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仪器设备的优化管理措施

作者: 赵喆

摘 要:食品安全关乎民生,食品检验仪器设备的优化管理对提升检验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了常见检验仪器设备的类型及作用,剖析了当前管理中存在的计量溯源与校准不规范、操作规程与记录缺失、性能验证与淘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完善的计量溯源与校准制度、标准操作规程与记录管理、性能验证与淘汰机制等优化措施,以期为提升食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检验;仪器设备;优化管理;性能验证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Food Inspection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ZHAO Zhe

(Tianjin Weisheng Food Co., Ltd., Tianjin 300000, China)

Abstract: Food safety is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s, and the optim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ood inspection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inspection quality and ensuring food safet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ypes and functions of common inspection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management, such as non-standard metrological traceability and calibration, lack of operating procedures and records, and inadequate 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and elimination mechanisms.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optimization measures such as establishing a sound metrological traceability and calibration system,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and record management, 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and elimination mechanisms have been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in food inspection institutions.

Keywords: food inspection;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optimiz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而食品检验则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屏障。随着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食品检验机构引进了各类先进的食品检验仪器设备,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得食品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受各种原因的影响,针对食品检验仪器设备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1]。本文分析食品检验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优化管理措施,对于提升食品检验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

1 常见食品检验仪器设备分类及作用

食品检验仪器设备种类繁多,按照检测对象和原理可分为理化分析仪器、微生物检测仪器、感官分析仪器和前处理设备等。在理化分析仪器中,常见的有高效液相色谱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气相色谱仪(Gas Chromatography,G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er,ICP-MS)等。以HPLC为例,其通过高压泵输送流动相,携带样品在色谱柱中与固定相发生作用力差异,从而被分离,再由检测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物等的检测[3]。微生物检测仪器如微生物鉴定系统、多功能酶标仪、恒温培养箱等,可进行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4]。例如,VITEK 2 Compact微生物鉴定系统可通过利用比色法原理,检测微生物代谢情况,并借助专用软件进行菌种鉴定,鉴定准确率在96%以上。感官分析仪器如香气分析仪、色差仪等,可对食品的气味、色泽等感官指标进行客观评价。此外,均质器、消解仪等样品前处理设备可有效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食品检验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和规范管理是保证检验数据准确可靠的关键。

2 食品检验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仪器设备计量溯源与校准不达标

食品检验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与校准是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前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环节却常常存在诸多问题。部分食品检验机构未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与校准,缺乏必要的计量认证证书或校准报告。以电子天平为例,其属于工作测量设备,应溯源到国家相关计量基准,并定期进行校准。但在实践中,少数实验室的电子天平缺少有效的校准证书,或校准频次不符合要求,导致称量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气相色谱仪的使用也存在类似问题。气相色谱仪的基线会随时间发生漂移,因此需要定期使用标准物质对其进行校正[5]。然而,个别实验室未建立必要的色谱柱保养与检测器校正制度,致使色谱峰形发生畸变,出现拖尾、中峰分离不佳等现象,最终影响检测结果的精密度与重现性。上述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实验室对仪器设备计量溯源与校准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规范的量值传递途径和校准方法,相关工作流于形式。

2.2 设备操作规程与使用记录缺失

食品检验仪器设备的规范操作和完整记录是保证检验数据质量的重要防线,但当前食品检验过程中,设备操作规程不完善、使用记录缺失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为例,其在农兽药残留检测中应用更加广泛。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实验室未能建立规范的GC-MS操作规程,进样口温度、载气流速、柱温、程序升温条件等参数设置缺乏依据,质谱离子源和检测器的调谐优化也未形成标准化流程,导致不同操作人员检测结果差异较大,且缺乏可追溯性。与此同时,GC-MS的使用记录情况有待完善,个别实验室仅简单记录上机时间和测试样品信息,对关键参数的设定、仪器异常情况的处理等重要信息却不够了解,给数据质量控制和问题排查带来诸多不便。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食品中真菌毒素为例,该方法对操作条件控制要求较高,但一些实验室缺乏系统全面的ELISA操作规程,实验环境温湿度控制不当,加样和洗涤过程缺乏统一标准,使得检测结果重现性差。即便个别实验室建立了操作规程,但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不力,使用记录也不规范,未详细记录标准品配制浓度、吸光度值等关键数据,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2.3 仪器设备性能验证与报废淘汰机制不健全

目前,食品检验仪器设备性能验证与报废淘汰机制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改进之处。部分食品检验机构对新购置的大型精密仪器,如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的安装调试验收流于形式,未能严格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等权威标准规范对定量限、基质效应、线性范围等关键指标设定科学的验收标准,考核其是否满足检测需求。对于使用中的核心分析设备,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缺乏持续动态的性能监控,未能持续跟踪分离度、灵敏度、尾峰拖曳等参数的变化,评估系统分离与检测效能,及时采取柱头截留、离子源清洗等预防性维护措施。对使用多年的关键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很多实验室仍未建立量化、可操作的淘汰标准,仅凭主观臆断决策,缺乏科学依据。受经费等因素影响,部分机构使用老化的仪器设备,忽视其所带来的分析结果失真的风险。总之,当前部分食品检验仪器设备性能验证形同虚设,持续监控机制缺位,报废淘汰决策失当,急需建立系统、科学、规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从而为食品安全检验筑牢坚实的技术防线。

3 食品检验仪器设备的优化管理措施

3.1 建立仪器设备计量溯源与定期校准制度

食品检验仪器设备计量溯源与校准是保障检测数据质量的基石,针对当前该环节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计量溯源与定期校准制度势在必行。首要任务是明确各类仪器设备的溯源方式和校准周期。以pH计为例,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食品酸碱度等关键指标的判定。pH计的计量溯源可采用两种方式:①采购有证标准缓冲溶液;②配制标准缓冲溶液并送至有资质的计量机构检定。在此基础上,根据pH计的稳定性和使用频率,制订科学的定期校准方案,如每月或每季度校准一次。与之类似,电导率仪在食品水分活度测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计量溯源可通过采购经过认证的标准电导率溶液来实现,校准周期可根据电极的型号和使用强度来确定,如每周或每月校准一次。与pH计、电导率仪等常规设备相比,色谱、质谱等大型分析仪器的计量溯源与校准更为复杂,需要制订系统的计划。以液相色谱仪为例,其计量溯源可通过使用经过认证的标准色谱柱来实现,通过比对理论塔板数、不对称因子等参数来验证仪器的分离效能。同时,需要定期更换流动相,清洗泵头和管路,以保证流速的准确性和重现性。对于质谱仪,除了采用标准参考物质进行准确度、灵敏度校准外,还需关注电子倍增器的老化情况,定期优化检测器的工作电压和离子源温度等参数。建立科学的计量溯源与定期校准制度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严格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这就需要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规范校准记录的格式和保存要求,并将其纳入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考核。

3.2 完善设备标准操作规程与使用记录管理

面对当前食品检验仪器设备的规范使用和记录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应采取系统的优化措施。①针对各类仪器设备,尤其是精密分析仪器,制定详尽、规范的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为例,其SOP应包括仪器的安装调试、日常维护、进样方法、参数设置以及结果分析等各个环节。在制定SOP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检测对象和检测方法的特点,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细节。例如,在农兽药残留检测中,SOP应明确不同类型色谱柱的选择原则,详细规定进样口温度、载气流速、程序升温条件等参数的设置范围,并给出典型色谱图和质谱图的判读标准。与此同时,SOP的制定应兼顾不同层次操作人员的需求,对于复杂的操作步骤,可采用流程图、照片等形式直观展示,便于基层人员理解和掌握。②在SOP的基础上,还需完善设备使用记录的管理。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为例,在检测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样品处理方法、加样量、温育条件和吸光值等关键信息,并对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相关系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对于使用频率较高的通用设备如电子天平、pH计等,可在SOP中规定记录的格式和频次,如每天使用前后记录天平的校准状态和称量结果,每次使用pH计时记录校准溶液的批号和测得的pH值等。值得注意的是,SOP和使用记录的管理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其持续性和有效性,这需要指定专人负责SOP的编写、审核和培训,并定期组织操作人员进行SOP的学习和考核。同时,应将SOP执行情况和设备使用记录纳入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改进,确保食品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3.3 构建仪器设备性能验证与报废淘汰机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