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作者: 陈光远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Campus Food Safety Management

CHEN Guangyuan (WuhanUniversity,Wuhan , China)

Abstract: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s a key component of overall campus safety. Due to factors such as students’limited self-protectionabilities,thecomplexityoffood supplychains,insufficient regulatory resources, and underdeveloped school management systems,campus food safety management faces numerous challe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Hubei province, identifies the key difficulties,and proposes targete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The aim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Keywords: campus; food safety; safety management

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事关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学校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还损害了学校形象,削弱了家长和社会对校园管理的信任,甚至引发舆情危机和社会恐慌。在此背景下,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发布了《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方案(2020—2022年)》,湖北省结合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形势,出台了《湖北省校园食品安全排查整治实施方案》,旨在指导和督促相关主体做好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各中小学也根据这些文件内容,细化和规范了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但是,由于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环境的复杂性,相关工作的开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有必要对校园安全管理难点进行深人调查,并探究相应的解决方案。

1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内容

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内容比较繁杂,包括人、场所和物品。“人”的管理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管理相关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包括学校负责人(如校长、主管食品安全的副校长)、食堂从业人员(厨师、配餐员、清洁工等)、食品安全管理员等。管理的内容主要是要求各人员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持证上岗,接受食品安全规范操作培训,具备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其对“三无食品”、高糖高脂零食等的识别能力与防范意识。“场所”的管理主要涉及食堂操作区域、小卖部经营场所、校外供餐单位加工车间以及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学校应按照标准设置食品加工区、清洗区、仓储区和就餐区,保持场所环境整洁、通风,防鼠防虫。小卖部不得超范围经营,不得销售违规零食。校外供餐单位应具备合规的加工与配送场所,校园周边要依法划定食品摊贩禁售区,严禁无证经营和违规售卖。“物品”的管理主要涉及所有进人校园的食品及相关物资的采购、储存、使用与留样管理。学校必须建立健全的原料进货查验制度,确保所购食材来源可追溯,符合安全标准。在加工过程中,需合理使用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不得采购、使用来源不明或过期变质的食品原料。餐具应规范清洗消毒,按规定比例进行食品留样,以便应急溯源。在配送过程中,需确保保温、保鲜、包装密封,避免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2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难点

2.1管理责任体系不健全

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需要各类主体的通力协作[]。但是,目前围绕食品安全管理并没有形成健全的责任体系,导致相关活动的开展存在无序、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况。 ① 管理主体不明确。虽然学校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明确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了食品安全副校长、食品安全管理员。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一些学校对管理主体的界定比较模糊,将食品安全事务完全交由后勤部门处理,校长等主要负责人没有参与,管理工作陷于“部门包揽、校长淡出”的不合理局面中。 ② 管理责任不清晰。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校园内部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责任清单,导致不同人员之间的责任分工模糊,存在职责交叉的情况。同时,学校内部发布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内容在描述方面过于抽象、简单,相关责任人对所负责的内容理解和把握不够清晰,影响了日常的履职尽责。 ③ 管理责任落实缺乏有力监督。目前,一些学校在食品安全工作监督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的要求开展,也没有将相关记录上传至管理平台,导致食品安全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难以发现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当监督中发现问题时,会因为责任人不明确而无法持续跟踪,影响问题的有效解决。

2.2食品供应链条复杂

目前,不少中小学采用自营食堂 + 承包经营或校内取餐 + 校外集中配送等混合模式。这使得食品供应链条更加复杂,安全管理的难度普遍较大。 ① 食材来源管理不当。部分学校在食材尤其是原材料验收和信息登记方面空白,导致无法有效溯源。尤其在承包经营的模式下,学校与供应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难以及时掌握食材来源是否合法合规。一些承包商在成本压力下采购低价低质原料,而学校也难以及时掌握这些信息,进而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识别的难度[2]。 ② 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性管理不到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ia20250611.pd原版全文

在食品加工与储存环节,自营与承包并存的模式造成加工过程中遵循的标准不统一、制度不一致。不同食堂在设备条件、人员素质和管理要求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部分加工区存在生熟混放、冷藏不规范、卫生死角清理不到位等问题,难以有效保障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性。 ③ 食品交接与留样行为不规范。一些学校在接收配送餐食时,缺乏明确的交接标准和责任人登记流程,存在“谁接收、是否查验”不清的问题,导致餐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难以精准定位责任环节。同时,部分学校的食品留样中存在未按规定留样、留样数量不足、存放不规范、记录不全等问题。

2.3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单一

目前,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仍主要依赖传统的制度安排与人工巡查方式,缺乏多元化、智能化、动态化的管理方法,导致风险预警能力弱、信息反应慢、问题发现滞后。 ① 信息管理方法陈旧。部分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仍停留在纸质记录、人工签字、表格存档等传统层面,缺乏系统的数据分析与趋势监测,难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即便有学校已接人“互联网 + 明厨亮灶”系统,也存在监控设备未实时启用、信息上传不完整、无人负责查看等情况,信息化工具使用的效能未能充分发挥。 ② 行动方式过于被动。目前,学校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缺乏“主动识别一动态调整一持续优化”的全过程管理方式,多数工作仍采取“发现问题再整改”的被动处理模式,难以形成预防性机制。同时,学校对食堂从业人员的管理、学生用餐反馈、供应商信用评价等内容缺乏系统性、量化性的评估,仅靠临时检查或投诉受理来判断风险水平,缺乏科学性与连续性。

3校园食品安全管理难点的对策

3.1健全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责任体系

针对食品安全管理面临的责任体系不健全难题,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持续健全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责任体系,逐步织牢织密食品安全管理“网络”。 ① 细化责任主体。中小学校除了明确校长的第一责任人地位,还要结合食品安全管理的具体内容,明确每一项管理事务对应的责任人,实现责任到岗、管理到人。例如,在“人”的维度上,学校食堂管理人员负责食堂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和持证上岗监督,教务或后勤部门组织实施食品安全培训,德育处或班主任牵头开展学生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以及校长统筹负责食品安全责任的落实与考核。 ② 细化责任清单,推动职责标准化、岗位化。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本校特点的《校园食品安全岗位责任清单》,将管理任务细化至具体岗位、具体人员,做到“一人一岗一责”。在制订责任清单时,要注意以可量化、可考核的方式呈现,避免抽象模糊的表述,使各岗位责任人能准确理解自身职责。 ③ 完善内部监督与外部联动的监督机制。学校应健全日常监管制度,严格执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确保检查频次和质量,并督促相关人员将《每日检查记录》《每周治理报告》《每月调度纪要》等材料按时上传至监管平台。此外,应建立问题整改追踪制度,确保每项监督发现的问题都能“有人负责、限期整改、结果回查”,形成闭环式治理[]。

3.2强化食品供应链的全链条管理

面对中小学校园食品供应链条长、环节杂、责任分散等问题,必须从源头到终端,系统强化食品安全的全链条管理,构建“横向协同、纵向闭环”的责任与操作体系,提升整体管控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① 建立采购环节源头可控机制。学校应严格执行食材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特别是在承包经营模式下,应通过建立供货商审核备案制度,明确供货单位需经学校审查认可后方可供货,并定期开展资质复核。同时,应依托食材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原料采购台账数字化、动态化管理,确保全过程留痕、来源可追溯。 ② 统一加工储存标准。针对当前加工流程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学校应制订统一的《食品加工与操作管理制度》,明确加工场所布局、生熟分区、人员着装、器具消毒和冷藏温控等核心操作标准,规范和约束自营与承包食堂的食品加工行为。③ 强化运输与交接过程监控。实行校外集中供餐的学校,应与供餐企业签订《食品配送责任协议》,明确运输时间、温控标准、包装规范、交接流程等要求。应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交接,并要求其严格填写登记台账,对每批次餐食的配送时间、数量、温度和外包装完整性进行查验[4]。 ④ 严格食品留样操作。学校应严格落实教育和市场监管部门规定的食品留样制度,安排专人每天对每类餐品进行定量、定时、规范的留样。

3.3优化食品安全管理方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小学要结合食品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对管理方法进行动态优化,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① 提高信息化管理工具的使用效能。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 + 明厨亮灶”系统的配置和使用,确保监控设备全天候运行,视频资料完整留存,以及如食材加工、餐具清洗、餐食分发等重要环节数据实时上传、可查可追。同时,应指定专人每日查看平台运行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记录并处理,防止系统“建而不用”。此外,学校还应推动食品安全管理的数字化归档,通过信息平台将日常巡查记录、健康检查、食品留样和进货登记等数据统一整合,建立校内食品安全基础数据库,实现动态可查、管理留痕[5]。 ② 建立主动识别与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学校应基于“事前防范一事中控制一事后追踪”的全过程运行逻辑,构建一套完整的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具体而言,应建立关键环节预警机制,针对冷藏温度异常、留样记录缺失、食材进货频次不合规等情形设立报警规则,实现数据驱动下的风险提示;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和操作规范复核,对照工作标准进行动态调整岗位安排。

4结语

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事关师生的身体健康和校园的稳定,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本文结合湖北省部分中小学的实际管理现状,围绕“人、场所、物品”3个方面系统梳理了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难点,包括管理责任体系不健全,责任划分模糊、落实不到位;食品供应链条复杂,多环节交错叠加,风险隐患频发;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单一,缺乏信息化支撑与主动预警机制。针对上述问题,从健全责任体系、强化全链条管理、优化管理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为中小学校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凯丰.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J].品牌与标准化,2020(4):59-61.

[2]宗民.校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4(24):50-52.

[3]王迎春.加强食品安全构建和谐校园:浅谈如何加强学校食堂安全管理工作[J].知识文库,2021(4):193.

[4]刘喆.高中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文渊(高中版),2021(4):1518.

[5]张远大.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8):250-25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ia2025061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