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安全监管措施探究

作者: 卢佳楣

摘 要:本文围绕食品工程安全监管展开深入探讨,分析当前食品工程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从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系优化、技术创新应用、企业责任强化以及公众参与推动等多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旨在提升食品工程安全监管水平,保障公众饮食安全。

关键词:食品工程;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depth discussion of food engineering safety supervision,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food engineering safety supervision,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law and regulation improvement, supervision system optimiz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pplication,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strengthening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promotion,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level of food engineering safety supervision and ensuring public dietary safety.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工程领域不断拓展,食品种类日益丰富。与此同时,食品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这些事件不仅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加强食品工程安全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1 食品工程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1.1 保障公众健康

食品安全是公众健康的基础。不安全的食品可能含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引发各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通过有效的安全监管,可以从源头到餐桌全过程保障食品的安全,减少食品安全风险,确保公众的身体健康[1]。

1.2 维护社会稳定

食品安全事件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满情绪,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加强食品工程安全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1.3 促进经济发展

食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良好的食品安全状况有利于提升食品企业的竞争力,促进食品贸易的发展。相反,食品安全问题会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导致市场份额下降,甚至使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加强安全监管,能够为食品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2]。

1.4 规范食品行业发展

有效的食品工程安全监管能够促使食品行业建立起统一、规范的生产标准和操作流程。在严格的监管之下,食品企业为了符合各项安全要求,必须加大在生产设备更新、员工培训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这不仅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生产水平,也可以带动整个行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规范发展有助于食品行业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避免个别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和违规生产行为扰乱市场,保障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

1.5 提升国家形象与国际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状况直接影响着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和地位。通过严格的食品工程安全监管,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够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增强国际消费者对我国食品的信任度[4]。这有利于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拓展份额,参与国际竞争。相反,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不仅会损害食品企业的出口业务,还会对国家的整体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加强食品工程安全监管,有助于我国食品企业满足国际标准,提升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食品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从食品生产大国向食品强国转变。

2 食品工程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部分法律法规条款不够细化,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在监管过程中难以准确界定违法行为和进行处罚[5]。同时,随着食品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的食品问题的出现,现有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应对新的挑战。

2.2 监管体系不健全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如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这种管理模式容易导致职责不清、协调不畅,出现监管空白和重复监管的问题。此外,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监管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使得监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

2.3 技术检测能力不足

食品检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一些新型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还不够成熟,检测设备的精度和灵敏度有待提高。同时,食品检测机构的布局不够合理,检测资源分散,导致检测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2.4 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食品安全问题,存在违规生产、滥用添加剂、虚假标注等违法行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执行不够严格[6]。

2.5 公众参与度低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目前公众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参与度较低。公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不够,缺乏辨别不安全食品的能力。同时,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不够畅通,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导致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难以得到重视和采纳。

3 食品工程安全监管的措施

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①细化法律法规条款。有关部门应对现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细化各项条款,明确违法行为的具体情形和处罚标准,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例如,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方面,明确规定每种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剂量和残留标准,对违规使用添加剂的行为制订严厉的处罚措施。②及时更新法律法规。密切关注食品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问题,及时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使其能够适应食品安全监管的新形势。例如,针对转基因食品、新型食品包装材料等新兴领域,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其生产、经营和监管[7]。

3.2 优化监管体系

①明确部门职责。进一步明确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避免职责交叉和推诿扯皮等情况出现。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例如,可以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大问题。②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加大对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投入,充实监管人员队伍,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基层监管设备和技术手段建设,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执法装备,提高基层监管的效率和水平[8]。例如,通过开展业务培训、组织技能竞赛等方式,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执法能力。

3.3 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

①加大检测技术研发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食品检测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相关研究,突破关键检测技术瓶颈。例如,研发快速、准确、灵敏的新型检测方法,如生物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质谱联用技术等,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9]。②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引进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食品检测设备,提高检测的精度和效率。加强检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建立食品检测设备共享平台,实现检测资源的优化配置。③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监管效能。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实现对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信息共享。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4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①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储存以及销售运输等环节的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企业应建立原材料供应商审核制度,对供应商的资质、产品质量等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原材料的安全可靠。②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企业应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食品从原材料采购到销售终端的全过程追溯。通过追溯体系,能够快速准确地查找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例如,利用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为每一件食品赋予唯一的标识,记录食品的生产、流通等信息,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查询食品的相关信息[10]。③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建立食品企业诚信档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信用评价。同时,对诚信守法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法违规的企业进行曝光和惩戒,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机制。将企业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纳入信用记录,在银行贷款、招投标等方面对失信企业进行限制[11]。

3.5 提高公众参与度

①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等活动,举办食品安全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②拓宽公众参与监管渠道。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渠道,鼓励公众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属实的公众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公众参与监管的积极性。开通食品安全举报热线、网络举报平台等,方便公众举报。③建立公众监督机制。邀请公众代表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公众公布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定期组织公众代表对食品生产企业、农贸市场等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12-13]。

4 结语

食品工程安全监管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针对当前食品工程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食品工程安全监管水平,确保食品安全。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监管合力,才能构建起一个安全、可靠的食品供应体系,让公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食品工程安全监管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同时,还应持续关注食品工程安全领域的新动态,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模式和方法,为保障公众食品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亚兵,张敏.浅析食品工程安全监管的措施探讨[J].中国食品工业,2024(7):71-73.

[2]郭红磊,郑亚歆.食品工程质量中食品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4(10):41-43.

[3]唐黎标.浅谈食品工程与安全[J].现代面粉工业,2019,33(5):38-40.

[4]孙维平.食品工程质量中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及保障[J].中国食品工业,2024(22):53-55.

[5]姚敏.食品工程的安全保障与监督管理分析[J].现代食品,2020(21):23-25.

[6]何军波.论食品工程的安全保障与监督框架[J].现代食品,2021(24):151-153.

[7]周冉冉.食品工程加工环节的安全隐患与监管策略[J].中国食品工业,2024(24):79-80.

[8]付子豪.我国食品工程的安全保障与监督管理[J].现代食品,2017(3):54-57.

[9]于辉.食品工程新技术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应用[J].中外食品工业,2024(6):16-18.

[10]吴迪.浅析食品安全在食品工程质量中的重要性[J].现代食品,2023(22):147-149.

[11]刘富元.食品工程安全保障与监督管理策略探究[J].食品界,2021(3):101-102.

[12]马向阳.食品工程安全保障与监督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食品工业,2024(7):68-70.

[13]李秀云.我国食品工程安全保障与监督管理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0,10(9):99-100.

作者简介:卢佳楣(1993—),女,藏族,甘肃卓尼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工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