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减压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困扰及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影响

作者: 杨娇

正念减压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困扰及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影响0

【摘要】  目的  评估正念减压疗法(MBSR)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困扰、自我管理能力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4年3-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T2DM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基础上,按照1∶1比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接受为期5d的护士主导MBSR及8周微信辅助正念练习,对照组接受常规糖尿病教育,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通过糖尿病困扰量表、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和HbA1c评估患者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情绪相关困扰、医生相关困扰、生活规律相关困扰及人际相关困扰的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得分均提高,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HbA1c水平均下降,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主导的MBSR显著减轻了T2DM患者的糖尿病困扰,提升了其自我管理能力,并改善了血糖控制水平,为糖尿病综合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模式。

【关键词】  正念减压疗法;2型糖尿病;糖尿病困扰;自我管理;糖化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11--03

2型糖尿病(T2DM)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其病程长、管理复杂,常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双重负担[1]。糖尿病困扰是一种与糖尿病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压力,表现为情绪波动和压力增大,可通过影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间接导致血糖控制不佳[2]。糖尿病管理的基础是患者自主参与健康行为,包括科学的饮食规划、适量的身体活动、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及规范化的药物治疗[3]。但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往往受到患者心理状态的制约。研究表明,糖尿病困扰与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呈负相关[4]。因此,减轻糖尿病困扰对优化患者的血糖控制及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是一种基于正念的心理干预手段,旨在通过非评判性的关注和接纳,帮助患者从负性情绪中解脱,增强对生活挑战的适应能力[5]。既往研究[6]表明,MBSR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心理困扰,改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基于此,本研究针对临床T2DM患者开展MBSR干预,探讨其在减轻糖尿病困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控制血糖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4年3-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基础上,按照1∶1比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纳入标准:确诊T2DM;糖尿病困扰评分(DDS-17)≥3分;住院时间≥5d。排除标准:既往确诊的精神疾病患者;伴有显著的合并症或严重并发症;既往接受过正念干预或认知行为疗法的患者。观察组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为43~68岁,平均年龄为56.4±7.5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为8.9±3.8年;合并高血压患者12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为45~70岁,平均年龄为57.1±7.8岁;病程为4~17年,平均病程为9.3±4.2年;合并高血压患者14例。两组患者上述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书,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糖尿病教育,包括住院期间每日10~30min的问答式教育,内容涵盖饮食管理、血糖监测、体重控制和药物调整等。教育由糖尿病教育者完成,统一标准化流程,避免与MBSR干预内容混淆。疗程8周。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糖尿病教育基础上,接受为期5d的护士主导MBSR,每次90min,疗法主题包括正念训练、非评判性态度、接纳和放下等,由经过MBSR认证的护士督导实施,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每日30min的正念练习,以提高患者依从性。疗程8周。

(1)正念训练:培养将注意力聚焦于当下呼吸与身体感受的能力,减少对血糖波动的过度担忧,提升自我监测与治疗依从性。

(2)非评判性态度:以开放好奇的心态观察情绪,不给“对/错”“好/坏”的标签,降低因血糖波动而产生的自责和内耗。

(3)接纳与放下:承认包括不适在内的所有体验,学会“让”无益的执念随呼吸而去,维护长期的身心平衡与稳定。

1.3  观察指标

(1)心理困扰程度:采用糖尿病困扰量表(DDS-17)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困扰程度,共包括17个项目[7]。评分采用六点李克特量表(1表示无问题,6表示严重问题),涵盖4个分量表:情绪相关困扰(5个项目,满分30分)、医生相关困扰(4个项目,满分24分)、生活规律相关困扰(5个项目,满分30分)及人际相关困扰(3个项目,满分18分)。总分为102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受到的困扰越大。

(2)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该量表用于评估患者干预后在糖尿病管理活动中的参与情况[8],涵盖饮食管理、运动、血糖监测、药物使用等6个项目。总分为0~42分,每个项目分值越高表示管理行为越佳。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HbA1c水平,HbA1c水平越低,表明患者的血糖控制越好。

1.4  数据分析

应用SPSS 2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率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取t检验进行组间均数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糖尿病困扰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情绪相关困扰、医生相关困扰、生活规律相关困扰及人际相关困扰的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得分均升高,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的比较(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25) 26.8±5.2 32.4±4.3

对照组(n=25) 26.5±5.4 28.7±3.7

t值 0.200 3.261

P值 0.842 0.002

2.3  两组患者HbA1c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HbA1c水平均下降,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的比较(%)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25) 8.3±0.7 7.5±0.6

对照组(n=25) 8.4±0.7 8.2±0.7

t值 -0.505 -3.796

P值 0.616 0.000

3  讨论

糖尿病困扰是一种由长期疾病管理负担引发的负面心理体验,与患者的自我效能、依从性及血糖控制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经过MBSR干预的患者在情绪相关困扰、医生相关困扰、生活规律相关困扰及人际相关困扰4个维度上均显著改善,糖尿病困扰总分显著降低,与Bogusch等[9]的研究一致,表明正念干预能够通过非评判性的接受与关注,帮助患者重新审视负面情绪和压力来源,并改善患者与医生的沟通、对生活规律的适应能力及社会支持感。基于移动平台的辅助练习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正念技能强化途径,增强了干预的持续效果。

糖尿病自我管理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核心要素[10]。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在饮食管理、运动、血糖监测等方面的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正念干预不仅有助于患者克服管理行为中的情绪障碍,还能通过增强其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促进更积极的自我管理行为[11]。强化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能改善其代谢指标,还能降低并发症风险,为糖尿病的长期病程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HbA1c是反映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HbA1c水平在干预后显著降低,且远优于对照组。正念干预通过减轻糖尿病困扰、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及心理压力,从而间接促进了血糖控制,与其他研究[12]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正念干预对血糖控制的短期效益。此外,HbA1c水平的改善还可能通过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对健康行为的坚持而得以实现。有效降低HbA1c水平,不仅能够减少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还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13]。

综上所述,护士主导的MBSR干预不仅能够有效缓解T2DM患者的心理困扰,还能通过提升自我管理水平间接改善HbA1c水平。

4  参考文献

[1] Zhao X, Deng C, Li Z, et al. Monocyte/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 predicts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mal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 2022, 15: 2455-266.

[2] Crawford J, Wilhelm K, Robins L, et al. Writing for health: rationale and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internet-based benefit-finding writing for adults with type 1 or type 2 diabetes [J]. JMIR Res Protoc, 2017, 6(3): e42.

[3] Diabetes Canad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Expert Committee,Sherifali D, Berard LD, et al.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 [J]. Can J Diabetes, 2018, 42 Suppl 1: S36-S41.

[4] Van Helmondt SJ, Van Der Lee ML, De Vries J. Study protocol of the CAREST-trial: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n the (cost-) effectiveness of a CBT-based online self-help training for fear of cancer recurrence in women with curatively treated breast cancer [J]. BMC Cancer, 2016, 16: 52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