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员参与的延续性护理方案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

作者: 苏小然 陶根红 李明秀 杨燕芬 龙佳玲 周雪

【摘要】   目的  探讨家庭成员参与的延续性护理方案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 2024年3月医院收治的88例CRF患者。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病因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将88例CR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延续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家庭成员参与的延续性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Herth希望量表(HHI)评分、医学应对问卷(MCMQ)评分、肾脏病特异性调查表(KDQ)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维度HHI评分(采取积极行动、未来积极态度、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MCMQ评分(面对、回避、屈服)、KDQ评分(躯体症状、疲劳、与他人关系、抑郁、挫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改善,但观察组各维度HHI评分、MCMQ评分中的面对维度、各维度KD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MCMQ评分中的回避与屈服维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7.73%,高于对照组的84.09%,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成员参与的延续性护理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转变其应对方式,提高CRF患者的希望水平,并有望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家庭成员;延续性护理;希望水平

中图分类号  R6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7--04

慢性肾衰竭(CRF)是由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等病因导致的肾实质损害,患者的主要特征为代谢产物潴留和内环境失衡[1]。替代治疗是延长CRF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肾脏损害的具体病因,正确治疗原发病并纠正相关危险因素,能够延缓疾病的进展。然而,CRF相关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和失眠等问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理困扰[2]。另有调查发现,CRF患者的希望水平普遍偏低[3]。鉴于希望水平可能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对CRF患者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有助于提升希望水平的护理措施。家庭参与式管理是近年来护理研究的新热点,其特点是动员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病情的居家管理。根据该模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成果,“家庭成员参与”能够增强患者家庭应对疾病的能力[4]。本研究尝试根据CRF患者居家期间的护理需求,构建家庭成员参与的延续性护理方案,并分析其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希望水平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月- 2024年3月医院收治的88例CRF患者。纳入标准:符合CRF的相关诊断标准[5];规律透析,每周2~3次,透析时间≥3个月;年龄≥18岁;认知和沟通能力良好;能熟练使用微信平台;知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流程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痴呆症或存在认知障碍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其他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研究期间病情加重,经研究者评估认为不宜继续参与研究。

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病因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将88例CR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44)男女比例为25∶19;年龄45~68岁,平均51.39±4.17岁;病因:肾炎22例,糖尿病肾病13例,高血压肾病9例。观察组(n=44)男女比例为26∶18;年龄47~66岁,平均51.02±4.31岁;病因:肾炎24例,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肾病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3个月。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延续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1)饮食指导:强调CRF患者饮食控制的重要性,指导患者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5g/d),限制高钾、高磷食物的摄入,并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以减轻肾脏负担。根据患者的饮食偏好,从优质蛋白食物、低盐食物、富含维生素食物等方面提供个性化饮食建议。

(2)生活指导:叮嘱患者养成早睡早起、适度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并告知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行为可能对病情造成的负面影响。持续关注患者的睡眠质量,根据个体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生活指导。

(3)心理指导:从患者对CRF病程及预后的担忧、对透析治疗的恐惧等方面评估其心理特点。通过真诚沟通和耐心讲解,建立信任关系。在尊重患者人格及隐私的前提下,积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减轻负面情绪。

1.2.2  观察组  患者采用家庭成员参与的延续性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1)成立护理小组:护理小组由7名成员组成,包括1名专科医师、1名康复科医师和5名专科护士。研究开始前,组内成员明确分工,并完成“家庭参与式”护理相关理念及方法的学习。

(2)家庭成员的培训:患者入组后,与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充分沟通,选择2~3名陪伴时间较长的家庭成员进行培训。培训课程由护理小组负责设计,内容主要包括CRF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饮食原则、运动锻炼、负面情绪的识别与心理护理方法、不适症状的识别与评估方法等。培训分为3节理论课程和1节实践课程,每次培训时间控制在30~45min。

(3)制订、调整饮食计划:在CRF饮食原则的基础上,由患者本人及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初始饮食计划的制订。重点从蛋白质、热量、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需求进行详细描述。饮食计划制订的基本流程为:评估患者的肾功能与营养状况→根据肾功能状况确定限制蛋白质摄入的标准→确定盐分、水分摄入的控制标准→合理选择烹饪方式→搭配食物类型→完善饮食计划。在规律透析治疗期间,及时了解患者日常饮食情况,关注营养状态的变化,必要时对饮食计划进行调整。

(4)制订、调整运动计划:在详细说明运动锻炼的益处及缺乏锻炼的危害的基础上,向患者本人及家庭成员了解其平时的锻炼习惯,并将其作为运动计划制订的重要依据。本组患者备选的运动方法包括步行、慢跑、广场舞、骑车、太极拳、八段锦等。初始阶段以低强度运动为主,锻炼频次为每周2~3次,每次30~45min。后续根据患者的实际感受灵活调整,以无明显疲劳感为衡量标准,逐步增加锻炼频次与时间。

(5)家庭成员的督导:在出院随访过程中,由家庭成员监督患者完成既定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并关注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的纠正情况。针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负面情绪,家庭成员根据培训内容进行心理干预,必要时可向护理小组寻求帮助;若发现新的健康问题,及时与护理小组取得联系,并根据专业建议进行妥善管理。

1.3  观察指标

(1)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6]作为评估工具。该量表包含对未来的积极态度、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采取积极行动3个维度,共12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为1~4分,总分与希望水平呈正相关。

(2)应对方式:采用中文版医学应对问卷(MCMQ)[7]作为评估工具。该量表包含面对、回避、屈服3个维度,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为1~4分,得分与该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呈正相关。

(3)生活质量;采用肾脏病特异性调查表(KDQ)[8]作为评估工具。该量表包含躯体症状、疲劳、与他人关系等5个维度,共26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为1~7分,总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4)护理满意度:采用自拟问卷作为评估工具。结果分为3个等级:非常满意(≥90分)、较满意(70~89分)和不满意(<70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较满意)例数/观察例数×100%。

1.4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希望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采取积极行动、未来积极态度、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各维度H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各维度HHI评分均提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应对方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面对、回避、屈服各维度MCM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各维度MCMQ评分均改善,但观察组在面对维度的评分高于对照组,而在回避与屈服维度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躯体症状、疲劳、与他人关系、抑郁、挫折各维度K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各维度KDQ评分均提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期间,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清除CRF患者体内代谢废物的重要方法,但长期、频繁的治疗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受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缺乏情感支持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信心不足、抗拒治疗等问题。此外,透析治疗间期,患者的饮食和运动行为与病情控制效果密切相关。为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其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常规延续护理方案将饮食和运动相关健康知识的持续指导作为重点内容。除健康指导外,家庭成员的支持对CRF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一项关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调查发现,家庭支持的自评得分与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呈正相关[9]。因此,在围绕CRF饮食管理、运动锻炼等基础内容和方法进行延续性指导的基础上,还应重点关注患者的家庭支持情况。

希望水平是一种积极的动机性状态,能够部分缓冲个体存在的心理障碍,帮助其发起和维持与疾病治疗及潜在风险控制相关的行动。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HHI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家庭成员参与的延续性护理方案能够提升CRF患者的希望水平。分析组间希望水平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2点:CRF患者的希望水平可能受到自身认知与家人疾病感知的交互影响。动员家庭成员参与延续性护理,将其视为个体,能够减弱疾病感知层面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希望水平[10]。观察组患者的家庭成员接受了疾病危险因素、饮食原则、运动锻炼及心理护理等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的针对性培训,能够提升其照护能力,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进而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刘彩云等[11]在肝癌患者中应用家庭参与式护理时也发现,家庭成员的参与能够显著影响患者的希望水平,与本研究结论一致。

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MCMQ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改善,但观察组在面对维度的评分高于对照组,而在回避与屈服维度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CRF患者居家自我管理期间,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正确面对血液透析治疗及自身存在的健康问题,对患者的病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俞琦等[12]研究发现,采取积极行动的态度能够通过屈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本研究中观察组MCMQ评分的显著改善,可能与患者希望水平的提高有关。另一方面,来自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与生活照护,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感到被关心、被重视,从而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情绪波动以及其他生理、心理层面的变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