对资料内容进行编辑,把相似的内容归为一类,形成一个更抽象的类别。开放式编码部分访谈信息如表2所示。
(3)轴心式编码:轴心式编码是质性研究的二级编码形式,旨在从一级编码得到的众多类别中,挑选出几个最能代表研究主题的核心类别,探讨核心类别与其他类别之间的联系。轴心式编码结果如表3所示。
(4)选择式编码:选择式编码是质性研究的最后一层编码形式,是在二级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核心的类别,并将新的核心类别与其他类别之间的关系进行细化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结构。
1.4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运动强度、运动时长和运动频率与戒断反应、突显行为、心境改变和社交抚慰4个维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育锻炼与手机成瘾的相关性
302例调查对象相关性分析显示,体育运动的强度、时长、频率及体育锻炼等级量表总分均与手机成瘾中的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总分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体育锻炼能够对手机成瘾起到一定程度的干预作用。其中,体育锻炼等级量表总分与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总分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各维度中运动时长与手机成瘾倾向各维度的关系最为密切,即每日运动时长越长,对手机成瘾的干预效果越好。见表4。
2.2 体育锻炼对手机成瘾的影响机制
24例访谈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5,质性分析显示,体育锻炼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锻炼可改变手机成瘾者以手机为社交媒介的社交抚慰心理,一定强度和形式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成瘾者建立除手机成瘾外的新的社交圈,并引导其在新的社交圈中获得新的社交抚慰;二是一定强度的进阶型或酬赏性体育锻炼,能够帮助成瘾者建立手机使用获得酬赏外的新的酬赏机制,改善成瘾者对手机的使用黏性。
在运动的选择方面,大多数的运动参与者更倾向于参加拥有同样手机成瘾经历、同样运动经历的运动方式,并通过这样的体育锻炼方式获得一定程度的社交抚慰。对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除最基本的同伴社交抚慰外,一定的酬赏机制也是增加体育锻炼持久度的重要原因。与手机APP的消费成本相同,一定程度的体育运动花销也能够增加体育运动的持久程度。
3 讨论
近年来各项数据报告显示,当前大学生体育锻炼量急剧下降,而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却更加频繁。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主要影响因素集中于科技干扰[6]、对未来规划的茫然性、课程压力减小后的学业倦怠、大学教学阶段对手机监管力度降低以及以手机为媒介的社交需求增加等[7]。
有研究证明,运动能够转移青年人对手机的注意力,有效控制网络成瘾;能够有效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自我价值,促进心理健康。体育锻炼能够直接影响智能手机成瘾,体育锻炼与智能手机成瘾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与智能手机成瘾呈显著负相关[8-9]。象篮球、羽毛球等开放性运动对手机成瘾中的失控性维度、逃避性维度干预效果显著[10]。对手机成瘾的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干预,可提高社会支持,排解孤独感,进一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减轻手机成瘾倾向程度。
本研究显示,体育锻炼能够对手机成瘾起到一定程度的干预作用,与上述研究一致。大学生手机成瘾大多受到无聊倾向、心理依恋关系改变、社交抚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体育锻炼能够改变手机成瘾者以手机为社交媒介的社交抚慰心理,能够帮助成瘾者建立手机使用获得酬赏外的新的酬赏机制,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从一个层面揭示了体育锻炼干预手机成瘾的内部影响机制。
随着Deep Seek、AI等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对手机的赋能呈现出专业化、个性化的特点,为手机成瘾的干预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认知功能发展存在阶段性的特点,因此对手机成瘾的干预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确立新的思考点和观点。
4 参考文献
[1] 于吉浩,王相英.体育锻炼对睡眠的影响:知觉压力与手机成瘾的链式中介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1):85-90.
[2] 王晓,成照惠,彭焱,等.正念认知疗法对改善手机成瘾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J].心理月刊,2024,19(18):69-73.
[3] 任杰,汪健.叙事取向团体辅导对手机成瘾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干预研究[J].校园心理,2022,20(3):185-189.
[4] 陈红.阅读疗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18(3):22-25.
[5] 秦萌萌,孙倩,邵爱国.基于质性分析的网络社会排斥前因机制探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5,13(1):35-43.
[6] 陈欣,林悦,刘勤学.科技干扰对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需求网络满足的作用[J].心理科学,2020,43(2):355-362.
[7] 石亚兵,徐乐宁,唐开福.意义缺失:乡村学生“游戏成瘾”的形成根源—以《王者荣耀》为游戏样本的质性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4(2):57-75.
[8] 左奎勇,李冉冉,何彬彬,等.余暇体育锻炼氛围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消极情感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2):288-294.
[9] 巩彦斌,杨海波.体育锻炼与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创新行为和心理健康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3(6):770-775.
[10] 庄源.开放性运动技能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2025-02-20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