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检测中的质量控制及优化策略

作者: 田秀荣

摘 要:食品检验检测作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其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随着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深入实施,以及分析技术方法的不断革新,食品检测机构面临着更高的质量管理要求。在复杂基质、痕量污染物及新型污染物等检测挑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从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意义入手,探索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推进食品检验检测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新举措。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优化策略

Quality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in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TIAN Xiurong

(Horqin Left Wing Back Banner Food and Drug Control Institute, Tongliao 028100, China)

Abstract: As the key link of food safety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quality control of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est data. With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laborato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analytical technology and methods, food testing institutions are facing higher quality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ly prominent detection challenges such as complex substrates, trace pollutants and new pollutant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perfect quality control system.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start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quality control, explore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quality control,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new 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Keywords: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quality control; optimization strategy

食品检验检测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其核心目标是采用科学、公正、准确的检测方法,及时发现并控制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确保食品符合安全标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食品检验检测面临着诸多挑战。①食品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不同食品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各异,对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②食品检验过程中存在诸多干扰因素,如样品处理不当、设备精度不足、检测方法选择不当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加强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优化检测策略,成为提高食品检验水平、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

1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意义

食品安全事关人们的健康,而食品检验检测则是守护食品安全的重要屏障。2023年度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覆盖31个食品大类、208个食品亚类,涉及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等500多项指标,推动形成了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食品抽检合格率为97.27%,抽检样品达到6 997 389批次[1]。高质量开展食品检验检测工作不仅能及时发现并控制食品安全风险,还能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从行业发展来看,我国已建立起包含2 800多家食品检验机构的检测网络体系,年检测能力超过5 000万批次。检验检测质量控制水平直接影响食品检验机构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从社会效益来看,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能够增强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2 食品检验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抽样环节的质量控制

抽样作为食品检验检测的首要环节,其质量控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直接影响后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确保抽样环节的质量控制,需做好以下几点。①科学地设计抽样方案,综合考虑食品种类、生产加工特点、消费群体等因素,合理确定抽样点位、数量和频次,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②规范抽样操作流程,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样品采集、处理、运输和保存,防止样品污染或变质。③加强抽样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升所有检测人员的职业素质,使其在自身工作中认真负责地执行各项检测任务,规避质量问题,增强细节处理效果[2]。唯有从抽样方案设计、操作流程规范、人员能力提升等方面入手,环环相扣、层层把关,才能从源头上控制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风险,为后续检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检测环节的质量控制

2.2.1 检测方法的选择与验证

检测方法是食品检验检测的核心技术要素,其选择与验证的科学性与适用性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在选择检测方法时,要充分考虑食品基质特性、检测目标物理化性质、实验室检测能力等因素,优先选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通过验证的有效方法,确保检测方法的先进性、成熟度与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还应根据食品安全监管新形势、检测技术发展新趋势,积极引进和优化新的检测方法,不断提升检测手段的先进性和实效性。

在检测方法验证方面,要严格遵循方法验证程序,对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和检出限等性能指标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检测方法符合预期用途和性能要求。同时,要高度重视检测方法的持续验证,定期开展方法再验证和确认,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2.2.2 精密度与准确度控制

为有效控制检测结果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可从人员比对和加标回收两个方面入手。

在人员比对方面,要科学设计比对方案,合理确定比对样品的类型、数量与浓度水平,优化比对样品的制备方法与评价标准,并根据检测项目特点与人员能力状况,灵活选择实验室内比对、实验室间比对等组织形式,适时调整比对频次,确保比对过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建立完善的比对结果评价与反馈机制,综合考虑结果的准确度、精密度和一致性等指标,客观评估人员的检测能力,并针对比对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提升检测人员的技能水平。

在加标回收试验方面,基质选择与加标水平的设定要充分考虑检测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与日常检测基质相近的样品,根据检测项目的浓度范围、方法灵敏度等因素,科学设定加标水平,同时要制定明确的回收率评估标准,对回收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判断检测方法的准确度与基质效应的影响程度,为优化检测方法、改进检测过程提供依据[3]。

2.2.3 结果审核与报告环节的质量控制

结果审核与报告是食品检验检测的最后一项程序,其质量控制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关乎检测结果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在结果审核方面,要严格按照原始记录、数据处理、不确定度评估等环节的审核要求,全面核查检测过程的合规性与数据的准确性,确保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与科学性。在检测报告审核方面,要重点审查报告格式、结果表达、数据解释等内容的规范性与准确性,确保报告内容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3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优化策略

3.1 完善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体系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是提升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水平的根本举措,其系统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直接影响质量控制的整体效果。①根据检验检测机构的业务特点与发展需求,合理设置质量管理职能部门,明确各层级质量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质量管理的垂直领导与协调配合,形成“条块结合、分工协作”的质量管理格局。②以全过程质量控制为导向,系统梳理检验检测各环节的质量要求,构建涵盖质量方针目标、管理职责、程序文件、操作规程和记录表单等在内的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形成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依据。

3.2 推动食品检验检测信息化建设

食品检验检测信息化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升质量控制效能的必然选择。为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应着眼于检验检测全流程管理,以数据为纽带,构建集成、协同、智能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应覆盖检验检测任务分配、样品流转、检测过程控制和结果审核发布等各个环节,利用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等技术手段,实现检验检测业务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平台应重点加强对质量控制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与分析,通过建立质量控制数据库,对人员比对、加标回收、仪器校准等质量控制数据进行系统归集与专业化管理,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深入剖析质量控制数据的规律与趋势,为质量问题的预警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实现质量控制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4]。

以某省级食品检测中心构建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为例,该系统基于食品检验检测全流程质量控制需求,实现了从样品接收到报告发放的全程电子化管理。系统利用二维码标识技术对样品进行唯一性识别和跟踪,实时记录样品保存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在检测过程中,系统自动采集色谱仪、质谱仪等大型仪器数据,并与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的操作规程、方法验证数据、质控图等进行实时比对,确保检测过程受控。期间,利用物联网技术将质量控制数据自动上传至云平台,系统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近3年累积的超过50万条质控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包括方法检出限、测量不确定度、加标回收率等关键指标的预警模型,实现了质量控制的智能化管理,使得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提升了8.5%,检测周期缩短了25%。

3.3 深化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内外部协作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优化离不开内外部的协同配合。就内部协作而言,食品检验机构应主动加强与标准制定、方法学研究等部门的沟通对接,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促进检测标准与方法的规范化、统一化。同时,要密切关注前沿检测技术与方法学研究动态,通过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方式,推动先进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创新应用。就外部协作而言,应着眼于区域层面,搭建跨地域、跨机构的质量控制协作平台,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技术培训、结果比对等活动,共享优秀实践,互鉴典型案例,促进区域间质量控制的协调发展、整体提升[5]。

以某省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为例,该中心通过建立“内部联动、外部协同”的质量控制体系,在食品检测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在内部协作方面,该中心成立了跨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组,联合研发部门开发了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使检测灵敏度提高至0.01 mg·kg-1,检测周期缩短40%。在外部协作层面,该中心牵头组建了区域性食品检测联盟,整合10家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认可的检测机构资源,建立起统一的实验室间比对评价体系。通过定期开展能力验证、方法学研讨等活动,联盟内部检测数据的相对标准偏差控制在5%以内,并成功研发出适用于复杂基质中痕量物质分析的同位素稀释-质谱法,为区域食品安全监测能力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其优化与改进需要检验检测机构、监管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展望未来,随着食品安全形势的日趋复杂,相关人员要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创新质量控制理念,优化管理方式方法,强化技术研发应用,深化内外部协作配合,持续提升食品检验检测的整体质量水平,为守护人们“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关于2023年市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的通告 [EB/OL].(2024-04-29)[2024-11-30].https://www.samr.gov.cn/spcjs/xxfb/art/2024/art_3d4d6b55f1f843b8b7cbce90d002186e.html.

[2]陈燕茹,王朝杰.简析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及细节问题[J].现代食品,2021(11):198-200.

[3]李宁渊.食品检测中的质量控制和细节问题处理分析[J].现代食品,2022,28(10):137-139.

[4]林杰.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相关思考[J].现代食品,2021(18):56-58.

[5]王春莲,彭勇,梅晓春,等.食品检验检测中的质量控制对策分析[J].中国食品,2022(3):110-112.

作者简介:田秀荣(1987—),女,蒙古族,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质量检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