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的效果报告
作者: 郝国军【关键词】 保守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有效率;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03--03
胃肠道肿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具有一定创伤性,使患者腹腔在一定时间内被暴露,腹膜完整性也遭到破坏,进而易导致患者腹腔产生各种炎性症状,最终形成炎性肠梗阻。此病易导致患者产生排气排便不畅、腹痛腹胀、腹腔压力高、恶心呕吐等症状,对患者身体恢复、情绪稳定等产生严重影响。与此同时,由于胃肠道肿瘤对患者身体影响较大,手术治疗导致患者较为虚弱。因此,在选择治疗方式时需以充分保障治疗质量与安全性、降低治疗风险性为基本原则,促使患者病症高效改善,加快其身体康复进程。本研究对60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总结分析临床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病例来源
60例患者为医院2017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患早期炎性肠梗阻,且被确诊;无发热症状;临床信息完整;对临床治疗药物均无禁忌证。排除标准:无法接受后期随访患者;有脏腑性、血液性疾病患者;哺乳期、妊娠期患者。男26例,女34例;年龄34~79岁,平均52.31±3.75岁。
2 保守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保守治疗。治疗前均接受X射线、CT(或MR)等各种常规性检查,及时了解患者肠道积气、肠管扩张、腹腔积液状况及白细胞水平等。保守治疗方案的制定需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具体如下:①对患者实施胃肠道减压治疗与禁食治疗,促使患者肠道分泌量明显减少,其胃肠道压力值维持在常规范围内。②利用补液对患者进行酸碱平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如葡萄糖液。同时还需定时检查患者气血循环状况及血清电解质水平等,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措施。③利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对患者进行改善肠鸣音治疗,常规用量为5~10mg/d,治疗时间尽可能维持在1周内。④利用利尿药物、生长抑制素改善患者病症及身体代谢。⑤借助胃酸抑制剂对患者实施胃肠道保护治疗,减少胃酸分泌及胃肠渗液,避免其产生应激性溃疡症状,促使其胃肠壁水肿症状可得到高效缓解。⑥利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对患者治疗,避免发生脓毒血症。⑦若患者肠梗阻病症产生时间超过1周时,对患者实施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液需遵循“低热卡”基本准则,总热能控制在20~30kcal/(kg·d),脂肪乳剂给予热能需占30%~50%,糖脂所占比例1~2∶1,并补充适量血浆蛋白,进行深静脉输液,促使其白蛋白水平保持在稳定、常规状态。⑧在患者腹部实施热敷、按摩等,按摩需保持顺时针的基本规则,进而改善其胃肠道功能。⑨加强对患者口腔卫生重视度;⑩引导患者进行相应身体活动。当患者无腹痛、腹胀、坚韧感、压痛感产生,肠鸣音较为活跃,排便、排气症状恢复正常,恢复进食后无肠梗阻症状产生,生长抑制素药物停用后无不良症状产生等,则代表患者症状高效改善。
3 临床结果
采取保守治疗后,患者胃肠减压时间为11.38±3.11d,排便排气改善时间为7.62±2.31d,腹痛腹胀改善时间为4.82±1.63d。
采取保守治疗后,显效4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5.00%;复发率为3.33%(2/60),二次手术率为1.67%(1/60),死亡率为1.67%(1/60)。
4 经验与体会
炎性肠梗阻是胃肠道肿瘤术后较为常见并发症,此时患者肠蠕动、饮食等通常均已恢复,肠梗阻症状常以粘连性肠梗阻为主。若病症加剧,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对于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由于深刻体验过手术治疗过程,更愿意接受保守治疗。因此,医护人员及患者均需加强对此病症重视度,密切观察患者身体变化,合理安排饮食及身体活动等,尽可能避免发生肠梗阻。若出现肠梗阻,需尽早采取安全、有效治疗措施,使患者身体疼痛感、情绪等均显著改善,避免其病症加剧。
在进行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时,通常以胃肠道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酸碱平衡、禁食等为基本原则,以改善症状,同时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对患者实施保守治疗前,医生及时利用X射线、CT、血常规等对患者实施全面身体检查,有助于医生及时掌握患者具体症状,对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治疗效果提升等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由于肠梗阻发生与饮食具有一定关联性,通过及时采取禁食治疗,可有效避免肠梗阻症状加剧,有效改善胃肠道压力值;在此基础上再实施减压治疗,可促使患者胃肠道压力值进一步改善,使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进一步改善。炎性肠梗阻病症患者体内通常伴有一定炎性反应,患者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等严重破坏,而及时补液可有效避免患者因此产生并发症,改善症状;与此同时,通过气血循环、血清电解质水平高频率检查,有助于保障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病症改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肠壁水肿、炎性物质渗出现象等均具有改善功效,促进患者症状改善,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症状反应时间等;在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过程中通常还需利用生长抑制素,使患者体内消化液分泌量明显减少,炎性物质渗出量也因此降低,进而可使患者腹胀症状有所改善,另外,通过合理设定用药时间,可避免患者产生耐药反应,出现不良症状,影响治疗效果[1]。通过使用生长抑素药物,使患者胃肠道内消化液分泌、激素分泌及炎性物质分泌等高效改善,尽可能避免细菌转移,避免产生并发症,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充分保障患者肠道健康,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患者腹胀症状,加速患者身体康复进程;使用利尿药物,促进其身体代谢[2]。广谱抗菌药物的及时使用,可促使患者体内炎性症状及时改善或消除,避免产生类似脓毒血症等相关并发症,同时对患者肠道功能具有显著调养作用,促进肠道功能改善,进而改善患者因肠梗阻、肠道蠕动功能降低等产生消化液滞留,另外,抗菌药物的使用还可高效避免患者体内细菌产生抑制移位现象[3]。禁食治疗虽可促使患者症状及时得到有效改善,但患者身体基本营养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有效保障,而通过及时对患者实施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不仅可促使患者身体基本营养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同时还可促使患者胃肠道负担及时得到有效缓解[4]。在此治疗过程中,脂肪乳剂可高效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增强胃肠道功能[5]。腹部热敷、顺时针按摩等,对胃肠蠕动性具有显著增强作用,改善肠梗阻病症、腹胀腹痛症状[6]。最后,通过对患者口腔重视度不断加强,可避免发生并发症[7]。针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症,常规手术治疗,易致使肠瘘、肠袢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对治疗安全性、成效及患者病症恢复、情绪稳定等均造成严重影响。而实施保守治疗,其具有无创伤性、风险性低等特点,不仅可充分保障患者肠道通畅性,同时提高治疗安全性,避免产生并发症[8]。
综上所述,针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实施保守治疗,可提高治疗效率,缩短症状改善时间,降低复发率、死亡率、二次手术率,提高治疗安全性,保证生活质量。
5 参考文献
[1] 张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31-33.
[2] 孙桂芳,黄永生.妇科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20):95-101.
[3] 黄建华,向桂华.创伤性肠破裂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保守治疗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8,24(15):50-52.
[4] 胡仕祥,管俊芳,赵洪飞,等.中医辨证诊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方法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1,28(2):129-131.
[5] 季军,赵奎,安军,等.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的临床观察[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3):3136.
[6] 曹高峰.保守治疗对于老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2):80.
[7] 吴运健.老年急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22):250.
[8] 谢晓,曾庆松,司剑炜.保守治疗与腹腔镜下切断分离术治疗肠梗阻患者对减压效果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21,42(6):101-104.
[2022-07-25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