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质量提升策略探讨
作者: 张爱琪摘 要: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而监督抽检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基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基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抽检经费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开展智慧抽检、制订均衡抽检计划、提高抽检数据利用率以及强化应急响应机制的策略,旨在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质量提升;智慧监管
Problems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n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Sampling Inspection
ZHANG Aiqi
(Jinzhou Ci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rtification Center, Jinzhou 121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rassroots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sampling inspection work. This article takes the grassroots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sampling wor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grassroots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sampling work, proposes strategies to strengthen the investment of sampling funds,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carry out intelligent sampling, formulate balanced sampling plans,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sampling data, and strengthen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China’s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Keywords: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sampling inspec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intelligent regulation
食品安全是公共卫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是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有效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手段。基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前哨”,其抽检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然而,当前我国基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深入探讨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1 基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抽检工作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不足
基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投入和专业的人员配备。①由于经费短缺,部分基层抽检机构难以购置先进的检测设备、支付高昂的检测费用,更无法开展常态化的抽检工作。②基层抽检机构普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由于待遇不高、工作压力大等原因,难以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现有的抽检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难以胜任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技术力量的薄弱使基层抽检机构的检测能力受到限制,无法有效应对新的食品安全风险,从而影响抽检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严重制约基层抽检工作的开展和质量提升[1]。
1.2 抽样具有重复性
在基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中,抽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部分地区的抽样工作却存在重复抽样的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抽样计划和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一些基层抽检机构在开展抽样时,往往过度依赖经验或习惯,对同一家企业、同一批次的产品,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次重复抽检,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这种重复抽检不仅无法有效发现新的食品安全风险,反而会降低抽检工作的效率以及缩小抽检覆盖范围。由于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风险分类管理不够精细,一些低风险企业被频繁抽检,而高风险企业却被忽视,使抽检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难以真正发挥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应有作用[2]。
1.3 抽检工作不均衡、不全面
基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抽检不均衡、不全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抽检范围和抽检对象的选择方面。一些地方的抽检工作往往存在“重大型企业,轻小微企业”“重城区,轻农村”“重日常消费食品,轻特殊食品”等现象。大型企业由于监管部门的关注度高,抽检频率相对较高,而一些小作坊、小餐饮等小微企业,由于监管力量薄弱,则往往被忽视。这种不均衡的抽检方式使一些风险较高的企业和食品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管,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隐患。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抽检工作开展不充分,导致农村地区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此外,抽检品种的选择也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日常消费量大的食品往往抽检频次高,而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由于抽检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往往抽检力度不足[3]。
1.4 抽检信息利用和评价不足
基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是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数据资源,然而目前很多地方对抽检信息的利用和评价还不够充分。抽检结果的数据往往仅停留在行政处罚和企业整改的层面,未能充分发挥其在风险预警、风险评估、消费警示等方面的作用。对抽检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的能力不足,导致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浪费,无法有效指导监管工作和提升监管效率。抽检结果的分析评价不够全面,往往只关注不合格产品和不合格项目,忽略了合格产品的风险因素,未能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此外,缺乏有效的抽检信息共享机制,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数据信息无法互通,导致信息孤岛,难以形成监管合力[4]。
1.5 应急抽检响应机制不完善
当发生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时,应急抽检是快速发现问题和控制风险的关键措施。然而,目前我国基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应急响应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地方缺乏统一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同合作不顺畅,导致应急处置效率低下,难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抽检的程序和标准不规范,抽检流程不清晰,抽样和检测的效率不高,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准确的检验结果,可能导致风险扩大。此外,应急抽检队伍的建设也存在不足,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2 提升基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质量的措施
2.1 加强抽检经费投入和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抽检经费投入与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有助于构建稳定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体系。①在经费投入方面,应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基层抽检机构购置高分辨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精密仪器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仪等快速检测设备,以提升检测的灵敏度、准确性和通量,满足复杂基质样品分析的需求。同时应投入资金用于人员参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培训、风险评估研讨会等,使其掌握先进的分析技术。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引入具有食品科学、分析化学、生物学等背景的人才,建立“师徒制”培养模式,提升现有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具备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等复杂指标的检测能力。此外,应鼓励科研合作,引入最新的检测技术和风险评估方法[5]。
2.2 开展智慧抽检监督管理工作
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智慧抽检”监管平台有助于实现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高效化、精准化。“智慧抽检”监管平台应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实现抽检计划的智能化生成,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历史抽检数据、风险评估信息,自动识别风险高发区域和产品,实现抽检的精准定位。抽样环节应引入移动终端,实现电子化记录,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技术等确保抽样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检测数据应实现自动化采集,通过仪器接口与平台无缝对接,减少人工操作误差,提高数据准确性。平台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可利用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算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多维度分析,实现风险预警和趋势预测,为监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6]。
2.3 制订均衡全面的抽检计划
制订科学合理的抽检计划是提升监督抽检效能的关键,应坚持“风险导向”原则,实现抽检资源的优化配置。抽检计划应实现抽检范围的全覆盖,既包括对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常态化监管,又要加强对小作坊、小餐饮、农村集贸市场等高风险环节的抽检力度。在抽检品种的选择方面,应兼顾日常消费量大的食品和风险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应加大抽检频次和检测力度。制订抽检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季节性变化等因素,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特点,确定抽检的重点品种和项目。抽检计划应具备灵活性,可根据市场变化、突发事件等情况进行及时调整[7]。
2.4 提高抽检数据利用率
充分挖掘和利用抽检数据,建立健全数据应用和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有效性。应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抽检数据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应加强对抽检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挖掘,利用统计学、数据挖掘等方法,找出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缺陷、原料质量问题、环境污染等,为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8]。应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根据抽检数据分析食品安全风险趋势,对高风险产品和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在结果应用方面,应及时公开抽检结果,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抽检结果直观呈现给公众,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选择能力。对抽检不合格的企业,应依法进行处理,并督促其限期整改,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应建立抽检结果反馈机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抽检中发现的问题,形成监管合力[9]。
2.5 强化应急抽检相应机制
建立健全高效、灵敏的应急抽检响应机制是应对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的有力保障。应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应急抽检的快速响应和协同配合[10]。应制定详细的应急抽检操作规程,包括抽样、检测、数据分析、结果评估和信息发布等环节,确保应急抽检的规范化、标准化。应建立专业的应急抽检队伍,由经验丰富的检测人员、执法人员、食品安全专家组成,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应配备先进的应急检测设备和物资,如快速检测箱、现场检测仪等,确保应急抽检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应急抽检应具备针对性,根据不同类型的食品安全事件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处置的科学性。同时,应建立应急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公众发布应急抽检结果和风险警示信息,引导公众正确应对食品安全事件[11]。
3 结语
基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石,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福祉和社会稳定。本文探讨当前基层抽检工作存在的经费不足、人员匮乏、抽样重复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经费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开展智慧抽检等一系列提升策略。然而,食品安全问题复杂多变,监管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持续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能力,为构建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做出不懈努力,共同守护食品安全,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佚名.关于2024年第18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的通告[J].大众标准化,2024(15):25-26.
[2]褚红英.论食品监督抽检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大意义[J].现代食品,2024(10):145-147.
[3]司刚军.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制度的规范构建[J].中国标准化,2024(2):146-148.
[4]崔丹丹.G县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管理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3.
[5]汤健.安徽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8.
[6]汪晓鹏.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检验检测及安全分析[J].西部皮革,2022,44(5):38-41.
[7]王敏.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及检测技术分析[J].化工管理,2022(8):7-9.
[8]胡子聪,刘香云,董华,等.酶联免疫吸附反应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2(3):23-27.
[9]李亚男.食品包装材料安全问题探究[J].绿色包装,2022(9):36-39.
[10]沈伟健,王毅谦,刘芸,等.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关键技术创新和新材料新设备集成应用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22(4):90-91.
[11]牟霄,李涛,杨德岐,等. 食品应急检验工作流程及技术规范的建立与应用探析:以陕西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保障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食品安全抽检任务为例[J]. 中国食品,2023(10):86-89.
作者简介:张爱琪(1994—),女,辽宁丹东人,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