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问题与控制要点研究

作者: 黄丽 胡婉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ntrol Key Points of Pesticide Residue Detec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HUANG Li, HU Wan (Shandong Tian'an Testing Service Co.,Ltd.,Heze 2740oo,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tec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analyzes the core problems inthe current testing system,such as technicalshortcomings,insufficient personnel level,andequipment management defects,and puts forward the key points of the whole process control from technology optimization, talent training,equipment maintenance to environmental control,aiming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test resul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pesticide residue detection; quality control; food safety

近年来,农药滥用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农药作为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品,其在农产品中的残留情况成为评价农产品安全的关键指标。精准、可靠的农药残留检测,是把控农产品质量关卡的核心手段。然而,当前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在技术应用、人员操作、设备保障等多个环节存在问题,导致检测结果偏差,难以切实为农产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深入剖析现存问题,探寻有效的控制要点,对提升检测效能、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存在的问题

1.1检测技术层面问题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多重适配性挑战。 ① 传统检测方法对农产品复杂基质的兼容性不足。例如,果蔬中高含水量、高纤维或高色素样本易导致色谱柱堵塞或信号抑制,影响有机磷类农药的定量精度。 ② 针对脂溶性农药的检测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方法难以有效分离农产品中天然油脂与目标物,导致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回收率显著波动[1]。 ③ 农产品中农药代谢产物的检测能力薄弱,如克百威代谢产物呋喃酚的检测缺乏特异性探针,依赖间接推算易造成残留量评估偏差。④ 快速检测技术对农产品表面附着农药的提取效率较低,特别是叶菜类褶皱结构中的残留物难以充分溶解,试纸条显色反应易受样本汁液酸碱度干扰,造成假阴性风险[2]。

1.2 检测人员能力问题

检测人员在农产品特定场景下的技术短板显著制约检测效能。部分人员对农作物施药规律认知不足,未能依据不同农产品的生长周期调整采样时间,导致残留量检测值与实际暴露风险脱节。在样本前处理环节,技术人员对农产品基质特性把握不精准。

例如,未针对谷物类样本调整粉碎粒度,造成细胞壁破裂不充分,影响内吸性农药提取效率[3]。部分基层检测员对果蔬表皮蜡质层的破除方法掌握不当,过度使用有机溶剂导致目标物降解,或清洗不彻底致使表面接触性农药残留未被有效捕获。此外,检测人员对农产品中多农药共检的干扰消除能力不足,尤其在检测茶叶等富集性农产品时,未能合理设置质谱扫描窗口,导致相邻质荷比农药的峰重叠误判。

1.3检测设备管理问题

现有设备配置难以满足农产品多样化检测需求。例如,用于检测粮油类农产品的气相色谱仪,因进样口衬管更换不及时,在分析高油脂样本时残留物碳化严重,基线漂移干扰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峰识别[4]。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的离子源清洁周期设置不合理,在连续检测含糖量较高的果蔬样本后,未及时清除残留糖分导致的信号衰减问题[5]。针对根茎类农产品的重金属检测设备存在灵敏度不足等问题,如原子吸收光谱仪因灯电流漂移,对镉、铅等微量元素的检测限达不到现行农产品安全标准。便携式设备的适用性受限,部分拉曼光谱仪对颜色较深的茶叶样本穿透能力弱,表面农药残留信号被叶绿素背景噪声掩盖[]。

1.4检测样品采集问题

农产品采样环节的特殊性导致样本代表性严重不足,具体情况如下。 ① 对果蔬类农产品的采样部位选择缺乏科学依据,如仅采集果实而忽略农药富集更显著的叶片,或未考虑柑橘类果实白皮层对农药的阻隔效应[7]。 ② 大田作物采样时未遵循农药沉降规律,未按风向梯度设置采样点,导致检测值无法真实反映暴露水平。 ③ 对叶菜类农产品的采样时间把控不当,晨间采样时露水未干易稀释表面农药浓度,正午高温时段采样则可能加速挥发性农药逸散。

1.5检测环境控制问题

实验室环境条件对农产品检测结果的影响具有显著特异性。湿度控制失当导致吸湿性强的谷物类样本含水量变化,影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提取效率。通风系统设计未考虑农产品前处理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如葱蒜类样本释放的硫化物污染质谱仪离子源,降低检测灵敏度[8]。功能分区不合理致使交叉污染风险加剧,如未将高粉尘的粮食粉碎区与精密仪器区隔离,飘散淀粉颗粒附着在色谱柱内壁改变了保留时间。震动隔离措施不完善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在农产品检测中尤为突出,质谱仪工作时若受外部震动干扰,则会导致稻米样本中痕量除草剂的特征离子碎片比异常。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ia20250609.pd原版全文

2提高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准确性的控制要点

2.1根据实际检测需求合理选取检测技术

检测机构需构建基于农产品特性的技术适配体系。 ① 针对不同农产品基质差异,优先选择抗干扰能力强的检测方法,如果蔬类高含水量样本宜采用在线凝胶渗透色谱净化技术,有效消除色素与糖分干扰[;谷物类样本则需匹配加速溶剂萃取技术,提升脂溶性农药提取效率[10]。 ② 建立农药残留-农产品类别-检测技术关联数据库,动态更新新型农药的检测方案,如针对茶叶中吡虫啉代谢产物,开发专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以增强选择性[1]。 ③ 优化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场景,针对叶菜类表面农药残留开发超声波辅助提取模块,通过调节振荡频率提高褶皱结构中的残留物溶出率;对于富色农产品如紫甘蓝,引入背景扣除算法降低试纸条显色干扰。 ④ 加强多技术协同验证,对高风险农产品实施色谱法与免疫分析法双重确认,尤其在检测生物农药时,需结合质谱定性分析与生物活性检测综合判定。

2.2加强检测人员专业能力培训和行为管理

检测机构应建立分层次、多维度的能力提升体系。 ① 制订农产品分类培训课程,重点强化不同作物施药规律认知,果树类需掌握内吸性农药的木质部分布特性,根茎类需理解土壤残留农药的纵向迁移规律。 ② 开展基质效应专项训练,技术人员应根据农产品类型调整前处理参数。例如,检测柑橘类样本时,需采用酸碱交替清洗法破除白皮层对农药的阻隔作用。 ③ 实施全流程操作标准化考核,针对易损环节设置监控节点,如规定叶菜类样本粉碎时间不得超过 30s ,以避免热降解,要求坚果类样本必须使用液氮冷冻破碎等。 ④ 建立异常数据回溯追责机制,通过视频监控与电子实验记录系统,溯源检测人员操作偏差,重点核查色谱积分参数设置、质谱扫描窗口选择等关键步骤的规范性。

2.3完善设备维护体系并定期校验更替设备

检测机构需建立全生命周期设备管理机制。 ① 制订差异化维护计划,对于高负荷运行设备如连续检测果蔬样本的液相色谱仪等,应缩短离子源清洁周期;粮油检测专用气相色谱仪则需每日更换进样口隔垫。② 构建三级校准验证体系,在年度强检基础上增加季度性能验证,重点核查质谱仪质量轴偏移度、紫外检测器波长精度等核心指标,针对茶叶检测中易出现的多农药残留共检问题,定期使用基质匹配标准品验证设备灵敏度[12]。 ③ 建立设备退役评估制度,对检测限持续劣化的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设备强制淘汰更新,优先采购配备冷阱捕集模块的气相色谱仪以提升挥发性农药检测稳定性。 ④ 强化快速检测设备适用性验证,要求每批次试纸条在使用前必须通过本地典型农产品样本验证,对颜色干扰严重的紫苏叶等样本开发专用比色卡校正系统。

2.4科学采集检测样品并加强保存处理

检测机构应建立覆盖全链条的样本质控体系。① 制订农产品分类采样规程,明确果树类需按阴阳面分区采样,叶菜类需保留完整叶柄以评估内吸性农药分布,块茎类需纵向切分确保表皮与内部组织均衡取样。 ② 优化样本运输方案,对敌稗等光敏性农药样本采用琥珀色真空容器运输,挥发性有机磷农药样本则需配置干冰缓释装置以维持低温环境[13]。③ 规范实验室分样操作,谷物类样本必须通过旋转缩分器获取代表性子样,桨果类样本需在低温惰性气体环境下破碎以防氧化变质。 ④ 开发特殊样本预处理技术,针对酸菜等发酵类农产品设置微生物灭活前处理工序,使用微波辅助萃取技术破除泡菜纤维结构对农药的包裹效应。

2.5划分检测功能分区并严格管控检测环境

检测机构需构建适配农产品特性的实验室环境体系。 ① 实施气流定向控制设计,在前处理区设置独立负压系统,防止检测样本挥发物质扩散至质谱检测区污染离子源。 ② 建立动态环境监测网络,在色谱分析区布设温湿度联动调节装置,确保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时环境相对湿度稳定控制在 40%~60%[14] ③ 强化物理隔离措施,将粮食粉碎区与精密仪器区通过缓冲间隔离,安装主动降噪设备消除震动对质谱检测的影响,特别在检测稻米中痕量除草剂时启用电磁屏蔽模式。 ④ 完善洁净区管理制度,要求人员在进人农药残留检测区前必须经过风淋除尘,检测高油脂农产品时额外增加静电消除环节以防止粉尘吸附。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在诸多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检测技术的局限、人员能力水平的不足、设备管理的疏忽、样品采集的不规范以及检测环境控制的缺失等,都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负面影响。而合理选取检测技术、强化人员培训管理、完善设备维护体系、科学采集与保存样品、严格管控检测环境等控制要点,是提升检测准确性的关键所在。通过落实这些要点,能够有效提高检测效能,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坚实保障。未来,持续优化检测流程、攻克技术难题、提升整体检测水平,仍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冬弟.测定大米中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J].轻工科技,2024,40(1):152-154.

[2]丁贝贝,霍燕芳,潘红蕊.食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5,16(4):53-61.

[3]彭红霞,刘娅,杨丽,等.QuEChERS-超高效液相 色谱法测定谷物及油籽中氰氟草酯和氰氟草酸残留量[J] 食品工业科技,2022,43(11):310-317.

[4]李群,牛瀚璐,张胜男.气相色谱技术在粮油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工业,2024(12):103-105.

[5]吴欣欣.液相色谱法检测粮油农药残留的探讨[J] 现代食品,2018(12):105-107.

[6]王元清,李莎,周巧,等.粮油原料中农药使用与残留现状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23,44(9):287-296.

[7]梁秀丽.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2):76-77.

[8]李丹,岳方伟.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与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4(10):83-85.

[9]丁文波.固相萃取-在线凝胶渗透色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辣椒粉中38种农药残留[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28(11):1293-1298.

[10]欧小群,马丽艳,潘赛超,等.加速溶剂萃取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学报,2018,18(5):222-231.

[11]谢雷,吴婉仪,李璐,等.双填料固相萃取-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茶汤中农药残留[J]食品工业科 技,2019,40(20):256-261.

[12]高彦,敖三清.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J].新农民,2025(1):61-63.

[13]任秀芬.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如何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分析研究[J].中外食品工业,2024(21):66-68.

[14]黄晓敏.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质量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4(8):216-21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ia2025060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