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模式联合预知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李微叶 卫庆娜
【摘要】 目的 探讨问题导向模式联合预知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 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n=40)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n=40)实施问题导向模式联合预知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比值及肺活量(VC)]、生活质量评分和负面情绪评分,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生理职能、精力、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生理功能)、负面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对照组FVC略有降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提高,而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肺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过问题导向模式联合预知护理,可提升其肺功能、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改善不良情绪。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问题导向模式;预知护理;生活质量;肺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9--0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疾病特点为气流受限,且国内发病率相对较高。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具有迁延不愈的特点,且会反复发作,病情较为严重,因此会影响患者的整体预后[1]。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可通过健康宣教帮助患者了解其自身病情,从而纠正其不良行为,指导患者掌握改善预后的方法,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充分发挥自我管理价值[2]。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模式是指在患者疾病治疗期间,医护人员首先确认影响病情康复的因素,然后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护理干预效果。同时,需加强健康宣教,培养临床思维,帮助患者掌握自身身体状况,从而降低住院率以及发作频率[3]。预知护理能够基于预见性和心理护理2个维度,科学评估护理工作质量,优化护理流程,系统分析护理工作结果的影响因素,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为患者的预后提供有力支持,确保治疗效果[4]。本研究采用临床对比观察,探讨问题导向模式联合预知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3年1月- 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治疗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②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③合并重要脏器功能损害;④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沟通障碍;⑤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5~67岁,平均53.68±2.19岁;病程5~13年,平均9.35±1.16年。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4~69岁,平均53.89±2.12岁;病程5~14年,平均9.47±1.2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医护人员编写健康宣传手册,在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病情,帮助其了解预后改善方法。
(2)监测患者膳食:根据患者的体质及身体情况制定饮食方案,满足治疗需求,指导患者保持均衡营养,并根据病情及治疗情况调整饮食。
(3)心理护理:通过语言、视频等形式向患者详细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原理、临床症状、危害性及治疗措施,同时通过微信等平台定期推送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依从性。
(4)生活管理:全面评估患者临床资料,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沟通,了解日常行为习惯,指导患者避免接触二手烟或进入有刺激性气味的环境,以预防疾病发作。
1.2.2 观察组 采用问题导向模式联合预知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责任护士为组员。护士长负责查阅相关文献,整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措施,制定护理方案。
(2)肺功能训练:由于肺部感染等因素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显著降低,因此需加强呼吸功能护理。①呼吸锻炼训练。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患者,指导其进行深呼吸训练;对于理解能力较好且病情稳定的患者,指导其进行腹式呼吸,具体方法为,指导患者将左手放于胸前,右手放于上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右手上抬,呼气时腹部下陷,同时用右手按压腹部,以促进膈肌功能恢复,每次训练10min。②改善呼吸环境。保持病房空气清新,避免污染;③长期供氧。对于严重呼吸功能抑制的患者,给予氧疗以改善症状。
(3)自我管理:①科学运动。通过锻炼强化患者器官功能,改善生理功能及呼吸质量。根据患者体质,安排肢体联动训练(每次30min,每日2次,每周6d)。训练强度从心率储备量20%逐渐增加至60%~70%。每次训练前进行5min热身,可将30min训练分为2次15min或3次10min。②心理干预:结合临床经验分析患者心理问题,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急性发作的预防措施,减轻焦虑情绪。
(4)并发症预防:①自发性气胸。指导患者注意保暖,掌握科学咳嗽方法(先深吸气后短促高频咳嗽);避免剧烈咳嗽及过度呼气;对于痰液黏稠的患者,建议增加饮水量以稀释痰液,并配合叩背促进排痰;②呼吸衰竭。保持病房安静及适宜温湿度,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如抬高床头或半坐卧位);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及腹式呼吸;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给予持续鼻腔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适量饮水。
1.3 观察指标
(1)肺功能指标:护理前后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护理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比值及肺活量(VC)水平。
(2)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生理职能、精力、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生理功能等8个维度,各维度评分范围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3)负面情绪评分:护理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护理前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两个量表均包含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1~4分),标准分≥50分判定为存在焦虑/抑郁症状,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4)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及VC等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肺功能指标均提高(对照组FVC略有降低),但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生理职能、精力、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生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生活质量维度评分均提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面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护理满意率为97.5%(39/40),对照组为8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34)。
3 讨论
现代社会中,老龄化问题越发严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部会出现实质性损伤,降低空气交换效率,影响呼吸功能。尤其是对于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来说,呼吸功能极差,其骨骼肌会发生萎缩,运动能力下降,这对其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接受护理后,可以使其肺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生活质量、负面情绪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其原因在于,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模式能够基于患者的病情特点,以患者为中心,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预知护理包括预测性评估与心理护理,能够对患者的潜在风险进行预测,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模式联合预知护理的干预下,能够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认知水平出发,开展呼吸功能训练,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同时,保持病房空气清新,避免空气污染,优化患者的呼吸环境;此外,对患者实施长时间的氧疗干预,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6]。除此之外,通过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交流会,帮助患者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病情,有效预防急性发作,同时减轻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焦虑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缓解焦虑、抑郁症状,从而实现家庭-医院联合护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其生活质量[7]。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接受问题导向护理模式和预知护理的联合干预,可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改善肺功能和不良情绪,并提高对护理的满意度。
4 参考文献
[1] 冯谢宇,李鹏超.精细化护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2):6128-6130.
[2] 张凤云.呼吸训练联合协同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效果[J].河北医药,2022,44(24):3755-3758.
[3] 黄志娟,伍慧红.三合一心理干预护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智慧健康,2022(8):132-135.
[4] 徐璐,杨英,孙丹.问题导向模式联合预知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7):30-33.
[5] 陈爱平.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24):3770-3772.
[6] 宋姚,侯璐莹,王延萍.全程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3,47(12):2000-2001.
[7] 张美娟,戴春晖,徐莲红.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强化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12):9-12.
[2024-12-18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