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苯美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观察

作者: 赵华

乌苯美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效果观察0

【摘要】  目的  探讨乌苯美司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 2022年6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术后NSCLC患者70例,根据组间性别、年龄、肿瘤分期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5例患者接受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35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乌苯美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以及用药不良反应与随访2年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IL-6、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个周期时,两组患者IL-6、IL-17水平逐渐减低,各时点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两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17.14%,低于对照组的37.14%,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苯美司可以有效调节NSCLC患者的IL-6、IL-17水平,不增加不良反应,且有降低复发风险的趋势。

【关键词】  乌苯美司;非小细胞肺癌;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5--03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常见类型,此类肿瘤在显微镜下呈现细胞大、核异形、胞浆丰富等特征。目前,化疗是治疗NSCLC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阻断肿瘤细胞的分裂与生长,进而达到控制肿瘤进展的目的。然而,单纯化疗在NSCL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1]。乌苯美司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它不仅具有直接抗肿瘤作用,还能通过免疫调节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升患者的抗病能力。目前,乌苯美司已在NSCLC患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2]。一些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与NSCLC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且对肿瘤治疗的反应性具有潜在影响[3-4]。现阶段,临床上关于乌苯美司对NSCLC患者血液中IL-6、IL-17水平影响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对NSCLC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苯美司治疗,探讨其治疗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月- 2022年6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术后NSCLC患者70例,根据组间性别、年龄、肿瘤分期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8~79岁,平均58.60±6.26岁;肿瘤分期:Ⅱ期28例,Ⅲa期7例;病理类型:大细胞癌3例,腺癌13例,腺鳞癌7例,鳞状细胞癌12例。观察组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8~79岁,平均58.60±6.26岁;肿瘤分期:Ⅱ期27例,Ⅲa期8例;病理类型:大细胞癌4例,腺癌12例,腺鳞癌7例,鳞状细胞癌12例。本研究已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5]中NSCLC的诊疗标准;第8版国际肺癌分期为Ⅱ~Ⅲa期;均成功实施了手术治疗;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首次接受化疗治疗;研究已取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2)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异常;近4周内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抗凝、血小板抑制剂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化疗治疗,静脉滴注顺铂(德州德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524,规格:10mg×5支)75mg/m2,第1~4天用药;静脉滴注吉西他滨[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403,规格:0.2g(以吉西他滨计)]1000mg/m2,30min内滴注完成,第1~8天用药;1个化疗周期为3周,共治疗4个化疗周期。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乌苯美司(成都苑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4109,规格:30mg×7)治疗,10mg/次,3次/天,3周为1个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1)血清IL-6、IL-17水平: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样本3ml,离心10min,速度3000r/min,离心机半径8cm,血清分离后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血清IL-6、IL-17水平进行检测。

(2)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神经毒性、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随访2年,观察复发情况。

1.4  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SPSS 26.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以“±s”描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均数比较;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IL-6、IL-17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IL-6、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个周期后,两组患者IL-6、IL-17水平逐渐减低,各时点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两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复发率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17.14%,低于对照组的37.14%,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化疗是NSCLC术后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6]。然而,NSCLC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容易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免疫监视。若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减退,就会增加肿瘤复发与转移的概率,进而影响生存期[7]。乌苯美司是从链霉菌过滤液中提取的二肽化合物。它对NSCLC患者肿瘤细胞膜上的氨基肽酶N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磷酸化具有抑制作用。乌苯美司不仅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途径,还能促进集落刺激因子的合成,增强自然杀伤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功能,激活抑癌基因p53通路,提高化疗的抗肿瘤敏感度,促进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发挥出理想的抗肿瘤作用[8]。

目前,乌苯美司已在NSCLC患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些研究发现,IL-6、IL-17水平与NSCLC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9-10]。IL-6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炎症因子,它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信使核糖核酸合成,介导肿瘤形成新生血管,进而推动疾病进展。IL-6不仅由T淋巴细胞产生,肿瘤细胞也能产生IL-6。IL-6可激活Twist信号通路与转录激活因子3,调控钙黏蛋白E水平升高,使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进而增加肿瘤细胞的转移与侵袭风险,提高NSCLC的复发概率[11]。IL-17是调节性T细胞的主要效应细胞因子,共有6个亚型(IL-17A~F),其中以IL-17A最为常见。IL-17可促使纤维细胞分泌大量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微环境中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转移。有学者认为,IL-17是炎症反应的启动因子,当它在肺上皮细胞中高水平表达时,能够导致白细胞浸润并产生趋化因子,造成炎症状态异常,而这种异常的炎症表达可能与NSCLC患者的肿瘤生长相关[12]。IL-17过度表达可向肺癌微环境中招募单核/巨噬细胞,并诱导其向M2巨噬细胞分化,进而通过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免疫抑制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生长因子等促进肿瘤转移[13]。同时,IL-17还能利用免疫细胞形成的其他促炎因子间接刺激肿瘤生长。由此可见,监测血清IL-6、IL-17水平的变化,对于评估NSCLC的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个周期与4个周期时,观察组患者的IL-6、IL-17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这些结果表明,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联用乌苯美司能够下调IL-6、IL-17水平。推测此药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合成、平衡免疫状态等途径,调节IL-6、IL-17的表达,从而阻断疾病的进展途径。此外,有研究认为乌苯美司具有增效减毒作用,可缓解NSCLC化疗患者的不良反应[14]。但本研究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观察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随访2年发现,观察组复发率为17.14%,低于对照组的37.14%,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此方面仍需进一步观察论证。

综上所述,乌苯美司能够有效调节NSCLC患者的IL-6、IL-17水平,不增加不良反应,且有降低复发风险的趋势。

4  参考文献

[1] 王一寒.乌苯美司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2):196-197.

[2] 马玉倩,邢晓燕,葛彬彬,等.APN/CD13抑制剂乌苯美司:一个抗肿瘤化疗药物分子伴侣[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1,37(11):1497-1502.

[3] 杨雅静,霍丽静,于芳,等.血清HE4和IL-6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23,26(6):583-587.

[4] 马维江,刘鑫,杨立民,等.IL-17和IL-10在NSCLC患者外周血中含量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哈尔滨医药,2022,42(4):1-3.

[5] 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2-153.

[6] 曹婷,肖红慧.潞党参口服液联合乌苯美司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疗效和依从性[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2,17(12):58-61.

[7] 李杏欢,徐稳深.乌苯美司联合GP方案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哈尔滨医药,2021,41(4):102-103.

[8] 高振远,陈娟,王雅萍,等.乌苯美司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21,29(11):1929-1933.

[9] 王歌平,李君艳,马晓,等.血清VEGF、IL-6、CRP对中晚期NSCLC患者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25):14-17.

[10] 郝振伟,寇天.血清BMP-2与IL-17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20):121-123.

[11] 王莹,王文杰.血清IL-6和LDH水平在小细胞肺癌广泛期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系统医学,2022,7(5):14-17.

[12] 张慧,王丽丽,张永欢,等.IL-17F、ANKRD4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4,52(3):411-414.

[13] 胡澳燕,刘维英,孙静梓,等.IL-17A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24,64(8):95-98.

[14] 陈熙,邓恋.乌苯美司片配合GP方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21,40(9):113-115.

[2024-09-27收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