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围手术期护理对腹腔镜联合胃镜行早期胃癌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 夏飘 张玉晴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行早期胃癌手术患者实施精细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1月- 2023年12月收治的7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进行早期胃癌手术。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精细化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术中、术后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 实施精细化围手术期护理期间,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腹腔镜联合胃镜进行早期胃癌手术的患者实施精细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优化术后康复进程,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并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腹腔镜联合胃镜;早期胃癌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9--04
胃癌作为一种全球广泛存在的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其深远影响不仅局限于个体层面,更波及整个社会,引发沉重的经济负担[1]。此病症以其普遍性和严重性,凸显了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随着社会进步与民众健康意识的显著提升,胃镜检查已逐渐融入日常体检的常规流程之中,此举极大地促进了早期胃癌病例的及早识别。针对早期胃癌的治疗策略,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医学界深入探索与热议的前沿课题[2]。回顾往昔,开腹手术及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作为传统治疗手段,虽成效显著,却伴随着恢复周期长、术中及术后疼痛显著且持续时间较长等局限。这些因素无疑对患者的治疗感受及康复进程构成了不小的挑战[3]。鉴于此,医学界不懈追求创新疗法,一系列前沿技术应运而生,为治疗路径注入了新的活力。尤为瞩目的是,微创外科技术的蓬勃发展,引领了腹腔镜与内镜技术的飞跃性进步,二者融合的双镜联合疗法,在早期胃癌的治疗舞台上崭露头角。双镜联合疗法以其微创性著称,不仅显著减轻了患者的手术创伤,还加速了康复进程。其独特的优势在于两种技术能够相辅相成,各自的长处得以在治疗过程中充分发挥,共同构筑起一道更为精细、高效的治疗防线[4]。然而,在手术治疗的全程中,持续而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显得尤为关键。通过精细化的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康复的进程,确保治疗目标的顺利达成。本研究通过临床对比观察,探讨在腹腔镜联合胃镜行早期胃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开展精细化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医院2021年1月- 2023年12月收治的7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进行早期胃癌手术。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5~54岁,平均42.78±2.69岁。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34~53岁,平均42.81±2.7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常规护理措施,旨在全方位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患者的安全。具体护理措施如下。术前,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状况,精心策划并执行针对性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心理疏导、术前宣教、禁食禁水指导等,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并确保其身体状态符合手术要求。手术室内,护理人员根据手术的具体需求,精准布置所需器械,并与手术团队紧密协作,确保手术流程的顺畅无阻。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持续而严密的监测,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护理人员与手术医生紧密配合,协助传递器械、调整设备,并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确保手术的安全与成功。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细致清点并整理手术器械,确保无遗漏。将意识恢复的患者安全、稳妥地转移至病房,继续后续的护理与观察。在病房内,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及时处理术后疼痛、恶心等不适症状,并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以促进全面康复。
1.2.2 观察组 患者接受精细化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术前护理:①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于术前1d启动术前准备干预流程,通过健康教育的形式,向患者普及疾病及手术的相关知识要点与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因信息不足而产生的疑虑与不安。②心理疏导。护理人员注重与患者的深度交流,敏锐捕捉其心理状态变化,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焦虑、抑郁情绪,量身定制心理疏导方案,引导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并配合后续的手术流程。③器械与药品准备。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护理人员预先对手术所需的所有器械与药品进行全面检查与准备,确保它们均处于随时可用的最佳状态,为手术的圆满成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术中护理:①患者安全与身份核验。巡回护士负责引领患者安全进入手术室,随后细致核验患者的身份信息与手术资料,确保准确无误。②静脉通道建立。迅速而稳妥地建立静脉通道,支持手术过程中的液体与药物管理。③体位调整与隐私保护。护理人员细心指导并协助患者调整至既舒适又符合手术要求的体位,高度重视并强化患者的隐私保护措施,确保其在手术全程中的尊严与舒适,适时提供保暖护理,维持患者体温稳定。④设备准备与参数调整。手术准备阶段,护理人员将腹腔镜、胃镜等关键医疗设备预先放置在手术台旁的适当位置,确保手术操作的便捷性,随后精确无误地连接导管与导线,依据手术需求细心调整各项参数至最优状态。⑤手术安全与配合。为确保手术安全,护理人员频繁检查各导管、导线的连接处,密切观察是否存在松动或脱落的迹象,在此过程中,与主刀医师的紧密配合非常重要,需迅速而准确地协助建立人工气腹环境,支持医师顺利进行手术操作。⑥标本处理与术野清洁。当手术进行到切除阶段,护理人员细心地将淋巴结与胃标本安全地封装于标本袋中,随后转交巡回护士,由其负责后续的送检流程,确保样本处理的及时性与规范性。手术完成后,为保持术野的清晰与患者的安全,采用0.9%氯化钠溶液对手术创面进行细致的冲洗,去除残留物,利用超声刀技术精准止血,经过反复检查确认无活动性出血点后,再稳妥地放置引流管,促进术后恢复并减少并发症风险。
(3)术后护理:①手术成功传达与抗感染干预:手术圆满结束后,护理人员首要任务是向患者传达手术成功的喜讯,增强其康复信心,随后启动抗感染干预措施,如应用适宜的抗生素,防止术后感染风险。②并发症预防与个性化护理:针对患者可能面临的并发症风险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强化术后监护,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恢复期。③气腹解除与设备移除:护理人员细心地解除气腹状态,有序地拔除系统电接头,将气腹装置与腹腔镜系统逐一、稳妥地移出手术区域,同时严格遵循手术器械清点流程,确保无遗漏,维护手术室的整洁与安全。④术后指导与康复支持:向患者提供详细的术后指导,包括强调充分休息的重要性,鼓励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指导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叮嘱其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促进身体的快速康复。
1.3 观察指标
(1)临床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留置导管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2)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胸腔积液等并发症。
(3)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中、术后疼痛程度。
(4)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观察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手术指标对比
护理期间,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VAS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在当今医学领域,腹腔镜手术已发展至相当成熟的阶段。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其优势显著,包括微创性带来的更小创伤、更低的术后疼痛感以及更短的住院时间[5]。然而,此技术在直面病灶的直观性上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处理特殊解剖区域或早期病变时,常面临定位上的挑战,必要时还需借助开腹手术作为辅助手段。为了克服这一局限,内镜治疗术被巧妙地融入治疗流程中。它如同一双锐利的眼睛,深入消化道内部,实现对病灶的精准识别与定位,有效填补腹腔镜在直接观测上的不足[6]。内镜与腹腔镜的协同作用,不仅融合了各自的技术优势,更在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及提升整体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潜力。不过,这也对医疗团队的专业素养及手术设备的精密程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7]。在手术患者的整个围手术期阶段,强化对其进行的护理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手术护理模式往往聚焦于手术过程的顺利执行,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护理的全面性与深度,导致护理效果未能达到最佳状态。鉴于此,探索并实施更加全面、细致且针对性的护理配合策略,对于提升胃癌手术的整体疗效与患者满意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8]。
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精细化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这些结果表明,在腹腔镜联合胃镜早期胃癌手术中实施精细化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恢复体验。围手术期护理是一个贯穿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全方位照护过程,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细致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缓解其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增强其对手术的信心。密切配合手术团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同时关注患者的舒适度与安全性。及时向患者传达手术成功的积极信息,实施个性化的护理干预策略,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腹腔镜联合胃镜进行早期胃癌手术的患者,实施精细化围手术期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优化术后康复进程,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并提升患者满意度。
4 参考文献
[1] 刘位.腹腔镜、胃镜双镜联合在治疗早期胃癌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每周文摘·养老周刊,2023(11):51-53.
[2] 陈重飙,李达周,张再重,等.双镜联合手术在早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探索:15例报告[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3,26(8):757-762.
[3] 王振宁.进一步提高我国早期胃癌诊治水平[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2,42(10):1092-1096.
[4] 徐鑫.腹镜联合胃镜行早期胃癌手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9):233-234.
[5] 郝雪英.分析腹腔镜联合胃镜行早期胃癌手术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及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8):89.
[6] 孙运峰.替吉奥胶囊辅助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效果观察[J].海峡药学,2019,31(3):91-92.
[7] 陈铭,张曹.双镜联合术在治疗早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3(4):43-45.
[8] 代德柱,宋旭东,时谨,等.双镜联合技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23,29(1):147-152.
[2024-10-07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