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4年潍坊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调查

作者: 郝晓艳 牟小平 陈婕 赵忠俊 张辉

2022—2024年潍坊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调查0

摘 要:目的:了解山东省潍坊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方法:采集2022—2024年潍坊市海产品样品115份,按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相关方法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结果:115份海产品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总体阳性率为41.74%。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夏秋季节、农贸市场采集样品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50.70%、55.56%,且不同采样季节、不同类型采样地点的阳性检出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同年份、城市与农村样品的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潍坊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较为普遍,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管,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海产品;致病菌;食品安全

Investigation on the Contamination Statu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Seafood in Weifang City from 2022 to 2024

HAO Xiaoyan1, MU Xiaoping1, CHEN Jie1, ZHAO Zhongjun1, ZHANG Hui2*

(1.Weif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eifang 261061, China;

2.Weifang People’s Hospital, Weifang 261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ntamination statu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seafood in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nd to find the hidden danger of food safety. Method: 115 samples of seafood from Weifang city from 2022 to 2024 were collected and tested for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methods in the National Food Pollution and Harmful Factors Risk Monitoring Manual. Result: The overall positive rate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115 seafood samples was 41.74%. Statistically, the positive rate of samples collected in summer and autumn and farmers’ markets was higher, 50.70% and 55.56%,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s of different sampling season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sampling sites (P<0.05).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between different years, urban and rural samples (P>0.05). Conclusion: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contamination is common in seafood in Weifang city. It is suggested that relevant departments strengthen supervision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foodborne diseases.

Keywords: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seafood products; pathogenic bacteria; food safety

相关研究表明,副溶血性弧菌是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因素,占所有细菌性暴发事件50%以上[1]。而水产品是导致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首位食品,尤其是海洋水产品[2]。为初步了解潍坊市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情况,本文对2022—2024年潍坊市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2022—2024年根据山东省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方案的要求采集海产品样品,采样范围覆盖潍坊市12个县(市、区),采样环节涵盖农贸市场、超市和零售店,采样时间分布于4个季节。考虑到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于夏秋季节,故二、三季度适当增加采样数量。

1.2 检测方法

所有样品的处理、检测方法、结果判定标准均参考《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统计方法选择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年份样品的检出情况

由表1可知,2022—2024年共采集海产品样品115份,其中48份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为41.74%。其中,2022年的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最高,为57.89%,2023年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低,为26.47%。不同年份的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间无统计学意义(χ2=5.597,P=0.061)。

2.2 不同采样季节样品检出情况

由表2可知,44份冬春季节采集的样品中有12份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阳性率为27.27%,而71份夏秋季节采集样品的副溶血性弧菌的阳性率为50.70%,经统计,不同采样季节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阳性率间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33,P=0.013)。

2.3 不同性质采样地点样品检出情况

由表3可知,城市采集样品的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为43.16%,农村样品的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为35.00%。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性质采样地点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阳性率间无统计学意义(χ2=0.452,P=0.501)。

2.4 不同类型采样地点样品检出情况

由表4可知,本次样品采集地点类型包括人流量较大的农贸市场、便利店和超市。其中,超市的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最低,为20.00%,其次为便利店(38.00%),而农贸市场的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高达55.56%。经统计学分析,不同类型采样地点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阳性率间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07,P=0.021)。

3 结论与讨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革兰阴性菌,感染后发病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以及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休克,甚至死亡。2010—2020年中国大陆共监测到1 772起由于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暴发事件,累及发病人数高达27 212人[2]。本文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阳性率为41.74%,高于泉州市2017—2021年的检出率(30.95%)[3],更明显高于南通市2017—2022年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22.05%)[4]以及2023年海口市的阳性检出率(20.10%)[5]。由此可见,潍坊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较为严峻。

副溶血性弧菌喜温不耐寒,因此夏秋季采集的样品中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冬春季,这与宫春波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也与王盼盼等[7]、陈婕等[8]得出的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多发生于夏秋季的结论一致。城市与农村采集样品的阳性率无太大差别,可能是与运输条件不断改善、冷藏技术不断进步等原因有关。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不同类型采样地点的样品中,农贸市场的副溶血性弧菌的阳性率最高,为55.56%。倪云龙等[9]研究表明江苏省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最严重的环节同样为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廖冬冬等[10]研究也表明2016—2023年福州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最严重的也是流通环节的农贸市场,阳性率为49.30%。出现上述情况可能是由于农贸市场尤其是条件较为简陋的摊贩缺少有效的冷链物流和储存条件,卫生环境监控和消毒措施不到位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或者由于卫生意识缺乏导致加工处理过程中出现交叉污染。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暴露出潍坊市海产品监管存在薄弱环节。

根据目前公认的理论,不耐热性溶血毒素基因(tlh)决定了副溶血性弧菌的种属特异性,但菌株是否存在毒力取决于是否携带热稳定直接溶血毒素(tdh)和热稳定直接溶血相关毒素(trh)两种毒力基因。本研究中获得的所有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中均检测出tlh特异性编码基因,但均未检出tdh和trh两种毒力基因。上述研究结果与董晓枫等[11]、时晨等[12]、李雪等[13]的研究结果相似。该结果提示潍坊市副溶血性弧菌多为非致病性菌株,因进食海产品导致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风险不高。但是,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不携带毒力基因tdh和trh的菌株出现了一定的潜在毒力,因此对于海产品等食品的监测仍不能忽视[14-15]。

本文研究表明潍坊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加强潍坊市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管理,并进一步完善潍坊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在相关疾病发生时能做到及时预警、及时防范。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应拓宽食品安全知识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扩大传播范围,努力提升相关从业人员及人们的食品安全知识素养。同时,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即并未采集养殖、餐饮等环节的样品,在以后的研究中期待对获得的全供应链样品进行监测,从各个环节来全面分析潍坊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

参考文献

[1]魏春豪,迟海,杨光昕.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科技,2020,56(1):84-92.

[2]吴鹏,刘继开,戴月,等.2010—2020年中国大陆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4,36(1):73-78.

[3]吴小凤,庄春红,陈韵妍,等.2017—2021年泉州市食品污染风险监测中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及分子分型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3,35(9):1328-1332.

[4]谭维维,鞠佩锋,许海燕.2017年—2022年南通市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3,33(13):1566-1568.

[5]陈晨,庞燕,邵仁杰,等.海口市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情况监测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23,29(15):1156-1161.

[6]宫春波,王朝霞,董峰光.2010—2014年烟台市即食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12):1440-1444.

[7]王盼盼,何靖蕾,陶永,等.2018—2022年山东省枣庄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原学及流行病学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23,29(8):610-615.

[8]陈婕,张华涛,赵忠俊,等.潍坊市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9,17(18):1108-1110.

[9]倪云龙,乔昕,王燕梅,等.2010—2020年江苏省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23,34(1):89-92.

[10]廖冬冬,曹祥玉,林馨,等.福州市2016—2023年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及毒力基因检测[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24,30(1):60-62.

[11]董晓枫,张瑞,邵寒冰,等.2018—2021年沧州市市售水产品及其制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分子分型及耐药监测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3,39(9):1085-1090.

[12]时晨,于良,王悦,等.秦皇岛市2017—2021年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和耐药性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23,39(12):1160-1163.

[13]李雪,孙婷婷,魏彤竹,等.2018—2019年辽宁省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和食品分离株分子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4,40(3):283-288.

[14]刘海霞,李雪,张铭琰,等.辽宁省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血清分型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3):284-288.

[15]檀利军,王敬敬,石千黛,等.副溶血性弧菌耐热性直接溶血素(TDH)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20,60(8):1563-1573.

基金项目:潍坊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课题“潍坊市生食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及毒力基因、耐药性研究”(WFWSJK-2023-178);潍坊市科技局课题“潍坊市主要食源性疾病的负担研究”(2024YX099)。

作者简介:郝晓艳(1985—),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食品营养与学生保健。

通信作者:张辉(1984—),男,山东潍坊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及帕金森病的诊断、治疗。E-mail: duodouiq@163.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