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脑利钠肽用于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 杨素妃

重组人脑利钠肽用于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0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4年1月- 2025年1月期间医院收治的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匹配的基础上,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心衰的方案之上增加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两组患者持续治疗1w。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治疗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得到改善,其中LVEF水平均升高,而LVESD、LVESV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而LVESD、LVESV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Scr、Cys-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源性死亡率、3个月内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的抗心衰治疗中加入重组人脑利钠肽,可获得更好的治疗疗效,有效调节患者的心功能,减轻肾功能损伤,使患者获得更满意预后,并且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  心力衰竭;失代偿性;重组人脑利钠肽;心功能;肾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13--04

急性失代偿性心衰(ADHF)的基本病因复杂,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患者的心排血量不能满足组织代谢的基本需求,导致出现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ADHF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其中又以急性左心衰较为多见,表现为心脏收缩减弱,左心室舒张末压增加。相关统计显示,ADHF在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占比约为10%~20%,已经对公共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临床在ADHF治疗中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常用的药物包括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3];除此之外,机械通气、血液净化、机械辅助装置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在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规范的抗心衰治疗方案[4]。然而及时采用规范化的治疗方案,ADHF患者依然难以取得理想的预后,患者不仅再住院风险高,其心源性死亡的风险也较高,因而当前临床持续探索本病的治疗。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是一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的多肽链激素,具有舒张血管、控制血压、降低心脏负荷等作用[5]。目前新活素在ADHF的治疗中应用尚少,故本研究通过临床对比观察,分析人脑利钠肽在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4年1月- 2025年1月期间医院收治的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ADHF的诊断标准:②心功能分级III、IV级;③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且耐受研究中使用药物。排除标准:①合并器官、组织功能衰竭;②恶性肿瘤、肺动脉高压、心包炎;③代谢综合征、肾功能严重不全;④未能配合随访者。在组间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匹配的基础上,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8~77岁,平均63.82±9.47岁;基础病:高血压22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16例,风心病6例。观察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47~78岁,平均63.91±9.52岁;基础病:高血压23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14例,风心病7例。两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个体性的抗心衰治疗方案,予以患者机械通气等非药物治疗,同时予以患者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实施治疗。

1.2.2  观察组  在个体性的抗心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入新活素(生产厂家: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50033),剂量1.5μg/kg静脉冲击治疗,之后再取1mg新活素,以100ml 5%葡萄糖注射液,使用0.0075μg/(kg·min)的速率静脉滴注。

两组患者持续治疗1w,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心功能等指标。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基于患者的心功能及基本症状判定临床疗效。其中,显效:心功能改善达到2级,且胸痛、呼吸困难、水肿有显著改善;有效:心功能改善达到1级,胸痛有一定减轻;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观察例数×100%。

(2)心功能指标:采用超声诊断仪对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心室射血分数(LVEF)实施检测。

(3)肾功能指标:采集患者的静脉血4~5ml,对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实施检测,Scr用肌氨酸氧化酶法,Cys-C用免疫荧光层析法。

(4)治疗预后:包括3个月心源性死亡率、再住院率。

(5)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消化道损伤、肾功能损伤。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性检验,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或百分率,组间构成比或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LVESD、LVESV、LVEF)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得到改善,其中LVEF水平均升高,而LVESD、LVESV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而LVESD、LVESV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Scr、Cys-C)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Scr、Cys-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不良预后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源性死亡率、3个月内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反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ADHF患者心脏功能异常,心室泵血能力下降,灌注血量减少,不能满足器官、组织的需要,诱发胸痛、呼吸困难、周身水肿等的发生[6]。一些ADHF患者还会因疾病出现心源性休克,对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相关数据调查显示,ADHF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高,同时再住院风险也较高[7]。因而,ADHF患者的治疗受到重点关注。目前临床在治疗ADHF患者采用较为统一治疗理念,即使用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药物实施治疗,发挥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心室负荷等作用效果[8]。然而对于ADHF患者而言,由于神经-内分泌机制的代偿作用严重降低,采用以上治疗依然难以满足机体血液的正常供应,因而疾病依然会持续进展。

鉴于此,本次研究尝试在ADHF的治疗中使用新活素实施治疗。新活素是抗心衰的新型药物,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胸痛等症状,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有关研究显示,新活素具有扩张心血管的作用,能够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抑制醛固酮系统通路传导,减轻呼吸困难及其它全身症状[9]。还有研究报道指出,新活素能够增加钠的排泄,进而减轻容量负荷,也可产生降低心脏负荷的作用[10]。由于新活素还具有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因此可降低血管阻力,进而降低循环负荷,也有助于改善心脏负荷,促进心衰症状缓解。本次研究将新活素应用于ADHF的治疗中,旨在帮助ADHF患者取得更为理想的预后。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新活素,可以提升临床疗效,减轻患者胸痛等症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LVESD、LVESV、LVEF指标改善程度更为显著,说明采用新活素治疗后可以部分逆转患者的心功能,提升心脏的血液供应能力。原因在于,新活素能够以多种途径降低心脏负荷,进而实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本研究还对比了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而在治疗后观察组Scr、Cys-C低于对照组,说明心脏供血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改善心衰导致的肾功能障碍。并且,观察组患者3个月内心源性死亡率、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使用新活素治疗可获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入新活素治疗ADHF取得更满意的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肾功能,使患者的治疗结局得到改善。

4  参考文献

[1] 章礼玲,顾崇怀,乔锐,等.维立西呱对急性失代偿心衰的疗效及对不同LVDd患者LVEF的影响[J].中国药房,2024,35(11):1374-1379.

[2] 赵香梅,徐雅欣,王泽华,等.血清胆碱酯酶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33(2):234-241.

[3] 孙玉青,骆雷鸣,何柳,等.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患者不同类型肾功能恶化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性分析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2,14(5):602-605,610.

[4] 刘玉彬,廖春梅,庄燕妮,等.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急性前壁心梗伴失代偿性心衰疗效及对血清NT-proBNP Copeptin水平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2,28(3):498-503.

[5] 杨晨,张华巍,潘黎明,等.沙库巴曲缬沙坦在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中早期应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2,14(12): 1444-1447,1451.

[6] 何睿颖,廖慧,李璐娜,等.急性失代偿性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与易损期预后的关系[J].西部医学,2022,34(3):391-395.

[7] 许进,罗松,滕真真.达格列净对老年HFpEF急性失代偿期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4,33(5):575-580.

[8] 何云,李小红,张燕,等.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急性失代偿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西部医学,2022,34(11):1673-1678.

[9] 伍鑫,王文艳,徐芸,等.左西孟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失代偿性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5(5):465-468.

[10] 魏方菲,陈仕兰,陈尘,等.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多次入院血压变异性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4):377-383.

[2025-02-21收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