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商慧

摘 要:餐饮行业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领域,其监管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还有可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社会效应。本文分析了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强化餐饮单位自律与责任意识和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制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in the Catering Industry

SHANG Hui

(Xinzhou City Market Supervision 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eam, Xinzhou 034000,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field of food safety, the regulatory work of the catering industr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consumers and may also trigger varying degrees of social effec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in the catering industry, proposes solu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capacity, improve relevant legal and regulatory systems, strengthen the self-discipline and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of catering units, and improve the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in the catering industry.

Keywords: catering industry;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餐饮行业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其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基层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基层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不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食品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以及人员和经费缺乏保障等。解决上述问题,以确保基层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保障人们的健康和权益,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

1 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概述

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是指政府及相关机构为确保食品在餐饮环节中的安全质量,通过采取制定法律法规、设立监管机制、实施监督检查等一系列手段,对餐饮单位的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进行规范和管理。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层面。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对餐饮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并要求餐饮单位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开展经营活动,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可以确保餐饮企业提供的食品符合卫生标准,避免因食品问题导致的健康风险,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②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也是促进餐饮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文化的多样化,餐饮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出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加强监管,可以规范餐饮企业的经营行为,提升行业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能力不足

在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已成为制约餐饮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些基层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缺乏系统的食品安全知识和专业的监管技能,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监管过程中难以准确识别食品安全风险。同时,部分监管人员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不足,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餐饮行业,使得监管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性。然而,目前一些监管部门的执法设备和技术手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无法对餐饮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监控,导致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2.2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主要从宏观上对食品安全提出了一些规范和要求,没有对具体的细节内容进行明确说明。有些法律条款过于简单或抽象,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实际工作。一些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对经营者的监管力度不够,使得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而滥用这些法律法规。若不考虑实际状况而强制执行这些法律规定,可能会对小规模餐饮企业的处罚过于严厉,而对于规模较大的餐饮单位,处罚就比较轻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指出,对于普通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处罚的金额超过5万元。对于小型餐饮店,这种处罚太过严厉[2],但对于大型餐饮单位,罚款金额过于有限,并没有让大型餐饮单位对食品安全给予更多的关注,最终出现对大型餐饮单位监管力度不足、对小规模餐饮店操作执行困难的状况。

2.3 食品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餐饮单位在食品安全责任落实方面存在主体责任意识淡薄。许多餐饮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这些餐饮单位通常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对食材采购、加工制作、储存销售等环节缺乏严格的把控[2]。同时,一些餐饮单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使用劣质食材、违规添加剂等,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此外,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影响食品安全责任落实的重要因素。由于一些餐饮单位规模较小,人员流动性大,许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这些人员在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往往难以遵循卫生规范,同时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了解也不足,难以有效履行自己的食品安全责任。

2.4 食品安全监测机制不健全

目前,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尚未形成完整的网络布局,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不健全。这导致风险监测数据无法及时、有效地汇总和分析,无法形成全面、准确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不同部门之间的监测结果可能存在差异,甚至产生矛盾,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准确判断[3]。另外,风险监测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并处置食品安全风险,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目前餐饮行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的运用还不够充分。监测结果往往只是作为监管部门内部的工作参考,并未及时向公众发布和普及,导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不足。同时,监管部门对监测结果的运用缺乏针对性,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处罚和整改,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3 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①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培训是提升监管能力的重要途径。监管人员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监管效果。因此,应定期组织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监管工作能够落到实处。②引入科技手段提升监管效率也比较重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新手段被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监管部门更加高效地收集、分析和处理食品安全信息,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因此,应加大对科技手段的投入力度,推动科技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深度融合,提升监管的智能化水平。③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严格按照法规要求,及时、准确、全面地披露餐饮食品安全信息,让公众了解餐饮食品安全状况,增强公众对餐饮食品安全的信心。

3.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餐饮行业的特点和监管难点,制定专门的餐饮食品安全法规,明确餐饮单位的主体责任、食品安全标准、监督检查机制等内容,对小型餐馆、流动摊贩等监管薄弱环节,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确保食品安全无死角[4]。同时,为了实现行政处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制定各类食品生产安全管理违法行为的处罚办法时,应按照其性质、情节、社会影响以及损害程度,分别建立相应的等级行政处罚基准,以达到行政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对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来确定具体的行政罚款数额,负责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应当对所有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进行监督,不能因为个体差异而做出不同的行政处罚决定。

3.3 强化餐饮单位自律和责任意识

强化餐饮单位自律和责任意识,意味着餐饮单位应当提升自身的主体意识,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按照相关要求开展餐饮经营活动。这不仅是餐饮单位对社会和消费者的承诺,更是餐饮单位长远发展的基石。通过加强自律,餐饮单位能够树立安全经营的理念,确保食品从采购、加工到销售的每一环节都符合安全标准,这样才能得到顾客的信赖,赢得市场的认同。①餐饮单位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制度应包含对食品采购、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的详细规定,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②为加强员工对食品安全的认识,餐饮单位应不定期开展相关培训,以此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加工操作规范等,确保从业人员能够熟练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

3.4 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制

餐饮单位应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等各方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及时获取最新的食品安全政策,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反馈,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食品安全事故的定义、分类、报告流程和应急措施等关键信息。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时,餐饮单位应立即启动预案计划,按照预案的指示进行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此外,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信用制度十分重要。食品安全信用制度是指通过相关的平台公布餐饮单位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基本信息、监督检查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信息,让用户能够查阅这些信息,以此来督促餐饮单位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职责,建立一个共治共管的食品安全治理格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如发布食品安全事件通报、公布违法企业名单、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等。然而,仍有一些与主要企业和关键商品有关的信息没有被公之于众。例如,一些基层食品生产单位,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负面消息,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的食品安全事故。对此,政府应更多地鼓励市民积极参与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并逐渐构建一个食品安全共同治理和共享的社会环境。另外,为使我国的食品安全信用制度更加健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需要与其他相关部门加强合作,确保数据的共享[5]。这样可以实时分享食品生产和经营单位的各种信息,如抽检、处罚和失信记录等,从而构建一个“违法行为无处不在”的联合惩罚机制,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将迈向一个智能化、法制化、协同化、信用化的新阶段。其中,智能化监管技术能有效提升监管效率和准确性,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能进一步提供监管的法律基础,跨部门的紧密协作将形成统一的监管网络,特别是信用体系的建立对餐饮企业的自律性提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提升公众参与度将推动构建社会共治的监管模式,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也将确保食品安全事件能被快速有效的处置。相信在未来,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监管将更加科学、高效、透明,为消费者营造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

参考文献

[1]段梦兰,孙韧,刘嵌玥,等.解密城市“食品安全经”[N].健康报,2024-05-15(4).

[2]刘丽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J].中国食品,2024(10):68-70.

[3]任雪芳.流通环节中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食品工业,2024(6):56-58.

[4]胡杰,杨清清,罗会兵,等.回应性监管理论下的食品安全监管研究[J].食品工业,2024,45(2):317-322.

[5]程昊,徐佳,张坤.铁肩担当 全力守护百姓“舌尖”安全[N].中国食品安全报,2023-10-24(B0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