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营养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 黄换南 袁锦燕

摘 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营养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0月—2022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均分为常规营养治疗组(对照组)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观察组)。比较住院当天和营养治疗14 d后血清总蛋白(TP)、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水平变化,以及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患者血清TP、PA、HGB、ALB下降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营养治疗组患者,且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患者躯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评分比对照组患者更高,而腹胀腹泻、二重感染和血糖异常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均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营养指标的下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可纳入临床治疗中。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营养指标;生活质量;并发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且受限程度会随着疾病进展逐渐严重,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是全球第5位因疾病致死的原因。在我国,因疾病致死人群中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城市为第四位,在农村为第一位[1]。急性加重期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在短时间内迅速加重,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还需接受机械通气治疗[2]。另外,此期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状态,且因疾病治疗和疾病原因,常导致无法经口进食,或者进食量无法满足机体需求,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影响疾病预后[3]。近年来,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逐渐被临床各科室所认同,且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拟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2020年10月—2022年2月就诊,接受住院治疗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纳入标准为临床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2013版)中急性加重期诊断标准[4];患者临床资料及临床诊治结果收集完整;NRS2002评分≥3分;预计3天内无法经口进食,且预计生存期>2周;已向家属及患者说明研究目的和内容,取得知情同意。排除病情危重,预计生存期<2周的患者;存在严重肝、肾、心脏疾病的患者;存在精神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经临床询问,住院治疗前1个月内有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它激素类药物。按照随机数字表,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9例。2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BMI、病程、NRS2002、APACHEⅡ评分间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依据患者病情及时进行临床治疗和常规护理,予以常规抗感染、呼吸机维持呼吸通畅等常规治疗以控制病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营养支持,即先给予静脉营养,依据患者病情,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包括脂肪乳、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即住院24 h内经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液,肠内营养液用量从500 mL/d开始,逐渐增加用量至患者需要量,肠内营养液的种类有百普力(SP)、能全力(TPF)、瑞能(TPF-T)等,应用根据患者胃肠道功能合理选择。2组患者能量摄入根据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所得[5] 。营养支持期间注意患者胃肠道反应、生化指标、营养指标等变化,及时调整肠外及肠内营养液的使用方法和用量。干预时间为14 d。

1.3 观察指标

于住院当天和营养治疗14 d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营养指标变化,包括血清总蛋白(TP)、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比较2组患者住院当天和营养治疗14 d后营养状况的变化,以及营养治疗前后2组患者营养指标的差异。另外,采用生活质量(GQOL-74)评分量表评估2组患者住院当天和营养治疗14 d后生活质量评分,包括患者躯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以及住院期间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二重感染、血糖异常、肝肾功能受损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

1.4 统计分析

用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频数资料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早期肠内营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营养指标的影响

由表2可知,住院治疗14 d后,2组患者血清TP、PA、HGB、ALB均出现下降,但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血清TP[(59.85±5.98) vs (55.63±5.93)]、PA[(218.46±19.83)vs(178.39±21.03)]、HGB[(109.12±18.24)vs(104.43±16.37)]、ALB[(34.59±6.22)vs(30.53±4.57)]下降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营养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早期肠内营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组患者住院治疗后,患者躯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患者评分比对照组患者更高(均有P<0.05)(表3)。

2.3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比较

由表4所得,观察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有3例患者出现腹胀腹泻、1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2例患者出现二重感染、5例患者出现血糖异常、1例患者出现肝肾功能受损,其中腹胀腹泻、二重感染和血糖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均有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病,严重时可发展成肺心病和呼吸衰竭。我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负担较重的国家,研究显示,我国COPD患者总数不低于1亿,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3.7%、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27%[6]。急性加重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变化较为明显的一个时期,此期患者存在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并伴有肺功能的急剧下降,也是导致绝大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死亡的危险时期[7]。另外,急性加重期患者一方面由于感染,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导致物质需求显著增加;另一方面,此期患者由于病情影响,营养物质摄入显著不足,营养物质供需的失衡,极易导致营养不良[8]。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营养状况,有研究显示,患者低蛋白血症发生率高达18.14%,而低蛋白血症更易引起呼吸肌萎缩,影响患者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使患者更易出现呼吸衰竭[2]。另外,当患者合并低蛋白血症时,自身营养状况差,机体抵抗力降低,肺部感染易反复发生,急性加重次数增加,使病死率升高[2]。故营养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营养治疗可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肠外营养因操作简便,能量供给的计算和控制更为方便,但长期应用肠外营养会导致胃肠道功能降低,且虽然此期患者胃肠道吸收功能有所下降,但存在正常的胃肠道功能。相比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可供给全面、均衡的营养物质,保护患者尚存的胃肠道功能,促进疾病恢复[9]。因此,临床上建议,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肠内营养方式进行营养治疗,但肠内营养时机的选择仍无定论。有研究显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住院治疗第1天即给予肠内营养,可显著改善外周血K、Na、Cl、Ca、P和Mg离子水平和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E水平,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10]。也有研究显示,对急性加重期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行早期足量肠内营养,可显著提高血清Alb、TP、PA及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改善患者预后[11]。 本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住院治疗的24小时即给予肠内营养,可显著缓解血清TP、PA、HGB、ALB的下降,且患者躯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状况也得到有效改善,降低了患者腹胀腹泻、二重感染和血糖异常的发生率。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是小样本研究,可能存在误差,但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可信度尚可,后续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影响;其次,本研究未对患者呼吸功能及预后进行追踪调查,无法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呼吸功能及预后的影响,后续本课题组将继续收集患者临床指标和预后指标。

综上所述,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有效缓解血清TP、PA、HGB、ALB的下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治疗上,在患者胃肠道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进行肠内营养治疗,促进患者疾病恢复。

参考文献

[1]林展增.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8): 49-51、56.

[2]汪倩,程朋朋,孙雨晴,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症的研究分析 [J]. 世界临床药物,2021,42(12): 1113-1118.

[3]张琳,钟明媚,郝明伟. 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J]. 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16(2): 81-83.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4): 255-264.

[5]Osadnik CR,Tee VS,Carson-Chahhoud K V,et al.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due to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2017,7(7): Cd004104.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抗感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J]. 国际呼吸杂志,2019(17): 1281-1296.

[7]冼少静,陈庆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与吸烟、体重指数的相关性 [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2,42(1): 144-150.

[8]赵辉. 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并呼吸衰竭患者营养状态、肺功能及炎性因子影响的对比研究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4): 77-82.

[9]彭妙官,陈广原,叶慧玲. 肠内营养混悬液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J]. 实用老年医学,2016,30(3): 206-208.

[10]邓义云.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后呼吸功能及营养状态改善的影响 [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21,28(3): 55-58.

[11]梁伟玲,王美力,利素文. 早期足量肠内营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 [J]. 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8): 2465-246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