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 张军
【摘要】 目的 探索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及有效率。方法 选择2020年7月- 2022年7月医院收治的78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组采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两组疗效和视觉模拟评分、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和72h,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6%比17.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及有效率高于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且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安全性、低出血、术后恢复迅速、痛苦小等优点。
【关键词】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临床疗效;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 R65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03--03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是从腹股沟部位的缺损处向外突出为表现的疾病,按照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联系,可以分为直疝和斜疝两种。其中,直疝所占比例很低,其特点是不能进入阴囊或内环。斜疝是一种很常见的类型,可经由浅环进入阴囊,最常见于右侧。引起疝气的因素有吸烟引起的咳嗽、饮食不平衡引起的便秘、老年引起的腹股沟区功能下降等。腹壁肌肉力量下降、腹内压增高是导致腹股沟疝的主要原因,而老年人腹壁肌肉萎缩、腹壁薄弱,容易出现腹股沟疝。腹股沟疝一般不会对患者的生理和生命造成太大的影响,但需要及时治疗。腹股沟疝目前临床上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传统的疝气修补术是用肌肉、韧带、腱膜等不同的组织进行缝合,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其他组织的愈合,还会造成皮下组织的重叠,从而增加并发症,造成严重的损伤和持久的疼痛,愈合时间长,复发率高,临床疗效差。目前,传统手术模式逐渐被无张力疝修补术所取代。在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疝环填充术后腹压分布较好,疝环口用特殊填充物修复,腹股沟后壁得以维护、加强。但其缺点是所选取的网塞面积过大,很难达到完全平整,而且会给患者带来较长时间的疼痛和不舒服。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可克服上述的缺陷。本研究旨在探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7月- 2022年7月医院收治的78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未合并感染;无手术、麻醉禁忌的患者;无合并肠梗阻;患者依从性好。排除标准:肝肾脏器功能异常;疝内容物污染;有明显的发炎或脓血症状。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2组,每组39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9∶10;年龄24~76岁,平均46.46±2.51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8∶11;年龄27~75岁,平均46.16±2.67岁。所有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麻醉后,取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且平行于腹股沟韧带斜行直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腹外斜肌腱膜,游离并提起精索,寻找疝囊,然后对疝囊进行高位结扎,根据手术需要进行补片裁剪,尾部剪开套入精索,将补片平置于精索后方,在患者耻骨结节处的筋膜组织上进行缝合固定,外下方缝合于腹股沟韧带,并将补片四周予以缝合固定。然后精准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及皮肤。
1.2.2 对照组 采用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麻醉后,取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且平行于腹股沟韧带斜行直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腹外斜肌腱膜,游离并提起精索,寻找疝囊,游离疝囊至腹膜外脂肪层,将疝囊反转后置回入腹腔,锥型疝环充填物充填至疝环内,与腹横筋膜或周围组织缝合固定,同法将平片置于精索后方,予以精准缝合固定。然后一次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予沙袋压迫切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手术耗时、术中失血、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后疼痛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观察例数×100%,其中显效:症状完全消失,无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有效:症状改善,但尚未完全消失;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1]。
1.4 资料分析方法
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术后24h和72h,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发生尿潴留3例,阴囊积水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95%,观察组1例出现阴囊积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82,P=0.062)。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主要是由于肌肉萎缩、腹壁薄弱、腹股沟有精索或血管贯穿等原因引起的,而且部分老年人还会合并前列腺增生和便秘,这也导致腹股沟疝的概率也会增加[2]。
目前,大部分基层医院仍然以传统手术方式为主。但是,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有一个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用相邻的缺损组织修复后壁,增加了疝修复后的复发率;不同组织间的缝合是一种非相同解剖部位的硬拉,导致张力太大,不符合手术原理,无法形成真正的愈合,且缝合后留下的线结较多,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传统手术的复发率较高。而采用聚丙烯纤维材料的无张力疝修复技术,其组织相容性好,不易吸收,不易产生排异,能快速附着于人体组织,手术时采用锥形填充物填充塞疝环,其突出的部位具有抵抗腹压、降低内环口腹压的效果,然后在腹股沟管后壁进行人造网片的修复,并利用组织间的黏附和增生的纤维组织,使其更加牢固,对腹股沟管后壁进行有效修补,特别是对大面积的缺损进行填充,可防止术后复发,并可明显减少复发率[3]。该手术具有简单、创伤小、时间短等特点,对老年心脑血管患者更适用。无张力疝修补术不需要在张力下缝合,也不会对正常的解剖结构造成损害,而且不需要切开疝囊,因此可以减少损伤神经、脏器的危险,尤其是不需要在深静脉处进行缝合,可以有效地防止大血管损伤,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和持续的疼痛。这可能是因为手术中补片固定太紧会对精索血管和神经造成一定的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镇痛治疗后,会有所缓解。但需要注意的是,无张力修补术中补片是一种人工植入物,所以要注意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这种方法不宜用于长时间的嵌顿、绞窄性疝和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总的来说,无张力疝修补是一种符合正常腹股沟管解剖与生理学的科学、合理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同时,不需增加特别的器械,作者认为,这种方法适用于基层医院,有利于广大的腹股沟疝患者[4-5]。
而无张力疝修补术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即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平片无张力修补术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异物感小等优点。平片无张力疝平片修补术手术范围小,减少了患者的疼痛,并通过补片加固,使腹股沟管后壁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并使补片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疝环填充疝修补术采用锥状填充物填充内环,可有效减轻腹壁的压迫,在疝修补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但由于网塞的体积大,扁平度比较低,术后异物感会更加明显,会影响患者的舒适和生活质量[6-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术后24h和72h,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是因为,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有平片型和疝环型。前者是将补片放在腹股沟管后壁,缝合后可以快速与周围的组织结合,从而达到修补腹股沟疝的目的,这种方法简单,成本低廉,舒适度更高;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技术具有创伤小,疼痛小,恢复快,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恢复时间较短,疼痛轻等优势,且以人造生物材料为主,在不影响正常组织解剖的情况下,能有效减少畸形和异物的发生,对术后患者的运动没有任何影响[8-9]。平片修补手术将补片置于腹股沟管后壁上,能迅速与周围组织结合,形成一层纤维结缔组织,使腹股沟区的缺损得到有效修补,达到了真正的无张力[10]。而疝环充填法则是通过填塞锥形填充物来填充内环,减少腹内的压力,这种方法适合于缺损较大,或者腹股沟斜疝复发的患者,但手术成本较高,而且网塞越大,患者的舒适就越差。疝环充填法能有效地将远端疝囊切除或翻转,使腹横筋膜得到充分的充填,但在手术中容易发生不均匀的受力,容易发生错位或产生异物感觉[11-13]。
综上,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及有效率高于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且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安全性、低出血、术后恢复迅速、痛苦小等优点。
4 参考文献
[1] 辛晓玥,王华,周明强,等.持续负压引流在腹股沟疝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2,31(10):882-885.
[2] 李国栋,方良.不同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22,27(3):531-532.
[3] 田冰.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男性腹股沟疝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10):135-138.
[4] 周嘎子.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6):46-48.
[5] 唐政,袁玉国.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22,16(1):96-99.
[6] 卢小冬.腹腔镜疝修补术及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疗效探讨[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22,10(2):49-51,68.
[7] 聂鑫,沙盈盈,宣谅,等.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与李金斯坦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6):1069-1073.
[8] 采虹.腹膜外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名医,2022(6):14-16.
[9] 汪新有,韩聪,翁延宏,等.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的修复效果及对睾丸血流的影响[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22,25(3):216-218.
[10] 张正慧.无张力疝修补术与TAPP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7):44-46.
[11] 荆克杰,甘雪思.腹腔镜下聚丙烯网状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影响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康复、复发率的具体情况[J].智慧健康,2021,7(35):112-114,118.
[12] 吴强,方寅,项本宏,等.网塞填塞修补术与网塞联合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对比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21,15(5):475-478.
[13] 高大爽,项本宏.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20,25(7):492-496,500.
[2022-11-09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