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营养信息使用与满足状况的实证研究
作者: 姚魁 梁慕仪 雷跃捷
摘 要:目的与方法: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量化的研究方法,考察新冠疫情期间的营养信息传播下的公众认知、公众态度和公众行为,观察在新冠疫情肆虐下的个人和群体(基于社会和心理根源而生发)的营养信息需求,进而采用不同模式的营养信息传播行为和媒介接触(或其他活动参与),以及如何催发他们对大众媒体或其他来源的营养信息期待。结果:调查显示,受众对该营养健康相关信息具有较高的接触动机,表现了满足心理需要的个人意愿,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等因素在营养信息传播使用与满足中起到不同作用。在移动端新媒体成为获取营养信息主要载体的情况下,受众仍对主流媒体传播的营养信息保持较高信任度,但受众对营养信息的时效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论:基于调查结果,应从如何保证科学性、关注差异性、增强互动性等维度改善营养信息需求使用与满足现状。
关键词:新冠疫情;营养信息;使用与满足
1 调研方法及实施过程
1.1 调研方法:问卷调查法
大众媒体的健康传播效果评估主要围绕3个方面:公众认知、公众态度和公众行为。同时,媒介健康传播的广度、信度和影响力也是衡量健康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而问卷调查是效果评估的常用手段,是有关健康传播的信息对个人认知态度、行为的主要测量技术之一,也是健康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主要步骤有确立传播目标、确立调查维度与指标、确立调查样本、执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之后对问卷结果进行编码和统计,以便进行效果评估。
1.2 问卷题目设置及投放方法
本研究组成员与腾讯“较真”平台开展合作,以“新冠疫情期间食品安全和营养信息使用与满足”为主题,设置共计20道题目的问卷内容。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有关食品安全和营养信息的接触动机、渠道、呈现方式及态度等,第二部分专门设置食品安全和营养虚假信息的接触、判断等有关问题,第三部分为性别、年龄、学历以及生活地域等人口统计学问题。数据收集方面,通过腾讯问卷编辑内容制作成链接在网络平台投放,在2022年8月20日—2022年10月20日期间投放,共收集有效问卷1 644份。
1.3 回收样本的基本情况分布
调查结果由腾讯问卷后台显示,其中回收样本的基本情况为男性占比55.5%、女性占比44.5%;城市人口占比为76.4%、农村人口占比23.6%;在年龄情况分布方面,21岁以下人群占比13.5%、21~30岁人群占比25.9%、31~40岁人群占比为25.5%、41~50岁和50岁以上人群占比分别为19.3%及15.8%;而在受教育程度的情况分布上,本科人群占比最多(30.9%)、研究生人群占比为12.7%、大专人群占比17.3%、中专或高中人群占比为22.0%、初中及以下人群占比为17.1%。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营养信息接触动机分析
接触动机由特定的需求引起,欲满足各种心理需要的特殊状态和意愿,是指一个人想要干某事而在心理上形成的思维路径,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做某种决定产生的念头。行为受动机的驱使,它和动机紧密相联,动机是行为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显示,受众的接触营养信息的动机分析如下:
2.1.1 超半数受众认为获取营养信息“非常迫切” “您是否希望了解关于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和信息?”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非常迫切”的占比52.4%,“有一定的意愿”占比36.9%,“一般”占比为7%,认为“无所谓”、“没有意愿”的占比分别为2.6%、1.7%。据问卷结果,受众对该营养知识和技能的相关信息具有较高的接触动机,表现了满足心理需要的某种意愿。而从受众的信息接触动机上,具体体现在其愿意获取的内容,选“营养建议”为59.9%、“辟谣”为21%、“烹饪技巧”为11.6%、其他为7.5%(图1)。据此观察,受众的接触动机主要表现为对营养信息的渴求。疫情期间,很多人对食品安全与营养的关注更加提升,迫切需要来自权威渠道的营养建议。
2.1.2 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营养信息的分众化需求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营养建议”都有着较高的需求,分别占比63.3%与55.4%。但在对“膳食营养辟谣”、“膳食烹饪技巧”的信息需求上较为不同,女性对疫情防控期间的营养辟谣信息更为关注,存在主观意愿上的了解辟谣信息的更多需求。且女性相较于男性来说,更关注通过学习“膳食的烹饪技巧”来保持合理的营养摄入。
年龄差异方面,对“营养建议”的信息需求仍普遍占有较高比例,均超过了总样本数据的半数,其中21岁以下的年轻人需求最低,占该群体比例的53.4%;41~50岁的中年人需求最高,占该群体比例64.8%。涉及“营养辟谣”与“烹饪技巧”方面,年龄差异也比较明显。在“营养辟谣”的信息需求上,30岁以下的青年人关注度最高,体现了较强的谣言防范意识。而在30岁之后,年龄越大,对“营养辟谣”信息的需求越来越低,而在涉及“烹饪技巧”信息需求方面则完全相反,年龄越大越对此关注,50岁以上的群体该方面信息需求占比达20.1%,但21岁以下(涉及部分未成年人,该群体在家庭中通常较少承担做饭责任)则仅为5.9%,对比悬殊。
2.2 营养信息接触行为分析
本研究所讨论的信息接触是受众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选择相应的媒介获取信息的行为,从接触途径倾向、接触信任倾向、接触形式倾向的角度来进行具体分析。
2.2.1 接触途径倾向:移动端是获取营养信息主要途径 在媒介使用偏好上,结果显示,93.2%的受众都通过手机移动端获取营养信息,“报纸、期刊和图书”的传统获取途径的方式占比最少,为10.3%。而通过“电视和广播”、“亲人朋友交流”、“PC端”获取营养信息的分别占比为53.3%、30.4%、21.9%。
图2数据反映,通过“手机移动端”获取营养信息的受众最多,反映了以移动互联网为信息传播主流载体的现状,传统媒介形式逐渐式微。值得注意的是,从“亲人、朋友交流”中获知营养信息也占到了调查样本量的30.4%,这反映出公众了解营养信息并非只是满足自我需求,也有分享给他人的意愿,具有典型的“人际传播”特征。通常,影响接触途径的因素以“知识沟”为主,意指人们因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获取信息的程度和速度不同,传播技能、受教育程度、知识储备和社会交往等因素都会对信息的获取产生影响。
从年龄差异看,由图3可知,使用“手机移动端”接触营养信息的年龄分布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拱形,表现出以31~40岁为分水岭,低于该年龄段的人群;年龄越大越倾向使用“手机移动端”获取营养信息;大于该年龄段的受众,则年龄越大越较少使用该途径。而使用“电视广播”手段的不同年龄受众的变化曲线,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凹形,与“移动端”的变化特征正好相反。而在使用报纸期刊与图书的受众年龄分布上,则以21~30岁年龄段使用最少,30岁以上的人群年龄越大接触人数越高,使用“个人计算机”方式的受众在年龄分布上的变化特征则与之相反。此外,在通过“亲友交流”获取营养信息的年龄群体分布中,50岁以下的受众年龄越大越不依赖此种方式,他们对于营养信息较为敏感,故在人际交流中往往扮演的是向低龄晚辈传递营养信息的角色,而非信息的接受者。而超过50岁的受众可能由于上网不够熟练,更倾向于依赖晚辈来分享营养信息。此外,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等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受众对信息获取渠道的选择。
2.2.2 接触信任倾向:受众对主流媒体传播的营养信息信任度较高 对媒介的信任度也是受众选择接触媒介的重要因素,受众通常会对信任度高的媒介有更高的媒介期待,也更倾向于接触此类媒介。由调查结果可知,89.8%的受众都选择最为相信“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传播的营养信息,其次有4.7%的受众选择更相信来自于“社交媒体(朋友圈)”的知识和信息,仅有1.4%选择更相信亲友交流获知的营养信息。该结果反映了“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在受众中广泛的高信任度,尽管微信的“强关系”,即熟人之间的圈层关系的互动会加强对所获营养信息的认可度、亲友之间的交流也是常见的获取营养健康知识的途径,但相比于来自主流媒体的营养信息,受众还是倾向于信赖依托主流媒体的“权威”。这体现了主流媒体对受众知晓、认同营养信息都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受众对于主流媒体传播的营养信息有较高的期待值,如果主流媒体传播的信息被最终证伪,将极大影响其公信力。
2.2.3 接触形式倾向:受众最倾向阅读“图文解说”的营养信息 呈现形式影响营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受众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便于理解的方式来阅读营养信息。根据图4所示,受众最青睐的阅读方式是“图文解说”,有71.7%的受众选择了该项;其次,有47.6%的受众倾向于选择“短视频”来获取营养信息;倾向于“纯文字”的呈现形式的受众占比为22.5%;而选择通过“漫画海报”与“直播”获知营养信息的受众占比分别为19.9%和12.5%。
相较于纯文字,图文解说的形式感染力较强,能结合文字将一些专业的知识直观地表现出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内容。且相较于短视频而言,图文解说的自主阅读性更强,根据需要选择分享的段落也更为便捷。但就试听感染力而言,短视频的效用不言而喻,但高水平营养短视频制作门槛较高,对参与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要求也高,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短视频供应不足,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青睐度,这方面待挖掘潜力仍然十分可观。同时,漫画、海报也逐渐成为营养信息传播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或建构虚拟形象,拟人化地解读,或抓住一个知识点,以强调排版的方式来制作便于分享的海报,都得到一定人群的青睐。此外,通过营养专家的网络直播面对面来获取营养知识和技能,也是新冠疫情期间非常重要的营养信息传播方式,直播可以使营养专家与受众实时互动,可有效答疑解惑,成为营养信息传播的“后起之秀”。
统计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在选择营养信息接触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倾向差异。相较男性,女性选择“图文解说”、“短视频”、“漫画”的营养信息呈现方式占比更高。而男性选择倾向为“纯文字”的,占比为27.8%,明显高于女性选择“纯文字”的15.9%。由此,相较于男性,在阅读营养信息时,女性更喜好形式活泼、感染力强的呈现方式,而男性的选择倾向虽在此方面需求较弱,但仍然对“图文解说”和“短视频”抱有较高的选择倾向。调查还显示,年轻或受教育程度高的受众更青睐接触多样、便捷的呈现方式。根据图5所示,30岁以下或者本科以上学历的受众倾向选择呈现方式占比排名前三的为“图文解说”、“短视频”和“漫画海报”;而30岁以上或者本科以下的受众更青睐“图文解说”、“短视频”和“纯文字”的呈现方式。
3 营养信息传播满意度分析
受众在接触媒介、获取相应的信息之后,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一个营养健康传播落脚点。本研究主要从对营养健康内容的接受程度、传播及时性以及对受众的行为指导效用三方面的满意度来进行分析。
3.1 营养信息理解满意度
根据问卷对营养信息可读性的询问结果,超过半数的受众认为当下营养的传播内容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占比51.5%。其次有39.5%的受众是“能够理解”,而有7.1%及1.9%的受众不能完全理解当下营养的传播内容,分别只能“读懂部分”或者觉得“晦涩难懂”。结果提示,产出营养信息的专业机构和个人仍亟需加强营养信息的创作水平,使其更加“接地气”。
3.2 营养信息传播时效满意度
由问卷统计可知,绝大部分受众对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营养信息的时效性的评价态度是较为正面的,选择“非常及时”的受众占比为26.3%,且有50.9%的受众选择评价为“及时”。但仍然有部分受众对营养健康信息的传播时效表达了负面情绪,有19.6%认为缓慢,有3.2%的受众则认为时效“非常缓慢”。
3.3 营养信息指导行为满意度
为调查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营养健康科普知识的指导实践效用,本研究让问卷受众对本次疫情中传播的营养健康信息的指导作用进行打分,其中10分代表非常有用,0分代表完全无用。如图6所示,超过半数的受众对疫情期间营养科普的实践指导作用的评价在“5分”以上,分别有21.9%和21.7%的受众评价在10分以及8分,占比排一、二位。但有13.7%的受众的评价仅为“5分”,占比排行第三。且有12.4%的受众的评价在4分及以下,评价较低。此结果表明,新冠疫情期间营养信息应在不改善传播内容或者呈现方式的情况下,更注重科普知识对受众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