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程序化护理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的康复效果

作者: 李娜娜

脑出血患者程序化护理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的康复效果0

【摘要】  目的  探讨程序化护理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 2024年6月收治的62例脑出血患者,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2组,每组31例。观察组采用生活方式干预+程序化护理,对照组仅采用程序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昏迷恢复量表(CRS-R)、功能障碍量表(D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FMA(上肢、下肢)、CRS-R、DRS、NIHSS、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改善,但观察组患者FMA、CRS-R、MBI评分高于对照组,DRS、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期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活方式干预联合程序化护理可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的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脑出血;生活方式干预;程序化护理;康复效果;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13--04

脑出血又称为自发性脑出血,在脑血管疾病中十分常见,该疾病多会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状,且>60岁的群体发病率较高。脑出血主要发病部位为基底节区、丘脑、壳核。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指出,以上部位发生出血会使死亡率升高[1]。脑叶血肿严重、脑水肿加重均为脑出血发生2~12h内造成神经功能严重损伤的主要因素。随着国民对自身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相关资料显示,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可促进其病情恢复。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护理模式已难以满足临床需求,促使程序化护理与生活方式干预成为当前护理实践的重点发展方向[2-3]。生活方式干预通过系统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运动习惯和饮食结构,不仅能有效预防疾病复发,更能显著促进康复进程。而程序化护理则以其规范化、系统化和连续性的特点,为患者提供科学、有序的护理服务。两者的有机结合,为脑出血患者构建了更加完善的护理支持体系[4-5]。本研究通过临床对比观察,探讨程序化护理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2年1月- 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62例脑出血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诊断标准者;②经CT检查确诊者;③发病时间在18h内者;④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未接受药物治疗者;②入院4h内出现昏迷者;③合并脑外伤、颅内肿瘤者;④伴有贫血、肝功能异常、心肌梗死者。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52~79岁,平均65.34±4.18岁;病程1~8个月,平均4.15±0.37个月。观察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52~78岁,平均65.32±4.21岁;病程1~8个月,平均4.21±0.38个月。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程序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护理小组:建立由主管医生、科室主任、护士长、康复科医生和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的护理小组,共同制定工作流程表,根据组员的职责对各项护理工作进行分配,确保组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2)制定护理流程表:入院时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并立即采取冰敷处理,同时给予吸氧干预。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保证患者处于舒适、安全状态。

(3)设定护理目标:包括呼吸支持、循环管理、神经系统监护、并发症预防等各项内容的护理目标。

(4)在生命体征监测方面,实施24h动态监护,定期评估患者的言语表达、肢体活动及意识水平。针对长期卧床患者,严格执行每2h翻身1次的制度,配合体位引流和背部叩击,有效预防坠积性肺炎和压疮形成。同时加强口腔卫生管理,每日进行专业口腔护理,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维持呼吸道通畅。为控制院内感染风险,需规范探视管理制度,限制探视频次和时长。

(5)护理评价:定期评估护理效果,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方案。护理周期为3个月。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活方式干预,主要措施如下。

(1)药物指导:建立个性化给药方案,确保患者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实施每日血压追踪记录(早晚各1次);根据监测数据及时优化用药方案;将血压波动幅度控制在基础值的±20%范围内,同时观察有无再出血征象,一旦发现需立即上报。

(2)生活干预:针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分级饮食管理,轻中度障碍者给予半流质饮食,进食时采取30°床头抬高联合头部侧卧位,以降低误吸风险;重度障碍患者采用鼻饲营养支持;统一执行“三低一高”饮食原则(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确保每日摄入足量新鲜蔬果及优质蛋白。

(3)心理干预:构建多层次心理干预体系。通过音乐疗法营造舒缓氛围;运用兴趣话题引导沟通,实施注意力转移技术;定期进行治疗信心强化宣教,展示医疗团队专业资质;组织病友交流会,促进治疗经验分享,提升治疗配合度。

(4)康复训练: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按摩,改善关节活动度,指导患者根据自身耐受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肢体功能锻炼、慢走等,每日1~2次,每次20min。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辅助器具,协助其进行站立训练,每日1~2次,每次5min。训练时保持床头抬高30°。

(5)出院干预:通过微信平台向患者推送血压监测和管理知识,叮嘱家属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程序化护理方法同对照组,护理周期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康复进程: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患者肢体功能,总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肢体功能越好;采用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总分23分,评分越高代表功能恢复越好;采用功能障碍量表(DRS)评估患者生理状态,总分30分,评分越低代表生理状态越好。

(2)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选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估,该量表采用42分制评分体系,其评分结果与神经功能状态呈负相关关系,即得分越低提示神经功能保留越完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生活能力,总分100分,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能力越好。

(3)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呛咳、压疮等并发症。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或近似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进程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FMA(上肢、下肢)、CRS-R、D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评估显示,两组各项指标均获改善,其中观察组在FMA和CRS-R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且DRS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NIHSS、MBI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NIHSS、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两组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在功能恢复方面表现更优,其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护理干预期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出血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性面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诱发脑疝形成,进而导致意识障碍程度加深,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该疾病常伴随多种继发性损害,包括但不限于压力性损伤、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这些都将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6]。在临床实践中,除了必要的医疗干预外,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同样至关重要,其不仅能够促进患者功能恢复,还能帮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实施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维持患者与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关系,为患者提供充分支持,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通过规范执行各项干预措施,确保护理质量[7-8]。通过规范化的饮食管理和科学的运动指导,结合严格的戒烟限酒措施,可有效控制脑出血的危险因素。这种综合干预策略不仅能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还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开展程序化护理能够提供高效护理服务,落实高质量护理措施,保障护理安全[9-10]。需动态评估护理内容、时间及效果,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定期调整护理方案。两者联合应用可提升护理质量,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加速患者康复[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肢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在于生活方式干预联合程序化护理为脑出血患者提供了系统的肢体功能训练,包括主动训练(患者按耐受程度自主活动)与被动训练(治疗师辅助完成),从而有效提升肢体功能评分[13]。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生活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这是由于生活方式干预通过平衡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全面改善患者生活状态,对生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健康生活方式可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程序化护理中的心理护理还能改善患者心态,进一步优化生理状态[14]。两者联合有助于患者以最佳状态恢复功能。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机制为程序化护理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措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而生活方式干预通过制定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计划(如进食、穿衣、洗漱等)提升患者自理能力[15]。联合干预可协同提高生活能力。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归因于程序化护理通过评估高危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如体位管理、咳嗽训练)降低并发症风险,生活方式干预则通过纠正不良习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将生活方式干预与程序化护理相结合应用于脑出血患者,能够有效提升肢体运动功能,加速生理机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进程,同时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并大幅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朱青.生活方式管理联合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养生保健,2023,41(21):140-142.

[2] 孔凌云.生活方式护理管理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糖、血压控制及并发症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3,47(6):739-741.

[3] 陈秋香.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生活方式护理管理的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10):67-69.

[4] 许敏.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生活方式护理管理的应用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17):90-92.

[5] 张蕾.生活方式管理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8):55-56,59.

[6] 张丽,李晓君,安娅菁.团体生活方式延续性护理对脑出血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观察[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41(5):101-104.

[7] 乔歌歌,马鸿元,李光.程序化护理结合振动排痰对脑出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响[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4,32(2):104-106.

[8] 杜玉东.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的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4):504-507.

[9] 遆燕燕,韩国辉.程序化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出血患者护理效果及对其神经功能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50(5):1208-1211.

[10] 郭伟,孔娟,景萌,等.术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8):8-10.

[11] 王云,熊静静,郭志强.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率[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6):1107-1110.

[12] 邓小凤,王燕连,黄石华.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对脑出血患者康复效果和不良事件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3):137-139.

[13] 张露,刘建红,陈硕.程序化护理用于脑出血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6):753-754.

[14] 陈雪琴.程序化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睡眠及并发症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8(1):101-103.

[15] 李彦.对接受保守治疗的脑出血患者进行程序化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3):222-224.

[2025-02-19收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