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方法
作者: 邢聪林摘 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作为城市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水源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水源地管理和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方法,对于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污染问题
Analysis of Pollution Control Methods for Centralized Drinking Water Source
XING Conglin
(Xingtai General Hospital of North China Medical and Health Group, Xingtai 054000,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urban water supply system, the water quality of centralized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health of the public and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owever,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problem of water source pollu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posing great challenges to water sourc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work. Therefore, in-depth research o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for centralized drinking water source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water quality safety and maintaining public health.
Keywords: centralized drinking water; pollution of water sources; pollution issues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是指为满足一定区域内居民生活饮用水需求,经过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集中供应饮用水的区域。根据水源类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可划分为地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水源地。地表水水源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地下水水源地主要包括地下水井、泉等。
1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问题
1.1 地表水水源地污染问题
1.1.1 农牧业污染
农牧业活动中涉及的化肥、农药和畜禽粪便,通过地表径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和病原体污染。化肥中的氮、磷等元素在水体中过量富集,会引发藻类过量繁殖,导致水体缺氧、变绿、产生异味,严重时还会引发有毒藻华。农药残留不仅会直接危害水生生物,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此外,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病原体,一旦进入水体,会加重水体的有机污染负荷,并产生严重的微生物污染[1]。
1.1.2 工业污染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工业废水中通常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强酸、强碱、有机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水体,不仅会破坏水生态系统,还会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重金属污染尤其值得重视,因为重金属在生物体内难以降解,会在食物链中不断富集,导致人体慢性中毒。此外,一些工业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也可能通过大气沉降和渗滤液等途径间接污染水体。
1.1.3 生活废水、污水排放
城镇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氨氮、病原体和其他污染物,若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水体。有机物在水体中分解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使水生生物窒息而死。氨氮等营养元素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原体会对人体健康构成直接威胁。此外,生活污水中还含有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可能会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2]。
1.2 地下水水源地污染问题
1.2.1 自然污染源
自然污染源是自然环境本身释放的物质给天然水带来的污染。某些地区的地下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氟化物或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可能来自岩石风化、火山喷发或热液活动等自然过程。虽然自然污染源通常难以完全避免,但了解其分布和浓度对于评估水质风险和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至关重要。
1.2.2 矿产资源开采
采矿活动会产生大量废水、尾矿和其他固体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渗入地下水系统。例如,煤矿开采的排水中常含重金属,油气开采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和钻井液也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采矿活动还可能破坏地下水的自然流动路径,加剧污染物的扩散。因此,采矿业必须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确保污染物得到适当处理和控制[3]。
1.2.3 不合理的地下活动
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可能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并可能改变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加剧污染物的扩散。不合理的地下建筑也可能破坏地下水的补给区和流动通道,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流动,加剧污染物的渗透和扩散。非法倾倒有毒废弃物、地下溢油事故等不当的地下活动也可能直接污染地下水。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防治方法
2.1 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
2.1.1 发展生态农牧业,减少传统农牧业污染
①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农药,仅使用有机肥料和天敌生物防治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化肥和农药的直接排放,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对地表水的污染。同时,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从而降低农业生产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②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使农业生产系统成为一个物质、能量互相转化的有机整体。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排放,降低对地表水的污染。例如,可以将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通过堆肥或沼气发酵等方式转化为有机肥料,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③大力发展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种植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例如,可以采用间作、轮作等种植模式,利用不同作物之间的生态互利关系,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2.1.2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控制污染物排放
①全面落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各级政府要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排放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形成有效的震慑。此外,要建立健全的排查机制,及时发现并整治存在问题的企业,确保各项排放标准得到有效执行。②加强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控。针对化工、造纸、电镀等重点行业,制定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确保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要鼓励这些行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于一些高风险的行业,还要采取建立重点监控制度、实行排放许可等特殊的管控措施。③完善工业园区的污染防治体系。针对一些工业集中区域,要建立健全的污染防控体系,加强园区内企业的准入和退出管理,确保新建项目符合环保要求,要坚决关停不达标的企业[4]。
2.1.3 落实生活废水污水控制,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①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同时,对现有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确保处理效果达标。②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对于一些人口分散、污水量较小的乡村地区,可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如建立人工湿地、小型污水处理站等,就地处理生活污水,减少面源污染。③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营养元素,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以被回收利用。如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制成有机肥、营养元素制成液体肥料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④加强管网建设和维护。许多地区由于污水管网老化、渗漏,导致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进入水体。因此,应加大对污水管网的维修改造力度,消除“旧病根”。对于新建小区,则要严格执行雨污分流要求,避免污水直排。⑤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广泛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危害,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节约用水、减少生活垃圾等,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
2.2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对策
2.2.1 控制污染源头,保护地下水源不受污染
①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渗透到地下水中,是导致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还要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管力度,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严惩,切断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途径。②严格管控工业污染源。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渗漏进入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要对工业企业的排放行为进行全面规范,确保其污染物达标排放。同时,还要加大对重点行业的管控力度,对一些高风险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准入和排放标准。此外,要鼓励工业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③加强对生活污染源的治理。生活污水、垃圾等如果处理不当,同样会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因此,要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收集处理,确保这些污染物不会渗漏进入地下水体。同时,还要加强对城镇排水管网的建设和维护,预防管网破损导致的污染物渗漏。④严格管控各类地下储存设施。一些加油站、化工企业等单位在地下设置各种储罐,如果防渗漏措施不到位,就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因此,要加强对这些地下储存设施的监管,确保其防渗漏性能达标。
2.2.2 注重统筹规划,提高水资源管理效果
①编制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地下水管理的纲领性文件,需要结合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供需状况等因素,科学编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质保护、水量调控等方面的规划措施。要合理确定地下水开采量,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还要划定地下水保护区,对重点区域实施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防止各类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体[5]。②建立健全的地下水资源管理体系。地下水资源管理涉及面广、任务重,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因此,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管理合力。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地下水管理提供制度保障;还要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作用。
2.2.3 坚持预防为主,出台地下水源保护区建设规划
①明确地下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和管控措施。根据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并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异化的管控措施。在核心保护区内,要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禁止一切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行为;在缓冲区域,则要加强对农业、工业、生活等活动的监管,防止污染物渗漏到地下水中;在一般管控区域,则可以适度开展社会活动,但也要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机制,确保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②制定地下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办法。在明确保护区范围的基础上,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明确保护区内各类活动的准入条件和管控措施,为地下水源保护区的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例如,要对保护区内的工业企业、加油站等实施更加严格的准入标准,并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确保其达标运营;对农业生产活动,要限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鼓励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要加强对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收集处理,防止其渗漏污染地下水。③加强地下水源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地下水源保护区的管理涉及面广、任务重,需要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因此,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确保他们能够胜任复杂的保护任务。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地下水源保护工作,为保护区的长期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3 结语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重视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控制,通过控制源头污染、注重统筹规划、坚持预防为主等多种措施的综合应用,有效提升水源地环境质量,确保供水安全、稳定、可靠,为人们的健康和幸福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现状及保护措施探究[J].信息记录材料,2021,22(8):244-246.
[2]周红蝶.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安全对策[J].区域治理,2019(51):49-51.
[3]王成文.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8,38(12):52-55.
[4]杨远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安全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5):25.
[5]谢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划研究:以河源市为例[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1,49(1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