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促进性护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张谦

功能促进性护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0

【摘要】  目的  探讨功能促进性护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 2024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组间一般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0例,功能促进性护理)。对照组实施术前评估、体位调整及基础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分阶段康复训练及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术后1d及干预结束前1d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康复自我效能感量表(SER)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17)和焦虑量表(HAMA)评分,并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各维度HHS、SER、HDRS-17、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各维度HHS、SER(任务、应对)评分均提高,HDRS-17、HAMA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HHS、SER(任务、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HDRS-17、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促进性护理可有效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缓解负面情绪,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髋部骨折;功能促进性护理;围手术期;髋关节功能;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68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13--04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导致的跌倒事件日益增多,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1]。对于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及时进行手术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并有助于在住院期间更好地控制疼痛和促进术后功能恢复;同时,配合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和保持身体功能[2-3]。然而,传统护理在髋关节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存在个性化护理不足、心理护理不到位、功能锻炼指导不充分、疼痛管理不完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不及时以及延续性护理缺失等问题,易导致患者功能恢复不佳[4]。功能促进性护理以功能恢复为核心,综合多种护理手段,科学、系统地促进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恢复,助力全面康复。有临床研究显示,在髋关节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功能促进性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5]。鉴于此,本研究观察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开展功能促进性护理的干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3年1月- 2024年12月医院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60例。纳入标准:①参照《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与管理指南(2022年版)》[6]的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年龄≥60岁;③意识清醒,能够进行有效沟通;④髋部骨折由摔倒、跌倒等低能量损伤所致。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导致的骨折;②多发性骨折;③合并恶性肿瘤;④严重脏器功能不全;⑤治疗期间中途退出。

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采用电脑产生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1~88岁,平均69.73±4.31岁;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股骨转子下骨折5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1~90岁,平均70.41±3.54岁;股骨粗隆间骨折2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全面评估:术前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涵盖身体状况、活动能力、认知功能及社会支持环境,以确保患者处于最佳术前状态。②体位调整:根据患者骨折类型、体力及术后限制等因素,帮助患者调整至舒适体位,并选择合适的辅助工具,操作过程中避免拖拽患者。③功能训练:通过视频等形式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髋关节被动活动等,每天3~4次,每次10~15min。

1.2.2  观察组  患者实施基于功能促进性护理方案的围手术期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术前:①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发放髋关节骨折相关知识手册并组织专题讲座,详细讲解髋关节骨折的成因、手术方式、预后情况等。同时,指导患者或其家属完成平台的注册和使用教学,注册成功后,患者需在平台上填写个人资料,建立和完善个人健康档案。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参与集体健康教育活动,活动结束后,引导他们在平台上完成髋部骨折相关知识的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额外的学习加强。②心理护理。利用小程序、公众号等互联网工具及书面、口头沟通方式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渠道,通过沙盘模拟等了解患者负面情绪来源,如疾病影响、社会经济压力、心理情感因素等,并采用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疏导负面情绪。同时,与家属、其他护理人员合作解决问题。定期组织患者社交活动并鼓励患者参加。

(2)术后:①生命体征监测。术后24h内,进行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并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时间间隔为1h/次。之后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减少监测频率。并将监测结果记录在健康档案中,主治医生将根据这些档案数据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②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师调阅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信息,基于此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以及可达成目标,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术后康复训练分3个阶段。早期(术后0~1周),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3~4次/d,10~15min/次;髋关节被动活动,2~3次/d,10~15min/次;桥式运动,3~4次/d,10~15min/次。中期(术后1~4周),髋关节主动辅助运动、直腿抬高,2~3次/d,10~15min/次;坐位训练、站立训练,2~3次/d,10~15min/次,站立训练逐渐延长时间。晚期(手术4周后),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2~3次/d,10~15min/次;髋关节力量训练、平衡训练,2~3次/d,10~15min/次。

(3)出院后:①延续性护理。借助电话、上门走访、微信视频等途径进行随访并为患者提供持续性护理服务。定期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解答其有关康复治疗方面的疑问,指导患者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如关节活动度练习、肌力训练等。出院后,护理人员将使用平台的出院随访模块对患者进行监督,患者需要根据自我管理的情况进行日常打卡,以便于护理人员跟踪患者的康复进展。②健康教育。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途径,向患者及家属传授髋关节保护知识,如避免长时间站立、避免负重、注意保暖等。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提醒患者定期复查。③饮食指导。营养师会根据患者的健康档案设计定制化的膳食计划,确保饮食以谷物和低升糖指数食物为主,同时减少油、盐、糖的摄入,并增加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和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瓜果蔬菜、豆制品和乳制品。患者和家属将根据这一计划进行饮食管理,并通过平台向营养师反馈,以便进一步调整膳食计划。

1.3  观察指标

(1)髋关节功能:术后1d及干预结束前1d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6],包含疼痛、功能、畸形、活动度4个维度,总分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

(2)自我效能感:术后1d及干预结束前1d采用康复自我效能感量表(SER)评估患者的自我效能[6]。该量表由任务自我效能评分和应对自我效能评分2部分组成,涵盖信心水平、行动力、目标设定以及情绪管理、应对策略等方面,共12个项目,评分0 ~10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

(3)负面情绪:术后1d及干预结束前1d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的负面情绪[6]。HDRS-17量表通过评估情感、身体症状、睡眠障碍等方面对抑郁症状进行量化,共17个评分项目,每个项目评分为0~4分;HAMA量表则从身体和心理层面综合评估焦虑症状,共14个评分项目,每个项目评分为0~4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抑郁或焦虑症状越严重。

(4)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各维度H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各维度HHS评分均提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SER(任务、应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任务、应对评分均提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况(HDRS-17、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HDRS-17、HAMA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护理干预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老年髋部骨折是典型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被形容为“生命中最后一次骨折”,其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11]。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髋部骨折的发病率不断攀升。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117万人遭受髋部骨折之苦[12]。对于身体条件允许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是推荐的方案。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是临床首选方案,结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肢体功能以及预后。然而,传统护理在髋关节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存在个性化护理不足、心理护理缺失、功能锻炼指导不充分等问题,影响患者功能恢复,亟需优化改进[13]。

功能促进性护理是一种以功能恢复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护理手段和方法的护理模式,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致力于促进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功能的恢复和发展,以实现患者整体康复的目标。该模式在髋关节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在提升髋关节功能方面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护理人员通过术前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充分了解,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通过术后的康复训练,如早期的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中期的髋关节主动辅助运动、直腿抬高等,晚期的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循序渐进地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最终使患者髋关节功能得以改善[14]。本研究还发现,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其原因为,护理人员通过术前的心理护理,建立良好沟通渠道,了解患者负面情绪来源并疏导;通过术后的康复训练,让患者看到自身功能的逐步恢复,增强其对康复的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15]。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的HDRS-17与HAMA评分下降幅度相较于对照组更大。这是因为,护理人员通过术前的心理护理,采用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疏导患者负面情绪;通过术后的康复训练,让患者积极参与,减少因疾病带来的焦虑和抑郁;通过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持续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支持,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更低。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在术前采取心理干预,通过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疏导患者以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降低因负面情绪带来的并发症发生风险;通过术后的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通过康复训练,促进患者身体机能恢复,减少因长期卧床等引发的并发症;通过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家庭康复训练,预防再次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