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 梁存梅摘 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监管机制不完善、技术设备落后、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信息管理与共享机制不健全以及社会参与度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如健全监管体制机制、提升监管技术水平、加强监管人员队伍建设、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及提高社会参与度等,旨在构建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监管;对策建议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including imperfect regulatory mechanisms, outdated technical equipment,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regulatory personnel, inadequat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haring mechanisms, and insufficient social participation.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regulatory system and mechanism, enhancing the level of regulatory technolog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gulatory personnel, building a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increasing social participation. The aim is to build a regulatory system with clear responsibilities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improve regulatory efficiency,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safeguard people’s physical health and life safety.
Key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grassroots supervis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日益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监管在整个监管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监管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本文深入剖析当前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监管的效能。本研究不仅对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还为保障人们“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1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1.1 法律法规体系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核心,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多层次监管框架。这一体系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生产经营者责任、监管部门职责以及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在此基础上,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配套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了监管要求。同时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等,为基层监管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针对新兴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关部门也及时制定了专项规定[1]。
1.2 监管机构设置
我国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设置呈现多部门协同管理的特点。在中央层面,主要由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共同负责,各司其职。地方层面则因地制宜,普遍设立了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相应机构。县级及以下基层政府通常设有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食品安全监管所等。这些机构负责日常监管、检查、抽样和宣传教育等工作[2]。许多地方为加强协调还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近年来,不少地区推行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监管触角延伸至乡镇和村级,提高了监管的精细化程度。
1.3 监管流程与方法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流程主要包括日常监管、专项检查和应急处置3个方面。①日常监管涉及生产环节的田间管理、投入品使用监控,以及流通环节的市场巡查、定期抽检等。②专项检查针对特定时期、特定品种或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整治行动。③应急处置则是针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响应机制。基层监管部门普遍采用实地检查、抽样检测、信息化监管等手段。实地检查包括对生产基地、农资店、批发市场等场所的巡查;抽样检测主要针对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指标;信息化监管则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全程可追溯,“双随机、一公开”抽查、风险分级管理等创新方法也在不断推广。基层监管还注重宣传教育,通过培训、发放手册等方式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3]。
2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机制不完善
当前,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存在监管重叠或真空地带,导致资源浪费或监管缺位;②部门间协调机制不畅,信息共享不足,难以形成监管合力;③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人员编制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监管任务;④监管覆盖面不足,对小规模分散经营者的监管往往力不从心,存在监管盲区;⑤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不健全,难以及时识别和应对新兴食品安全风险。
2.2 监管技术与设备落后
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监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监管技术与设备的落后,主要表现在检测设备数量不足且更新缓慢,许多基层监管部门仍在使用老旧设备,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检测需求。此外,检测手段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理化检测方法,对于新型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的检测能力不足。快速检测技术应用不广泛,导致检测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大规模、高频次的监测;信息化水平不高,缺乏先进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分析系统,影响了监管的及时性和精准性[4]。
2.3 监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监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专业人才匮乏,许多基层监管岗位由非专业背景人员担任,难以胜任复杂的监管任务。②知识结构不全面,部分监管人员仅熟悉行政管理,对农业生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专业知识掌握不足。③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化、持续性的专业培训,导致监管人员难以及时更新知识、提升技能。④基层监管人员待遇偏低、工作压力大,造成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2.4 信息管理与共享机制不健全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信息管理与共享机制不健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数据采集不全面,许多基层监管部门缺乏系统的数据收集方法,导致信息不完整、不准确。②信息化建设滞后,许多地区仍以纸质档案为主,数字化程度低,影响数据的及时性和可用性。部门间信息壁垒明显,各监管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渠道不畅,难以实现信息互通和协同监管。③大数据分析应用不足,缺乏对海量监管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难以发挥数据在风险预警和决策支持中的作用。
2.5 社会参与度不足,公众安全意识薄弱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社会参与度和公众意识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①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辨识能力和风险意识,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②公众参与监督的渠道有限,多数消费者不知如何有效地反映问题或提出建议,导致社会监督力量难以发挥作用。③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意识薄弱,部分企业为追求利益而忽视质量安全,存在侥幸心理。
3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监管体制机制
健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应从以下几点入手。①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权责一致的监管体系,避免职能交叉和监管真空。②完善部门间协调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合执法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建设,增加人员编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设备支持;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监管触角延伸至乡村,实现全面覆盖;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提高对新兴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③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震慑[5]。
3.2 提升监管技术水平
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水平,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更新检测设备,引进先进的快速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和精度。此外,还需拓展检测范围,开发新型检测方法,提升对新型污染物和有害物质的识别能力;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平台,实现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追溯;发展智能化监管手段,如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监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6-7]。
3.3 加强监管人员队伍建设
为了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队伍建设,相关企业或部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优化薪酬待遇、提供职业发展通道等方式,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入基层监管队伍。②建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实操技能培训和法律法规培训,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资格认证,确保监管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
3.4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构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提升监管效能的关键举措。①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系统,实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各环节的数据全面采集;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促进监管数据的互联互通;开发智能化数据分析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海量监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风险预警和决策提供支持。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产品全程可追溯,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开发移动端应用,便于基层监管人员实时采集和查询数据。
3.5 提高社会参与度
提高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社会参与度,需要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如媒体宣传、社区讲座、学校教育等,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辨识能力。同时应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建立便捷的投诉举报机制,如设立热线电话、开发移动应用等,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强化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意识,通过培训、奖惩机制等方式,促使其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鼓励其进行深度报道和科普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4 结语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着监管机制不完善、技术设备落后、人员专业素质不足、信息管理与共享机制不健全以及社会参与度不高等多重挑战,为此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如健全监管体制机制、提升监管技术水平、加强监管人员队伍建设、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并提高社会参与度。只有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才能有效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效能,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共治的现代化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鹭芳,林宇航.当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基层农技推广,2024,12(3):125-127.
[2]李娜娜,史卫兵,董素芸,等.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的思考[J].中国食品,2024(6):71-73.
[3]张艳春.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分析[J].河北农机,2024(5):64-66.
[4]杨国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村科学实验,2024(1):57-59.
[5]李文研,赵丽丽.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现状的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12):102-106.
[6]谢来泉,李秋芹,于伟.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8):77-79.
[7]秦国正,白新明.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助力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策略探讨[J].现代食品,2022,28(22):136-138.
作者简介:梁存梅(1983—),女,陕西吴起人,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