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居民饮食结构改变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分析

作者: 李小辉 魏思昂 陈树嘉 丁志文 乔惠丽

中国城乡居民饮食结构改变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分析0

摘 要:目的:分析1982—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饮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变化趋势,为中国人健康和心血管疾病患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公共科学数据库和世界卫生组织死亡数据库公开的1982—2019年中国居民饮食和心血管疾病死亡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不同比例食物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中国城乡居民谷类食物占总食物摄入量从71.3%降低为54.2%,动物性食物占总食物摄入量从7.9%增加到15.3%,热能性食物占总食物摄入量从7.7%增加到16.7%。中国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也从86.8人/10万人上升到150.4人/10万人,谷类食物摄入占比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负相关,动物性食物摄入占比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正相关。结论:饮食结构改变与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关,合理调整谷类和动物性食物占比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关键词:中国城乡居民;饮食结构;心血管疾病

近40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西化,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经高达3.30亿[1-5]。因此,研究心血管疾病(CVD)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是紧迫和值得的。在过去几十年中,人类营养科学已经从注重特定营养的减少主义方法转向强调促进代谢健康的整体饮食质量和模式概念的更广泛观点[6]。这一范式变化得到令人信服的证据的支持,证明食物暴露是复杂的,它对健康的影响不仅受到单一营养物质的影响,而且受到其相互作用和食物中生物活性非营养物质(即纤维、抗氧化剂、矿物质等)相互作用的影响[7-8]。因此,除非在整个饮食范围内进行评估,否则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可能得不到充分的重视[9],特别是尚不清楚中国居民饮食对健康的有益影响是由于整体饮食还是由“也可以作为补充品提供的关键食物/食物成分”驱动的。本研究分析1982—2019年城乡居民饮食结构改变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变化趋势,为中国人调整饮食结构和制定针对性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中国公共科学数据库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死亡数据库公开的2021年研究,其中从中国公共科学数据库中心下载1982—2012年中国居民食物摄入与膳食结构数据,指标为中国城乡居民能量的食物来源、营养素来源;世界卫生组织GHO数据库下载中国2000—2019年前100死因中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数据。

1.2 方法

(1)基于中国公共科学数据库,分析1982—2012年城乡居民饮食摄入变化。为了进一步显示饮食结构的变化,分析中国居民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1982—2012年间主要营养素结构变化。(2)采用DALY率分析2000、2005、2010、2015、2019年中国、男女、全部年龄段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4类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死亡情况。(3)综合中国公共科学数据库和世界卫生组织死亡数据库饮食结构和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资料,分析谷类、豆类、薯类、动物性、纯热能等食物摄入变化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R包进行相关性分析,拟合线性回归方程,R2越接近1,说明拟合的曲线和实际曲线越趋近。灰色条带代表 95%置信区间。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1982—2012年中国城乡居民饮食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1982—2012年中国居民谷类食物占总食物摄入量从71.3%降低为54.2%,动物性食物占总食物摄入量从7.9%增加到15.3%,热能性食物占总食物摄入量从7.7%增加到16.7%;此外,豆类和薯类摄入量也呈下降趋势,其他食物显著增加(图1)。进一步分析城市与农村饮食结构变化,热能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明显增加,谷类性食物下降17.4%(65%~47.6%)(图2A);在农村饮食中谷类食物降低14.1%,但除了热能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增加外,农村饮食中薯类食物下降6.8%(9%~2.2%)(图2B)。从表1可以看出,碳水化合物降低,脂肪类食物结构增加。总的来说,中国城镇居民饮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谷类食物下降,动物性和纯热能食物增加。

2.2 200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

2000—2019年,在前100位致命性疾病中,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有4种: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血管疾病仍然是我国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表2)。

2.3 饮食改变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

分析1982—2012年中国城乡居民饮食摄入量与心血管死亡率的关系发现,谷类食物摄入占比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负相关,线性关系为y=246.95-2.37x,R2=0.96,P<0.05;动物性食物摄入占比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正相关(图3A),线性关系为y=33.92+5.73x

(R2=1, P<0.001)(图3B),即谷类食物摄入降低增加了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风险,动物性食物摄入增加了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风险。此外,我们还分析了纯热能食物与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人数的关系,纯热能食物摄入占比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正相关(图4),线性关系为y=48.88+373x,R2=0.78,P=0.11,纯热能食物同样存在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

3 讨论

饮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存在重大关联[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显著升高,尽管可能已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上升趋势,但是仍然需要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12]。饮食做为一种易调控的方式,如何合理有效地调整饮食结构来预防或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显得至关重要[13-14]。因此,本研究通过线性分析结构变化是否改变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通过合理的饮食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

1984—2017年,中国居民对粮食的需求在减少,而对加工和补充食品的需求在增加,预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肉类和奶制品的消费量还将持续增长[15]。1961—2017年,中国居民的人均能量摄入增加了2倍多。与此同时,食品消费已经从谷类转向肉类食品,尤其是红肉[15]。因此,目前中国的食品消费问题已经从绝对数量短缺逐步转变为结构失衡,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肉类摄入过多。肉类,特别是红肉或加工肉类的高摄入量与癌症发病率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对我国居民健康的严重威胁和重大公共卫生挑战[16]。本研究结果表明,谷类、豆类和薯类食物摄入明显降低,特别是农村人口薯类食物下降远快于城市居民摄入、动物性食物、纯热能食物明显升高。这从碳水化合物减低和脂肪类食物升高也能体现。但是蛋白质摄入量在农村和城市居民中变化不大,这说明中国城乡居民饮食结构在向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脂食物模式转变,而这种饮食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是高风险的[17]。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主要来源于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两个方面[18-19],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中的缺血性心脏病率为 122.9/10万,远高于高血压病率(20.9/10 万),提示缺血性心脏病是造成中国心血管疾病中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2000—2019年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病死亡率分别升高了99.5%和23.5%,说明由于长期的不健康饮食,所致冠状动脉疾病负担在快速增长,这可能与饮食结构转变过快以及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教育、治疗措施等方面不足有关。

本研究使用线性回归分析来研究食物摄入与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关联。低谷类食物摄入降低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反比,动物性食物摄入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正比。此外,纯热能食物的摄入也增加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风险(P=0.11)。研究证实,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20],这可能与农村居民碳水化合物类食物摄入下降过快有关。提示中国心血管疾病中防治工作应重点加强对城乡居民人群的饮食结构健康宣教活动,提升其对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降低疾病危害。

4 结论

中国城乡居民饮食逐渐呈现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类饮食结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也呈上升趋势,提高谷类食物摄入和降低动物性食物摄入对于预防和降低中国居民心血管疾病有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So-Armah K,Benjamin L A,Bloomfield G S,et al.HIV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The Lancet HIV,2020,7(4):e279-e293.

[2]Amiel S,Aschner P,Childs B,et al.Hypoglycaemia,cardiovascular disease,and mortality in diabetes:epidemiology,pathogenesis,and management [J]. 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2019,7(5):385-396.

[3]Paneni F,Diaz Caestro C,Libby P,et al.The aging cardiovascular system understanding it at the cellular and clinical level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7,69(15):1952-1967.

[4]ChenR,Jin H F,Meng M R,et al.Dietary sodiu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concerns about the methods,conclusions,and evidence review[J]. 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21,39(7):1-13.

[5]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 [J]. 中国循环杂志,2019,34(3):209-220.

[6]Kahleova H,Levin S,Barnard N D.Vegetarian dietary pattern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18,61(1):54-61.

[7]Makki K,Deehan E C,Walter J,et al.The Impact of dietary fiber on gut microbiota in host health and disease [J]. Cell Host Microbe,2018,23(6):705-715.

[8]魏思昂,王雷,崔洁,等.营养素对心肌肥厚影响的研究进展 [J]. 动物医学进展,2020,41(2):84-87.

[9]Corzo L,Fernández-Novoa L,Carrera I,et al.Nutrition,health,and disease:role of selected marine and vegetal nutraceuticals [J]. Nutrients,2020,12(3):747-753.

[10]Marques F Z,Nelson E,Chu P Y,et al.High-fiber diet and acetate supplementation change the gut microbiota and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tension and heart failure in hypertensive mice [J]. Circulation,2017,135(10):964-97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