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作者: 卓静

预见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0

【摘要】  目的  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对体外循环凝血发生情况、肾功能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4年4-7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MHD患者101例,在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基础上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模式(n=50),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模式(n=51)。对比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凝血发生情况、肾功能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体外循环凝血情况发生率为5.88%,较对照组的20.00%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肾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肾功能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96.08%)高于对照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预见性护理可降低 MHD患者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改善其肾功能指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肌酐;尿素氮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7--04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治疗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常用方法,通过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及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随着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以及对MHD效果和并发症控制的认识提高,MHD的使用频率呈现同步上升态势。然而MHD的治疗方式周期较长且并发症较多,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由于血液在体外循环,易发生凝血现象,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1]。因此,予以科学、有效的护理模式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促进作用。常规护理对MHD的并发症缺乏预见性,难以实现针对性、细节化干预,无法达到预期临床效果。而预见性护理作为具有前瞻性的护理模式,通过早期识别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潜在风险,从而显著提高临床护理质量。该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预防为主,通过全面地分析和评估,提前预测和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汪娟等[2]曾在研究中发现,预见性护理干预可降低MH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透析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临床对比观察,评估预见性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24年4-7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MHD患者101例,在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基础上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1例。纳入标准:符合MHD指征;透析时间均≥3个月;生命体征正常;意志清醒,能正常进行语言沟通者。排除标准:合并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营养不良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患者及其亲属均自愿参加本研究,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模式。①通过口头宣教、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血液透析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的培训。②保持血液透析室温度、湿度恒定,室内处于通风状态。③叮嘱患者及其家属科学饮食,明确告知饮食注意事项,在病情稳定后开展科学的康复指导。④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情感支撑和心理疏导。⑤干预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2.2  观察组  采取预见性护理模式。①组建预见性护理小组,对组内护理人员开展疾病知识培训,组内成员学习并通过考核,对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日常行为习惯进行综合性风险评估,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护理干预方案。②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血液透析相关知识、治疗方案以及护理重点等,通过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制作短视频以及现场模拟的方式向家属普及护理的知识。③医护人员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疑问,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并对患者负性情绪进行及时调节,了解内心真实想法,分享成功案例帮助其减轻心理负担,战胜恐惧感、紧张感等,树立面对疾病的信心。④制定患者体质量控制方案,指导患者家属每日对患者进行体质量检测,制定个性化食谱,以清淡饮食为主,减少高钠、高钾、高脂食物的摄取,适当补充高蛋白食物(牛奶、瘦肉等),保证患者的能量供给维持在35~40kcal/(kg·d)。⑤邀请患者家属每日随同陪伴患者进行适当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帮助患者增强体质,对于血液循环系统较差的患者可采取局部热敷、按摩等方式,并指导家属每日帮助患者进行泡脚,以加快患者体内血液循环。⑥护理人员应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取患者平卧位,适当提高下肢以保证心肌的血液供应,给予100~200ml生理盐水静脉输入,快速补充有效血容量。必要时可以增加补液量至500ml,以帮助恢复血压。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低血压先兆情况并进行处理。⑦血液透析室应保持环境整洁、干燥,确保透析室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定期对透析设备和用品消毒处理,操作人员在进行穿刺前必须对手部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培训内容包括七步洗手法、无菌持物钳及无菌包的使用等。

1.3  观察指标

(1)体外循环凝血情况:0级,即透析器及管路无凝血或数条纤维凝血;Ⅰ级,即少于10%的纤维凝血;Ⅱ级,即10%~50%的纤维凝血,部分凝血或成束纤维凝血;Ⅲ级,即超过半数发生纤维凝血,严重凝血,需更换透析器或管路,且静脉压和跨膜压均有明显升高。发生率=(Ⅰ级+Ⅱ级+Ⅲ级)例数/观察例数×100%。

(2)肾功能指标: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约3ml,使用BY-R511离心机(北京白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离心速度3000r/min,分离血清,送至检验科检测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尿素氮(BUN)水平。

(3)总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3]对两组患者总满意度进行评估,共19条测试项目,每项条目按1~5分等级计分,从“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到“非常满意”,依次得分为1、2、3、4、5分,满分为95分,总分>85分表示非常满意,60~85分表示满意,<60分表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观察例数×100%。

1.4  数据分析

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率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取t检验进行组间均数的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采用Z检验及进行组间中位数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体外循环凝血情况对比

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体外循环凝血情况发生率为5.88%,较对照组的20.00%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肾功能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Scr、β2M、BU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96.08%)高于对照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3  讨论

MHD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并利用透析机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毒素,从而维持患者的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衡及控制病情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护理模式的改进,MHD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尽管现代透析设备安全性高,但透析过程中仍存在各种潜在风险和并发症,如心搏骤停、溶血等[4]。因此,给予MHD患者全面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降低并发症的风险,还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是保障其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体外循环凝血情况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表示采取预见性护理应用于MHD患者可有效减少体外循环凝血情况的发生。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是指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外循环系统(包括透析器和管路)内部血液发生凝固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会影响透析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目前临床对MHD患者大多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未对护理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进行规避,从而导致患者体外循环凝血情况的发生。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提前识别和预防潜在问题的护理方法,其通过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改善护理流程和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5]。梁颖等[6]在研究中表示,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状况,有效地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在维持期凝血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成功率。临床采取预见性护理能更准确地估计并调整抗凝剂的用量,从而有效避免因剂量不足导致的凝血。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凝血的各种因素,如静脉压升高、透析器颜色变深等现象,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状况、优化治疗方案和加强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凝血事件的发生率,延长滤器及管路的使用寿命,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还发现,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肾功能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表示采取预见性护理应用于MHD患者可改善其肾功能。预见性护理强调提前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通过对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及个体差异的综合分析,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提前预防可能导致肾功能恶化的因素,如及时调整透析方案、控制血压和血糖等。该护理模式注重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患者在充分了解疾病和治疗过程后,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有助于稳定肾功能[7]。通过合理饮食、控制水分摄入,避免因不当的生活方式加重肾脏负担。预见性护理通过密切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根据患者肾功能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策略,并及时对并发症的出现采取措施,保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肾功能的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总满意率(96.08%)高于对照组(84.00%),表示采取预见性护理应用于MHD患者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预见性护理能够提前识别和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风险,让患者更加安心,从而提升对护理的信任和满意程度。通过对患者个体情况地深入了解,提供量身定制的护理措施,满足患者的特殊需求,使患者感受到被重视和关心,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提前告知可能的情况和应对方法,增强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同时,预见性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病情和治疗过程,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护理决策中,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对护理的认可度。通过提前预防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减少因突发状况导致的额外治疗和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符合患者的经济利益需求,从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8]。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模式应用于MHD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体外循环凝血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肾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4  参考文献

[1] 史晓艳,周卉婷,何伦婧,等.预见性护理在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管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7):3196-3200.

[2] 汪娟,金莉,张世同,等.维持性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中预见性干预方案的应用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4,34(7):1116-1120.

[3] 郑晓,娄小平,杜亚泽,等.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生命意义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20):2502-2506.

[4] 平芸,卢钱娣,丁雨诗.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早期风险防控质控护理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6):1089-1092.

[5] 鹿慧慧,曹青,李玉梅.管路结合预见性护理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15):1146-1151.

[6] 梁颖,付群英,张毅.预见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及营养状态指标的影响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21):3203-3205.

[7] 李建伟,姚静.维持性控制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4,43(6):1019-1022.

[8] 王惠娟,衣玉玲,郝媛媛,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J].现代临床护理,2024,23(3):47-52.

[2024-12-01收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