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中计量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作者: 吴春花

摘 要:本文重点探讨了当前食品生产中计量技术应用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即测量设备精度偏低、校准周期执行不规范以及计量追溯体系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更新高精度计量设备、严格落实校准制度、建立完整追溯链条等优化策略。通过加强计量技术管理,提升计量人员素质,完善计量追溯体系,可有效提高食品生产质量控制水平,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可靠的计量技术支持。

关键词:食品生产;计量技术;校准管理;计量追溯

Problem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etrology Technology in Food Production

WU Chunhua

(Mount Taishan Red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518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ree main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n food production: low accuracy of measurement equipment, non-standard implementation of calibration cycle, and lack of measurement traceability system.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updating high-precision measurement equipment, strictly implementing the calibr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 complete traceability chai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by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easurement personnel, and improving the measurement traceability system, the quality control level of food production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and reliable measurement technical support can be provided for ensuring food safety.

Keywords: food production; metrology technology; calibration management; metrological traceability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确的计量来保证,计量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目前,我国食品生产领域计量技术应用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测量设备精度不够、校准周期执行不规范、溯源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食品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优化计量技术应用势在必行。本文将重点探讨食品生产中计量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计量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主要应用领域

计量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从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包装储运到终端销售的各个环节。在原料采购阶段,计量技术主要用于原料的质量控制和数量盘点,通过精确测量原料的质量、体积、水分含量等指标,确保原料的品质和数量符合生产要求[2]。在食品加工生产环节,计量技术的应用更加全面和深入,例如在配料、混合、灌装等工序中,需要借助高精度的衡器、流量计、在线分析仪等设备,实现对重要工艺参数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计量技术还广泛应用于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领域,如运用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对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污染物、农药残留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食品安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在包装储运环节,计量技术主要用于控制食品包装的净含量、密封性能以及储存环境的温湿度等,确保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品质不受损害[3]。

2 食品生产中计量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测量设备精度偏低

食品生产中计量技术应用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测量设备精度偏低,这直接影响了食品质量和产品一致性。目前,我国食品生产领域所使用的部分计量设备存在测量精度不高、灵敏度不足、稳定性差等缺陷,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食品质量安全要求。以食品加工生产中常用的衡器为例,一些企业仍在使用分度值较大、重复性差的机械秤,导致配料环节的称量误差超标,进而影响成品质量[4]。又如在乳制品生产中,原料乳的质量检测常采用酸度计、比重计等传统设备,其测量精度和灵敏度难以满足乳品质量控制的需求,甚至可能漏检某些关键质量指标。

除了设备自身性能外,维护保养不当也是设备精度下降的重要原因。食品生产环境往往存在高温、高湿、振动等恶劣工况,这对测量设备的性能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一些食品企业对计量设备的日常维护重视不足,缺乏必要的检定校准和期间核查,使得设备精度逐渐降低,最终影响食品生产的质量控制[5]。设备精度偏低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会制约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可能引发质量安全事故,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计量设备精度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设备性能,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实的计量保障。

2.2 校准周期执行不规范

食品生产中计量技术应用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校准周期执行不规范,这严重影响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计量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食品生产用计量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准,以保证其示值准确、工作状态正常。然而,受成本压力和管理漏洞等因素影响,一些食品企业难以严格执行计量设备校准周期,甚至出现校准过期现象。以食品温度计量为例,温度测量贯穿发酵、杀菌、冷藏等关键工艺过程,温度计的示值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食品的质量安全。但在实际生产中,一些企业未能按规定周期对温度计进行校准,或者使用校准过期的温度计,导致食品生产过程的温度控制不准确,引发质量安全隐患。又如食品充填设备的称重传感器,其准确度对产品净含量的控制至关重要。但受使用环境、工况等因素影响,传感器灵敏度可能发生漂移,需要及时校准。一些企业却忽视传感器校准周期的管理,长期使用未经校准的设备,最终导致产品净含量不符合标准要求[6]。校准周期执行不规范问题反映出部分食品企业在计量管理方面存在短板,如管理制度不完善、计量人员技能水平不高等。若不能切实加强校准周期管控,不仅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还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和声誉损害。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必须进一步强化计量设备校准管理,建立健全校准制度,配备专职计量人员,确保校准周期得到有效执行,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2.3 计量追溯体系缺失

食品生产中计量技术应用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是计量追溯体系缺失,这导致测量结果的溯源性和可比性难以保证。计量追溯是指测量结果经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国家或国际标准建立联系的过程。建立完整的计量追溯体系,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国际互认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食品生产领域的计量追溯体系尚不健全,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①基层食品企业普遍缺乏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物质、企业内部工作计量标准等,难以实现企业内部量值传递和比对。以食品理化检测为例,部分企业自行配制标准溶液,但由于缺乏标准物质和计量标准,其配制溶液的浓度准确性缺乏计量溯源依据。②食品计量技术人员普遍对计量追溯缺乏系统认识,质量意识有待提高,难以有效构建和维护必要的计量追溯体系。计量追溯体系的缺失,不仅制约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影响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

3 优化策略

3.1 更新高精度计量设备

针对食品生产领域测量设备精度偏低的问题,食品企业应优先考虑更新高精度计量设备。①企业需要根据食品生产工艺要求和质量控制指标,系统评估现有计量设备的测量性能,识别出精度不足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进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智能化计量仪器,如高分辨率衡器、在线红外水分测定仪、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等,替代原有的落后设备。新引进的计量设备应具备数字化接口和通信功能,便于实现数据采集、远程监控和追溯管理。②食品企业应加强与计量技术服务机构的合作,定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新购置的高精度设备进行安装调试、计量确认和期间核查,确保其测量性能满足食品生产需求。在设备使用过程中,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期间核查和自校准程序,通过对设备关键计量参数的控制,及时发现并消除计量设备的漂移误差,持续保持设备的高精度状态。③食品企业还需注重对计量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设备操作技能和计量数据分析能力,充分发挥高精度设备在食品质量控制中的作用。通过系统更新高精度计量设备,建立常态化的计量验证和溯源机制,食品生产企业方能从源头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管控,为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坚实的计量基础。

3.2 严格落实校准制度

为切实解决食品生产中计量设备校准周期执行不规范的问题,食品企业必须在组织层面严格落实校准制度。①企业应根据法定计量检定规程和相关标准要求,结合生产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计量设备校准管理制度。校准管理制度应明确规定各类计量设备的校准周期、校准方法、判定标准、责任主体等内容,并在企业内部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校准工作流程。②食品企业应配备专职计量管理人员,建立计量设备台账,做好设备使用状态记录和校准档案管理。计量管理人员应定期盘点在用计量设备,及时掌握校准周期临近的设备信息,提前制订校准计划,确保校准工作及时、有序开展。例如,对于食品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压力表、流量计、pH计等现场仪表,应结合其工作环境条件和使用频率,合理设定校准周期,通过计量管理系统预警提示,实现校准过程的全程管控。③食品企业应加强与具备资质的校准机构开展长期合作,根据计量检定规程要求实施计量设备的定期校准。如对于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使用的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关键分析仪器,应选择有资质的第三方计量校准实验室提供校准服务,确保校准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④食品企业还应定期开展计量管理体系内审,对校准周期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校准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推动校准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3.3 建立完整追溯链条

针对食品生产领域计量追溯体系缺失的问题,食品企业应着力构建完整、可靠的计量溯源链条。①企业应加强与国家计量技术机构的合作,积极引入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如食品标准物质、计量校准规范等,夯实企业计量溯源链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企业应结合生产工艺需求,自主研制或定制关键计量参数的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如温度、压力、pH值等,并由权威机构进行审核评定。②企业还应加快构建计量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计量器具台账、校准证书、检定数据的电子化存档和网络化共享。通过计量业务管理系统,可自动生成完整的校准报告和溯源图谱,便于相关方快速查询和验证计量溯源信息,提高计量数据的透明度和可信度。③食品企业还应注重全员计量质量意识的培养,定期组织计量技术培训和技能竞赛,普及计量溯源知识,提升一线员工的计量能力,培育企业良好的计量文化氛围,增强计量追溯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

4 结语

在食品生产领域,计量技术的应用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食品生产中计量技术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测量设备精度偏低、校准周期执行不规范以及计量追溯体系缺失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更新高精度设备、严格落实校准制度、建立完整追溯链条等优化策略。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质量意识的提升,食品企业应当持续完善计量技术应用体系,加强计量人员培训,推进计量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计量保障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为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计量技术支撑,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梁停停,尹清扬.食品计量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3(11):76-77.

[2]文睿.计量控制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学刊,2019,29(3):109-111.

[3]张慧.浅析计量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运用[J].中国高新区,2018(10):30.

[4]巩芳.试论计量技术在食品生产环节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17(12):16-18.

[5]李云慧.计量在食品生产安全中的作用[J].现代食品,2017,3(5):28-30.

[6]王明燕.试论计量技术在食品生产环节中的应用[J].中国外资,2014(1):114.

作者简介:吴春花(1981—),女,广东梅州人,大专。研究方向:计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