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联合刺络拔罐法在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王莹莹 杨鸿冉 聂兢克 葛雪
【摘要】 目的 探讨热敏灸联合刺络拔罐法在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8月- 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刺络拔罐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数字评分,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8h、14d,疼痛程度评分均逐渐下降,但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2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敏灸联合刺络拔罐法在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 热敏灸;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虚血瘀型;刺络拔罐法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9--03
在中医理论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机主要是余毒未清或正气不足,以致气虚或气滞血瘀,不通则痛[1]。带状疱疹的发生和热、湿、毒有很大关系,而其后期疼痛则是因为热、湿、毒阻滞气血、气机,以至气滞血瘀而成。对于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其发病机制具体表现为患者素体阴液不足,或气郁日久化火伤阴,阴虚火旺,不荣而痛;或疼痛日久致正气虚弱,无力驱邪外出;或年老正气不足,脾肾阳虚,气虚无力推动邪气外出,使余毒不清,致经络气血为之阻塞而痛[2]。刺络拔罐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放血和拔罐的方式,达到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的作用。这种方法符合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不通则痛”的认识,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其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皮损,通过放血减轻局部的炎症水肿,减轻对神经的刺激与压迫,从而缓解疼痛[3]。但刺络拔罐法并非适用于所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尤其对于基础病变较多、病程迁延日久的患者,单纯使用该疗法效果欠佳。为此本研究将热敏灸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2年8月- 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者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分型为气虚血瘀型,病变部位存在于躯干部位;精神状况正常,认知功能正常;入组前未接受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治疗。排除标准:病变部位位于头面部者;病变部位位于会阴部者;病变部位位于肢体末端者;对拟定使用药物过敏者,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和(或)哺乳期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局部严重感染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入组同意书。
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3~93岁,平均73.5±6.8岁;病变部位:胸部者16例、腰部者24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4~91岁,平均73.9±6.5岁;病变部位:胸部者18例,腰部者22例。两组上述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刺络拔罐疗法治疗,具体方法为:局部消毒并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头定位疼痛最明显部位快速点刺直至真皮层或出血,各最严重疼痛部位单次针刺5次,随后于局部拔火罐,7~10min后起罐,每间隔两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刺络拔罐疗法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干预,选穴为气海穴、关元穴以及皮肤疼痛最明显部位,定位后操作者右手持点燃之艾条,于定位点2.5cm左右高度行回旋灸,并结合雀啄灸探寻敏化腧穴,随后行温和灸30min,每间隔两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评分:采用疼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该量表评分范围为0~10分,0分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严重的疼痛。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1个数字来描述他们的疼痛程度。
(2)睡眠质量:主要从睡眠时长、入睡时间、睡眠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睡眠时长即患者每晚的睡眠时长,通常成年人每晚应该睡7~9h;入睡时间即患者入睡所需的时间,长时间入睡可能表明睡眠质量不佳;睡眠深度即患者在睡眠过程中的深度和质量,包括深睡眠和快速眼动期睡眠,睡眠中断及患者在夜间是否频繁醒来或睡眠中断的次数,睡眠效果及患者在白天是否感到疲倦、困倦或精神不集中,以及是否需要白天补眠情况。分值范围0~20分,分值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理想。
(3)生活质量:主要从生活功能、心理健康、社交支持、生活满意度等方面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生活功能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状况,包括工作、社交活动、家务等方面是否受到影响;心理健康即患者的心理状态,包括焦虑、抑郁、情绪波动等方面的影响;社交支持即患者在家庭、朋友和社会支持方面的情况,是否能够得到理解和支持;生活满意度即患者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分值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理想。
(4)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包括局部感染、局部麻木、皮肤破溃等不良反应。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 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8h、14d,疼痛程度评分均逐渐下降,但观察组患者治疗48h、14d后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仅有1例发生皮肤破溃,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2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带状疱疹急性发作期间,邪气灼伤血络,阴血流到脉络之外,形成瘀血,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这种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不通则痛”[4]。瘀血阻塞经络,使得气血无法顺畅地滋养肌肤和神经,从而导致疼痛的产生。部分患者可因湿热毒蕴而导致气滞血瘀,经络阻塞不通,进而出现疼痛。带状疱疹的发生与热、湿、毒邪密切相关。在带状疱疹的后期,这些湿热毒邪可能阻滞气血、气机,导致气虚血瘀的形成[5]。湿热毒邪的阻滞不仅影响气血的运行,还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和水肿,进一步加重对神经的刺激和压迫,从而引发疼痛[6]。针对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内服、外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原则上以活血化瘀为主,通过药物或针灸等方法,促进气血运行,消除血瘀,缓解疼痛。兼具益气养血,即针对气血亏虚的患者,采用益气养血的药物和方法,增强体质,缓解疼痛,与清热解毒相结合,针对湿热毒蕴的病因,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和方法,消除病因,减轻疼痛[7]。
刺络拔罐法通过三棱针或梅花针刺破人体特定穴位,放出少量血液,再配合拔罐,达到活血通络、祛瘀泻毒的效果。该方法可以调畅患病部位的气血,有效缓解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症状[8]。刺激局部神经和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有助于加速炎症介质的吸收,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从而缓解疼痛,促进患者的康复[9]。作为中医的一部分,注重整体调节,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但刺络拔罐法虽然能够缓解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症状,但无法根治病因。尤其对于病毒损害的神经组织,刺络拔罐法无法完全恢复其功能,因此无法彻底治愈后遗神经痛[10]。同时在拔罐过程中,如果负压过大或时间过长,可能会对皮肤造成损伤。为此本研究观察组患者联合热敏灸进行干预,结果显示,治疗48h和治疗14d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患者各时点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热敏灸结合了艾草的作用和灸的热效应,其中艾草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能够深入肌肤,促进气血运行。热敏点是一种对艾热极为敏感的阳性反应点,会产生多种特殊反应,如喜热、透热、传热等,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在病变区域及气海、关元穴位附近探寻相应热敏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热敏灸治疗[11]。通过刺激局部神经和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介质的吸收,从而缓解疼痛。且热敏灸还能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进一步改善疼痛症状[12]。
本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治疗14d后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热敏灸联合刺络拔罐法能够显著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症状,降低疼痛程度。疼痛是影响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疼痛缓解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自然得到提升。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能够加速炎症介质的吸收和神经组织的修复,从而缩短疼痛的持续时间,意味着患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摆脱疼痛的困扰,进而改善睡眠和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能够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情绪,从而改善睡眠和生活质量。随着治疗效果的显现,患者对治疗的信心逐渐增强,这有助于他们更积极地面对疾病和治疗[13]。信心增强可以促进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改善睡眠和生活质量[14]。通过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仅发生不良反应1例,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22.5%。热敏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其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热敏灸的温度和时间,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不会对患者造成明显的创伤,因此不良反应较少[15]。热敏灸和刺络拔罐法结合使用能够更全面地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神经修复,从而更有效地缓解疼痛和其他症状,有助于减少单一疗法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16]。
综上所述,热敏灸联合刺络拔罐法在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4 参考文献
[1] 孔舒玲,周萍,胡凤鸣.序贯康复护理联合热敏灸疗法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23, 29 (22): 59-61.
[2] 黄芬,黄港.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3,44 (10): 76-80.
[3] 张海霞,黄海莲,文娜.热敏灸干预联合激励式心理疏导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及疼痛接受度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 (21): 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