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研究进展
作者: 龙婧婷 王芳伟 叶兆莲【摘要】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工作是临床护理实践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出院准备度评估,有助于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出院指导,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入院率。因此,总结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评估工具、影响因素以及出院前、出院时、出院后不同时段出院准备度的措施,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出院准备度;评估工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15--05
Research progress on discharge readiness of patients after hip arthroplasty Long Jingting,Wang Fangwei,Ye Zhaolian.Department of Joint Surgery,Hai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Haikou 570311,China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to prepare patients for discharge after hip replacement. The assessment of discharge readiness of patients after hip replacement can help nurses understand the nursing needs of patients and provide targeted discharge guidance, improve the hip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readmission rate.Therefore, summarizing the evaluation tool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asures for discharge readiness of patients after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discharge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Hip arthroplasty;Readiness for hospital discharge;Assessment tool;Influencing factor
目前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部骨折、股骨头坏死等多种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手术方式[1],可改善髋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临床路径(2023年版)[2]建议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7d,加快了患者的康复速度。但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需要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3],出院后仍需要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和各种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脱位、感染等)的预防等一系列康复。如果患者在未做好充分评估的情况下出院,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增加再入急诊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在加速康复的前提下,如何做好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工作,是护理人员工作中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本文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概念和内涵、评估工具、现状、影响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出院准备工作提供借鉴。
1 出院准备度的概念和内涵
1979年,Fenwick[4]首次提出了出院准备度的概念,定义为医务人员通过评估患者的健康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具有安全出院、重返社会、进一步康复和复健的能力,以及患者对自己是否准备好出院的感知。目前国内外对出院准备度的定义尚未统一,随着出院准备度在各系统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出院准备度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概念和内涵将会更加完善。
2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
良好的出院准备度可以降低患者再入院率,确保患者在院外能够更好地自我管理。我国出院准备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许多学者对癌症、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患者出院准备度进行了横断面调查和研究分析,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研究较少。刘佩等[5]的调查结果显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准备度总分为162.35±17.22分,处于中等水平,评分低于冠心病患者。其结果与王苹等[6]的研究相近,高于包良笑等[7]的研究结果。说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准备度为中等水平,提示护理工作者应制定患者的出院计划,采取多种出院指导方法,加强对出院患者自我护理及家属照护知识的指导,提高出院准备度。
3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评估工具
3.1 普适性出院准备度量表
出院准备度量表最早由Weiss等[8]于2006年编制而成,该量表设定了4个维度(个人状态、预期性支持、适应能力、知识状态),共22个题目,由患者自评,得分越高说明出院准备度越好。有研究表明[9-10],此量表已经过汉化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广泛应用于内外科患者,是目前被使用最多的版本。但此量表的适用性和特异性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还有待研究。
3.2 中文版出院准备量表
2014年,Lin等[11]对出院准备度量表进行汉化形成中文版出院准备量表。该量表设定了3个维度(个人状态、适应能力、预期性支持),共12个题目,同样采用0~10分评分法,得分越高说明出院准备度越好。该量表经验证信度和效度较好,目前已广泛用于围手术期患者、老年患者、孕产妇及肿瘤患者[12]。
3.3 专科疾病特异性出院准备量表
1997年,Wong等[13]制定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评分系统,评估内容包括步态、日常活动、心理状态、认知状态、预防措施、锻炼计划等10个条目,总分22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出院准备度越高。其中步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被作为评估的重要指标,当患者能够独立进行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或所需帮助最少,说明患者已经做好了出院准备。该量表能够重复且客观地评估患者安全出院的最佳时间,目前已被汉化[10],但国内较少使用。国外专科疾病的出院准备度量表的研究相对成熟,国内研究起步较晚,未来研究可制订适合我国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准备度量表。
4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
4.1 患者相关因素
4.1.1 社会人口学因素 肖婷等[14]的研究显示,患者年龄越大出院准备度评分越低,其原因包括老年患者髋关节生理性退行性变化、骨质疏松、术后愈合能力不佳、认知能力下降。而不同年龄段的老年患者出院准备度也不同,与社会角色需求有关。刘佩等[5]调查发现患者年龄是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其原因是大部分65~74岁的患者在家庭中还需要带养孙辈,需要尽快回归正常的社会角色,出院积极性较高;而75~85岁患者的社会角色逐渐弱化,对出院准备的积极性较低。苏晓琳等[15]研究表明,居住地在城市、学历越高的患者出院准备度越高,与Qian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居住在城市的患者普遍学历较高,学习知识能力强,便于自我监测。Mehraeen等[17]和陈琰琰等[18]的研究显示,已婚患者较未婚、离异或丧偶者的出院准备度更高,原因在于有配偶的照护和关心可有效缓解患者心理负担,家庭结构稳定,出院准备度更高。包良笑等[7]的研究显示,距离医院近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准备度评分高于距离医院远的患者,原因在于距离远的患者患肢长时间活动容易劳累,购买药物不方便,从而影响出院准备度。陈小娇等[19]的研究显示,家庭收入高能够保障患者出院后生活所需,所以家庭收入高的患者出院准备度也较高。以上研究证实,影响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相关因素较多,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给患者制定相应的出院计划,协助患者顺利过渡至家庭。
4.1.2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影响积极健康行为开始和维持的重要决定因素。高度的自我效能感能产生积极的健康行为,有助于患者自我管理。Deng等[20]的研究显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出院准备度评分有显著影响,林楚琪等[21]的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一致,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自我效能高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强,自我护理技能更高,能更好地适应出院后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患者出院时需掌握较多的康复技能和注意事项,自我管理水平高的患者心态好,学习积极性高,使其能够更好地做好出院准备。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应加强患者自我效能的评估,加强与患者交流,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给予心理指导,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
4.2 疾病相关因素
疾病相关因素包括手术类型、疼痛、髋关节功能、合并症数量、存在病友、疾病类型等。陈小娇等[19]的研究指出,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出院准备度评分高于急诊手术患者,其原因可能与择期手术患者有更好的术前准备和手术时机有关,患者的心理接受能力较急诊手术患者好。严梓桠等[22]的研究认为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有利于提高出院准备度,与McGonagle等[23]的研究结果一致。李科旦等[24]和姜保华等[25]的研究显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Harris评分越高,说明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出院准备度越高。刘佩等[5]的研究显示,是否存在病友也会影响出院准备度,有病友的患者可以相互交流病情、分享经历,彼此鼓励、树立信心,进而提高出院准备度。有合并症的患者出院准备度低,肖婷等[14]的研究显示出院准备度与合并症数量呈负相关。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大部分为65岁以上老年人,常合并1种甚至多种基础病,风险更高,患者心理负担更重,导致出院准备度低。毕玲俐[3]的研究表明,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也存在差异,髋部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出院准备度低于股骨头坏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原因为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一种骨质疏松性骨折,致残率高达50%,术后1年致死率可达28%~36%[26]。骨折患者生理机能相对较差、贫血风险更高,输血风险增加[27]。且骨折患者术前和术后关节功能差异较大,出院时未达到理想状态,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出院准备度低。以上研究证实,影响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疾病因素较多,提示护理人员在实施出院服务时应将患者的疾病相关因素纳入考虑,制订措施给予干预,保证患者快速康复。
4.3 出院指导质量
出院指导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性护理的桥梁,贯穿患者住院始终。王苹等[6]的研究显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指导质量与出院准备度呈正相关,与毕玲俐[3]研究结果一致。可见,高质量的出院指导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极为重要,因此护理人员应评估患者的知识需求,适宜地选择或增加教育内容,提高出院健康教育质量,从而提高出院准备度。
4.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人主观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心理支持程度,主要来源于家庭(朋友、家人)、工作场所(同事、主管)和医疗保健(职业医师、全科医生、其他护理人员)3个方面,是使患者应对和适应生活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28]。Kamp等[29]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准备度的重要因素。充分的社会支持对健康状况和健康行为有积极影响,可增加患者的归属感,提高康复锻炼依从性,从而做好更快融入家庭、社会角色以及重返工作岗位的出院准备。Demiralp等[30]的研究显示社会的帮助和支持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出院准备度的重要因素,缺乏家庭支持会延长出院时间。说明护理人员应重视对患者社会支持情况的评估,给予个性化的宣教指导,帮助患者充分利用家庭、病友、社区护理等资源,提高出院准备度,降低再入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