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兴趣诱导干预在支气管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樊天池

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兴趣诱导干预在支气管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0

【摘要】  目的  探讨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兴趣诱导干预在支气管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 2024年5月医院收治的8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n=40)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n=40)实施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兴趣诱导干预。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护理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以及护理前后情绪状态评分。结果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肺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情绪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精力、一般状况、躯体功能)、肺功能指标(FEV1、FVC、FEV1/FVC)、积极评分均提高,但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IL-6、TNF-α、CRP、PCT)、消极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咳嗽、发热、肺部啰音、肺部炎症等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肺炎患儿通过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兴趣诱导干预,可提升其生活质量,促进症状消除以及肺功能改善,又可改善其不良情绪,效果良好。

【关键词】  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兴趣诱导干预;支气管肺炎;生活质量;情绪状态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7--04

支气管肺炎是一种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的常见疾病,主要发生于小儿人群。当小儿发生支气管肺炎后,常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且具有传染性。由于小儿的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若病情严重,可能对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其他系统造成损害[1]。目前,临床中常采用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然而,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且自理能力较差,导致其雾化吸入依从性降低,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2]。在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中,通过结合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家属的关怀,可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兴趣诱导护理模式则通过结合患儿的兴趣爱好,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从而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本研究针对临床支气管肺炎患儿,开展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兴趣诱导干预,探讨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2年1月- 2024年5月医院收治的8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1~6岁,平均3.35±0.58岁;病程3~8d,平均6.65±0.62d;病情分级:一般29例,重症11例;疾病类型:细菌性18例,支原体14例,病毒性8例。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1~7岁,平均3.41± 0.60岁;病程3~9d,平均6.69±0.65d;病情分级:一般30例,重症10例;疾病类型:细菌性20例,支原体13例,病毒性7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基础性护理:向患儿及其家属详细介绍雾化吸入治疗的措施及优势,并监督患儿顺利完成雾化吸入治疗。

(2)日常护理:对患儿病房环境进行管理,保持病房清洁,每日定时通风,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饮食宣教,指导家属为患儿提供富含蛋白质且易于消化的食物。

(3)心理护理:关注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通过沟通拉近护患距离。在医护人员与家属的共同配合下,为患儿提供关怀与护理支持。

1.2.2  观察组  患儿实施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兴趣诱导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①健康教育。在正式治疗前,护理人员根据患儿家属的文化水平,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耐心解答其疑惑;为患儿家属发放健康手册,播放疾病相关视频,进一步提升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护理人员现场演示雾化吸入等治疗措施,并讲解治疗要点及注意事项,确保家属全面掌握科学护理方法。②环境布置。在患儿病房及病区粘贴动画贴纸,播放动画片,并在特定区域摆放患儿喜爱的玩具,营造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③增强护患沟通。护理人员与患儿进行积极沟通,语气温柔,鼓励患儿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雾化吸入治疗。若患儿顺利完成治疗,给予口头或物质奖励。在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患儿舒适,展示其喜爱的玩具以转移注意力,确保治疗顺利进行。④协同病情观察。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日常护理,指导其学习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的方法,通过监测各项指标了解治疗期间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增加病房巡视次数,观察治疗效果,并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满足其需求。

(2)兴趣诱导干预:与患儿家属沟通,了解患儿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为依据满足其个人喜好。在雾化吸入治疗前,播放相关卡通视频,指导患儿模仿并不断鼓励;治疗期间播放患儿喜爱的视频以转移注意力。家属需密切观察治疗过程,若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后根据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儿的生活质量,满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2)肺功能指标:护理前后通过肺功能检测仪检测患儿肺功能。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

(3)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包括咳嗽、发热、肺部啰音、肺部炎症各临床症状。

(4)炎性因子水平:护理前后采集患儿空腹状态下静脉血3ml,以3000r/min离心10min(离心机半径10cm),获取上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

(5)情绪状态评分:护理前后通过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评估患儿的情绪状态,分值越高,说明其情绪越积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均数比较。性别、病情分级等计数资料组间构成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生活质量量表8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提高,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对比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FEV1、FVC、FEV1/FV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上述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提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咳嗽、发热、肺部啰音、肺部炎症等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儿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IL-6、TNF-α、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上述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情绪状态评分对比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积极评分、消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积极评分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消极评分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支气管肺炎的主要发病人群为小儿,因其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当患儿的免疫系统受到病原菌侵袭时,呼吸道会产生炎症反应,导致肌肉收缩力下降,进而引发呼吸障碍,甚至出现呼吸窘迫,威胁其生命安全。对于支气管肺炎患儿,临床通常采用雾化吸入治疗,该方法可将药物直接送达病灶,有效减轻炎症反应。然而,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对雾化吸入存在恐惧心理,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3]。

常规护理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儿的依从性,但无法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护理措施[4]。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情绪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原因在于,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基于患儿的实际病情和特点,通过医、护、家属三方联合护理,进一步提升了各方的护理主动性,从而为患儿提供了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使雾化吸入治疗的实施更加顺利。具体措施包括: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发放图文并茂的健康手册,并播放相关视频,提升家属对疾病的认知,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在治疗前与患儿积极沟通,拉近护患关系,增强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缓解其恐惧和抵触情绪;通过播放动画片转移患儿注意力,调节体温以增加舒适度,避免其对雾化吸入治疗产生排斥,进而增强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患儿的治疗过程,精准了解患儿情况及家属需求,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同时向家属介绍治疗进展,提升其信任度,确保其积极配合治疗,进一步优化雾化吸入效果[5]。兴趣诱导的应用能够激发患儿对雾化吸入的兴趣,从而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医护人员根据患儿的兴趣爱好,发放动画贴纸、纸笔和积木等玩具,改善患儿情绪,拉近护患距离;通过播放动画视频和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帮助患儿充分了解疾病,使其认识到雾化吸入的目的和重要性,并及时纠正其错误行为,从而改善预后效果[6-7]。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炎症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原因在于,联合护理模式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使其顺利完成雾化吸入治疗,从而显著增强了各项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对支气管肺炎患儿实施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兴趣诱导干预,可有效促进其临床症状的消除,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情绪状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4  参考文献

[1] 朱海燕,孙小叶,仲跻慧.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23,42(19):163-166.

[2] 王静,王玉玲.家属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健康教育对支气管肺炎患儿遵医行为及康复进程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2):164-166.

[3] 顾雪琴,顾娟娟.舒适护理对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干预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2(8):34-36.

[4] 李美华.家属协同护理联合童趣化诱导对支气管肺炎患儿雾化治疗依从性及症状改善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4,35(1):138-141.

[5] 许燕玲.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结合兴趣诱导干预在支气管肺炎患儿雾化吸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4,3(24):168-171.

[6] 袁龙扣,牟雪莹,罗红梅.穴位贴敷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4,43(12):1381-1385.

[7] 武彩霞.优化护理流程在提升儿童支气管肺炎CT检查效果及预后中的作用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24,33(S1):84-87.

[2025-02-21收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