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食品加工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分析
作者: 王海东,陈文武,吴江涛,贺峰,曹梦竺摘 要:江苏省徐州市食品加工行业发展基础较好,要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优势,需要做到鼓励精深加工,开发特色产品;推进企业集群化发展,发挥集群效应;推动营商环节网络化;加强品牌建设;鼓励食品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加强合作;打造从种植养殖、加工到销售的食品全产业链体系等。
关键词:食品加工;乡村振兴;精深加工;品牌建设
Analysis of the Ways that Xuzhou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Plays a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Haidong, CHEN Wenwu, WU Jiangtao, HE Feng, CAO Mengzhu
(Xu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 Xuzhou 221006, China)
Abstract: The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in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has a good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advantage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ncourage deep processing and create characteristic products, promote the cluster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play the cluster effect, promote the networking of business links, strengthen brand building,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food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s, build a complete food industry chain system from planting, breeding, processing to sales.
Keywords: food process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deep processing; brand building
江苏省徐州市食品加工企业数量较多、规模较大、经营范围广且门类比较齐全。食品加工业是徐州市的传统支柱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徐州市聚焦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扩量提质,调整产业结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同时,加大食品加工新技术开发力度,实施优质化、营养化、健康化的食品加工制造升级工程,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化的食品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而推动当地食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1 徐州市食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是徐州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前“3”是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3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4”是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信息与通信技术、医药健康、安全应急4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后“3”是高端纺织、精品钢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3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中明确提档升级的三大创新产业集群之一。2019年,进入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榜单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徐州雨润农产品全球采购有限公司、邳州市宿羊山大蒜批发交易市场有限公司等。2021年,在农产品加工业细分领域中,徐州市亿元以上行业小类达到12个,其中有7个同比正增长,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与人们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其中乳品和果蔬加工业增速较高,分别为20.5%和43.4%。根据2023年《徐州统计年鉴》,产值破亿元的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已经增加到55家。2023年10月20日,中国(徐州)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投资推介会成功举办,共引进18个重大项目,其中10个项目规模超亿元。
2 徐州市食品加工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2.1 鼓励精深加工,开发特色产品
2.1.1 鼓励精深加工
徐州市应将传统食品加工技术与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相结合,推动传统食品加工向现代化工业生产转变,提高加工的精深度,促进食品加工行业转型升级,如可以利用精深加工技术加强营养健康及功能性食品研发,提高其在整个食品产品结构中的比重[1-6]。例如,牛蒡含有牛蒡甙、蛋白质、挥发油、生物碱、菊糖、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药用和食用价值较高,被赋予东洋参、滋补之圣品、蔬菜之王等美誉,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提取牛蒡的功能成分,开发出更具营养保健功能、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不可只停留在牛蒡茶、牛蒡酥等初级产品生产上;利用生物技术提取大蒜的大蒜素、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活性成分,开发出高附加值产品;将牛奶的副产物乳糖利用生物酶法或微生物细胞工厂技术合成乳果糖、岩藻糖基乳糖、D-塔格糖、低聚半乳糖等,分别用于制作食品添加剂和非处方药类产品,大幅提高乳糖的附加值,提高企业利润[7]。
2.1.2 细分市场,开发特色产品
徐州市食品加工企业可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细分,开发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产品,如婴儿食品、老年食品、女士食品、男士食品、肥胖人群食品及糖尿病人食品等,打造多个利润增长点,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8]。另外,当前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厨房,对饮食方便、快捷的要求非常高,同时追求美味和营养,所以开发即食性的方便美食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9]。具体来看,根据市场需求,抓住食品营养、健康、功能性、方便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开发营养型方便食品,如即食性的狗肉、牛肉、鸭肉、蔬菜、水果和饮品等[10]。
2.2 推进企业集群化发展,发挥集群效应
2.2.1 推进企业集群化发展
创建食品特色产业示范经济园区,推进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徐州市政府部门应按照土地集约、产业关联的原则,科学规划、培育特色食品工业园区[11],如打造大蒜加工基地、牛蒡加工园区、果蔬加工园区及大米加工园区等,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2.2.2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根据徐州市食品加工业发展特点,重点扶持一批中小企业,加入大型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中,从种植养殖到收购储存、从初加工到深加工、从营销到物流运输等环节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企业共同发展、合作共赢[12]。
2.3 推动营商环节网络化
推进营商环节网络化是提升食品加工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徐州市政府可成立技术服务团队,帮助搭建大型区域网络交易平台,推动企业将采购、生产、销售、运输和储存等各个环节都在平台进行,把分散的食品加工企业整合起来,提高营商便捷度,提高营商效率,进而提升食品加工行业整体竞争力[13]。
2.4 加强品牌建设
2.4.1 打造本土品牌
徐州市政府应确立整体的品牌发展战略,从产业发展政策、财税政策等多个方面积极支持本土品牌发展[14]。可选择数个有市场基础的本土食品行业品牌着力扶持,壮大徐州市食品企业名牌规模。同时,打击假冒伪劣,加大品牌保护力度,为本土食品行业品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15]。
2.4.2 打造品牌企业
徐州市政府应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打造集团化品牌企业。例如,美国卡夫集团、英国立顿集团等整合多个企业,包罗数个产品,规模庞大,全球竞争力强[16]。徐州市应积极吸取经验,推进本土企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扩大规模,打造品牌企业[17]。
2.5 鼓励食品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加强合作
徐州市应以食品加工企业为主体,联合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如江苏师范生命科学学院、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生物工程学院、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药品食品学院及徐州市农业科学院等进行项目合作,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力大的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
徐州市政府应以大型龙头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与徐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科技攻关,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食品精深加工程度,研发出更多市场广阔、附加价值高、技术层次高、能源依存度低、污染性低的食品类型[18]。同时,要提高废弃物无害处理水平,有效利用废弃资源,变无用为有用,变小用为大用,变一用为多用,提升食品综合加工技术水平,为乡村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19]。
2.6 打造从种植养殖、加工到销售的食品全产业链体系
要想促进食品加工业健康、快速发展,徐州市政府应完善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垂直整合上、中、下游配套产业,打造集研发、种植、饲料、畜禽养殖、屠宰加工、食品生产和销售终端于一体的食品全产业链体系,避免企业间无序竞争,扩大经济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分摊经营风险,达到双赢、多赢的目的[20]。
3 结语
要想使食品加工业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健康的、竞争力强的行业发展路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徐州市政府应基于立足农村、服务乡村这一原则,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原料利用率,开发特色产品;推进企业集群化发展,发挥集群效应;推动营商环节网络化,提升食品加工行业整体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壮大徐州市食品企业名牌规模;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加强合作,提升食品综合加工技术水平;打造从种植养殖、加工到销售的食品全产业链体系等。
参考文献
[1]吴业苗.乡村振兴中的农民问题与政府应对[J].河北学刊,2024,44(1):185-191.
[2]夏洪志,李娜,王晨浩,等.生物制造高附加值乳糖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工业微生物,2021(2):53-58.
[3]孙鹏,马冀圆.优化升级罐头食品标准体系,蓄力十四五谋划行业新发展[J].轻工标准与质量,2021(3):9-10.
[4]蒋路遥.以“蛋”为媒 打造乡村振兴“光明模式”[J].中国农垦,2024(1):25-26.
[5]王欣,李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21,54(3):483-492.
[6]刘增亮.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工业领域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21(1):107-109.
[7]孙梦斐.山东平原 加快建设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助推农业产业经济融合发展[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4(3):62-63.
[8]李雯雯,王勤志,滕建文.广西肉羊加工产业现状调研与分析[J].轻工科技,2024,40(2):161-164.
[9]沈费伟,叶温馨.数字乡村建设: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41-53.
[10]孟凡会,丁素云.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4,40(8):79-83.
[11]张震宇,盛家润,侯冠宇.乡村振兴研究:历史演进、热点趋势与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3):140-146.
[12]杨建,徐康,陈彬.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4,40(1):69-74.
[13]孙中杰.以食品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N].中国质量报,2023-03-13(2).
[14]王芳,胡立君.乡村振兴对城乡均衡发展影响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4(11):52-57.
[15]殷蓉.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景观的主题性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2):169-172.
[16]袁雨婷.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J].现代化农业,2024(6):49-51.
[17]凡沫含,任伊菲.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困境及对策[J].现代化农业,2024(6):69-71.
[18]张跃,魏强,李文标.贵州省数字经济与乡村实体经济融合探究[J].中国商论,2024(11):30-34.
[19]李超.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2):49-54.
[20]钟石新.乡村振兴与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座谈会在东莞召开[J].中国食品工业,2024(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