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中大米重金属超标问题的应对策略
作者: 何娟华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Metal Content in Rice in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HEJuanhua (Market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Xinshao County, Shaoyang 4229o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upervision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regarding the excessive heavy metal content in rice in China. It analyzes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from four dimensions: the production process,detection technology,coverage in grassroots areas,and public participation.Systemic solutions are proposed,including constructing a full-process supervision mechanism,strengthening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stablishing a regional cooperation model, and improv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channels.The aim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upervision of rice quality and safety.
Keywords: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excessive heavy metals content; full-process supervision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大米在我国粮食安全与公众健康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田王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工业废水排放、矿产开采残留及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等多重污染源,导致大米镉、铅、汞等重金属超标事件频发。近年来,我国虽已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但针对大米重金属污染的防控仍面临特殊挑战: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区域扩散性,从土壤迁移到稻谷的路径复杂,传统监管模式难以实现风险全过程阻断。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环节的技术改良,对系统性监管机制创新关注不足,基层实践中的技术壁垒、区域失衡与公众参与缺位等问题尚未形成有效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覆盖“源头防控一过程监测—终端治理”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与公众健康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监管机制、技术支撑、区域协作及公众参与4个维度切人,探讨应对策略,以期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1大米重金属超标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1大米生产全流程监管机制有待健全
当前,大米从种植到流通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存在明显短板,各环节衔接不畅导致风险防控效率低下。在种植环节,重金属污染源头追溯机制尚未完善,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普查周期过长,污染动态数据更新滞后,难以为种植户提供精准的土壤修复指导。同时,农业投入品监管标准执行力度不足,化肥、农药中重金属成分缺乏统一限值规范,部分农户过量使用含重金属的土壤改良剂,间接加剧稻米污染风险。在加工储运环节,企业自检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中小型加工厂未建立重金属专项检测制度,存储运输过程中因环境湿度、温度控制不当导致的二次污染问题亦未纳入常规监管范畴[1]。此外,部门间协同监管能力薄弱,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职责划分模糊,跨区域联动执法机制缺失,导致污染责任追溯困难,难以形成全链条闭环管理。
1.2检测技术和设备急需创新研发
现有重金属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多重瓶颈,制约监管效能提升。传统实验室检测依赖原子吸收光谱等精密仪器,检测周期长且成本高昂,难以及时满足基层大规模筛查需求。快速检测技术如试纸法、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虽具备操作便捷性,但其灵敏度与准确性不足,易受环境干扰,难以作为执法依据[2]。部分基层检测机构设备老化问题突出,高端仪器维护成本高、使用频率低,导致检测能力与监管需求严重脱节。同时,检测标准体系更新缓慢,新型污染物如甲基汞、有机砷等缺乏统一检测方法,现有技术难以覆盖复合污染场景。专业检测人才短缺进一步加剧技术应用困境,基层检测人员技能培训不足,对新型设备的操作熟练度较低,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3]。
1.3偏远基层地区监管难以全面覆盖
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区大米重金属监管存在明显的区域失衡问题。基层监管机构硬件设施配置不足,部分乡镇缺乏标准化检测实验室,样本需长途运输至县级机构,导致检测结果时效性差。执法人员数量与任务量严重不匹配,偏远地区监管队伍流动性大,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难以系统开展常态化巡查。地理条件限制亦加大监管难度,山区、丘陵地带稻米种植分散,传统人工巡检模式效率低下,难以及时发现隐蔽污染源[4]。此外,信息传递机制不畅,污染预警、政策法规等关键信息未能有效下沉至基层,农户对重金属污染防控认知有限,被动接受监管现象普遍,致使事前风险防范环节薄弱。
1.4消费者监管渠道缺失
消费者在大米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参与度严重不足,社会共治格局尚未形成。公众对重金属超标危害的认知多停留在表层,缺乏对污染来源、累积效应及健康风险的科学理解,导致主动规避意识淡薄。现有投诉举报渠道功能受限,线上平台操作流程复杂,线下受理网点分布不均,部分消费者因举证困难或维权成本过高而放弃反馈。媒体与社区宣传力度不足,未能构建常态化科普教育体系,消费者对大米选购标准、重金属检测标识等关键信息掌握不充分[5]。同时,第三方监督机制缺位,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未有效介入监管过程,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在重金属超标事件中发声渠道狭窄,难以形成对监管主体的有效补充与制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ia20250608.pd原版全文
2应对大米重金属超标问题的监管策略
2.1健全大米生产全流程监管机制
针对大米重金属超标问题的复杂性,需构建覆盖“土壤一种植一加工一流通”的全链条监管体系。① 整合农业、生态环境及市场监管部门职能,建立国家级大米重金属污染溯源平台,贯通土壤污染普查数据、种植档案、加工企业自检报告及市场抽检结果等关键信息,实现重金属污染路径的可视化追踪。② 在种植环节推行土壤重金属动态分级管控机制,对中高风险区域实施强制性休耕或改种非食用作物,并通过专项资金补贴引导农户采用低重金属富集水稻品种与钝化剂修复技术,从源头降低稻米污染风险]。 ③ 强化加工企业主体责任,要求年产量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配置自动化重金属在线检测设备,中小型加工厂则纳入区域性联合检测中心统一管理,同时对仓储运输环节的防潮防污染设施实施标准化认证,避免储运过程中环境因素导致二次污染。 ④ 建立跨省域协同执法机制,明确农业农村部门主导产地环境监测、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流通领域质量抽检的权责划分,针对跨区域污染事件制订联合执法流程与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大米重金属超标问题全链条可追溯、责任可倒查。
2.2推动检测技术和设备创新研发
提升大米重金属超标监管效能需以技术突破为核心驱动力。 ① 针对稻米基质复杂、痕量重金属检测难度大的问题,重点研发基于纳米材料增强的光谱联用技术及微流控生物传感器,提升碑、镉等高风险元素的检测灵敏度与抗干扰能力,压缩检测周期以满足现场快速筛查需求。 ② 开发低成本、高精度的便携式检测设备,优化设备续航能力与操作界面友好性,通过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推动基层检测站点设备更新换代,并建立覆盖县域的检测设备校准与维护服务网络,确保检测数据的可靠性[7。 ③ 构建国家级重金属检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研发资源,定期发布大米重金属检测新技术应用白皮书,推动检测方法标准化与知识产权共享。 ④ 实施检测人才专业化培养工程,在职业院校开设重金属检测技术专业方向,联合行业协会开展技术人员年度技能考核与资质认证,建立“理论培训一实操演练一案例解析”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基层检测队伍的技术应用能力。
2.3建立区域监管协作机制,提高监管覆盖面
破解偏远地区大米重金属超标监管困境需强化区域协同与技术赋能。 ① 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组建大米质量安全监管联盟,统一重金属检测方法、执法程序及数据报送标准,每季度开展跨区域交叉抽检与污染风险联合评估,绘制动态更新的重金属污染分布热力图。 ② 在山区、边疆等监管薄弱地区构建“固定实验室 + 移动检测车 + 无人机巡检”立体化监测网络,利用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实现检测数据实时回传,结合遥感影像分析农田污染扩散路径,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GIS)的污染预警模型[8]。 ③ 推行“网格化 + 数字化”监管模式,在建制村设立专职食品安全协管员,负责日常巡查、污染线索上报及政策宣导,同步开发智能监管App实现巡查轨迹定位、任务派发与绩效评估的全程数字化管理。 ④ 实施东西部技术对口支援计划,组织沿海发达地区检测机构与中西部基层站点结对帮扶,通过远程教育平台提供标准化课程资源,并定期派遣技术专家开展现场指导,重点提升基层人员对新型检测设备的操作熟练度与复杂污染案例的处置能力。
2.4加强消费者宣传与教育,拓宽投诉监管渠道
构建社会共治格局是强化大米重金属超标监管的重要补充。 ① 设计多层次科普宣传体系,制作以重金属污染成因、健康危害及科学选购为核心内容的系列科普动画与短视频,在大型商超、农贸市场部署交互式信息查询终端,实时公示在售大米的重金属检测报告与产地溯源信息。 ② 开发“大来安全风险地图”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全国土壤污染普查数据、历年抽检结果及企业信用评级,通过政务App向公众开放区域污染等级查询功能,辅助消费者规避高风险产区产品。 ③ 优化“线上 + 线下”立体化投诉渠道,在主流电商平台嵌入“一键举报”功能模块,简化消费者举证流程并承诺 24h 内响应处理;在社区服务中心配置便携式重金属快检设备,为居民提供免费筛查服务,降低维权成本。 ④ 建立社会监督激励机制,对提供有效污染线索的公众给予现金奖励与信用积分,引导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环保公益团体参与监管政策修订听证会,组建第三方观察员队伍,定期对加工企业、市场摊位开展暗访评估,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大米重金属超标协同治理网络。
3结语
当前,大米重金属超标监管工作面临生产全流程监管机制不完善、检测技术与设备滞后、偏远基层监管难以及消费者监管渠道缺失等挑战。健全全流程监管机制、推动检测技术与设备创新、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并强化消费者参与是应对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大米重金属超标问题有望得到有效遏制,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将持续增强,为公众饮食安全筑牢防线,同时需持续探索优化监管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监管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浩雄,王丹,崔丽.供应链视角下的大米安全监管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267-269
[2]徐昊阳,王冉冉,姚帮本,等.便携式重金属电化学传感器研制及其在大米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24,40(7):37-42.
[3]李娟.大米中重金属镉检测的质量控制因素探讨[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4(9):231-233.
[4]于艳艳,杨振东,厉玉婷,等.基于市场监管视角下粮食加工品的食品分类体系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14):5828-5838.
[5]杨行,李孝保,张志垚.社会信任对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行为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3):20-23.
[6]蒋沙沙,霍永红,李德海,等.大米中主要重金属污染分析及风险评估研究现状[J食品工业科技,2023,44(2):417-426.
[7]刘淼淼,孙倩倩,张波,等.稻谷重金属检测和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粮油学报,2022,37(12):259-268.
[8]张怡.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敏捷创新及应用[J].食品与机械,2024,40(5):73-7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ia202506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