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玫籽油与2种可食用植物油的品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作者: 于晓瑾 刘采艳 张萌 王硕 袁旭 韩华

刺玫籽油与2种可食用植物油的品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0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刺玫籽油的品质及抗氧化活性与可食用的红松仁油、花生油的差异性。方法:从理化性质、主要成分的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刺玫籽油与花生油、红松仁油的差异性。结果:相比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刺玫籽油具有较低的过氧化值、高碘值,而酸值与皂化值无显著性差异。刺玫籽油的α-亚麻酸及亚油酸的含量显著高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油酸含量显著高于花生油而低于红松仁油;刺玫籽油含有多酚及生育酚的量均显著高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但黄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发现,刺玫籽油清除ABTS自由基及DPPH自由基的能力均强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且对自由基的清除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刺玫籽油清除超氧自由基及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强于花生油,弱于红松仁油,但清除率无显著性差异;刺玫籽油的还原力均强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相较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刺玫籽油更具有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优势,可为刺玫籽油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实验基础。

关键词:刺玫籽油;花生油;红松仁油;理化性质;主要成分;抗氧化活性刺玫果籽属蔷薇科、蔷薇属刺玫果的种子,富含纤维素、脂肪油及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1-2]。目前,从刺玫果籽中提取的刺玫果籽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对刺玫籽油进行了报道。李京民等[3]的研究表明,刺玫籽的含油量为13.4%;Demir等[4]研究发现,刺玫籽的含油量为1.2%~1.6%;Grajzer等[5]报道了刺玫籽的含油量为17.8%,出现这一差异性原因可能与产地及品种不同相关。刘中申[6]对刺玫果籽油进行质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刺玫籽脂肪油中含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辛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碳三烯酸等脂肪酸。在生物活性方面,已有研究发现,刺玫果籽油具有降血脂作用[7];屈岩峰等[8]研究发现,0.2%的刺玫果籽油对一级大豆油具有抗氧化作用。但具体针对刺玫果籽油与已有报道的花生油及红松仁油的品质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差异性比较,鲜有文献报道。因此,该试验以刺玫果籽油、花生油、红松仁油为研究对象,从理化性质、ω-不饱和脂肪酸及抗氧化物质成分的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等方面分析刺玫果籽油与其余2种植物油之间的差异性,旨在为刺玫果籽油的进一步研究及潜在价值的挖掘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原料与主要试剂

刺玫籽油、花生油、红松仁油、α-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没食子酸、芦丁及α-生育酚标准品,成都植标化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上海金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2’氨基-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磺酸-6)铵盐(ABTS),合肥巴斯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主要仪器设备

TGL-16LG高速离心机,湖南星科科学仪器有限公司;0SB-2100旋转蒸发仪,上海爱朗仪器有限公司;Synergy MX酶标仪,美国BIOTEK公司;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1.3方法

1.3.1理化性质测定首先,参照邢丽杰等[9]的方法对3种植物油的酸值进行测定,然后参考徐俐等[10]的方法对3种植物油的过氧化值进行测定,再参照文献[11]的方法对3种植物油的皂化值及碘值进行测定。

1.3.2ω-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测定α-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植物油中主要的ω-不饱和脂肪酸参照文献[12]报道的方法,分别以α-亚麻酸、亚油酸、油酸为对照品,绘制标准曲线。测得α-亚麻酸的标准曲线方程Y=20.118X-240.52,R2=0.999 3;亚油酸的标准曲线方程Y=9 562.3X-11.915,R2=0.999 5;油酸的标准曲线方程Y=1 295.1X+13.933,R2=0.999 6。再对刺玫果籽油、花生油及红松仁油进行相同的前处理,并以同标准曲线的方法进行测定。根据各标准曲线,分别计算出3种植物油中α-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的含量。

1.3.3抗氧化物质的含量测定参照文献[13]的方法,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以浓度-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并根据回归方程:Y=0.007X+0.087 7,R2=0.999 3计算3种植物油中总多酚的含量;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参考文献[12],以芦丁为标准品,测得芦丁的标准曲线的方程为Y=5.885 6X-0.027 6,R2=0.999 9,根据标准曲线计算3种植物油中总黄酮的含量;生育酚的含量测定参照文献[14],以α-生育酚为标准品,测得α-生育酚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0.011 6X-0.105 8,R2=0.999 7,由标准曲线方程计算3种植物油中生育酚的含量。

1.3.4抗氧化活性分析(1)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参考Wang等[15]报道方法,100 mL的ABTS反应液与30 mL样品溶液混匀,避光反应5 min,于734 nm波长处测定混合液的吸光度值A,由吸光度值分别计算3种植物油的清除率。(2)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参考文献[16]报道的方法,100 mL的DPPH反应液与30 mL样品溶液混匀,避光反应30 min,于517 nm波长处测定混合液的吸光度值A,由吸光度值分别计算3种植物油的清除率。(3)超氧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参考文献[17]报道的方法,样品反应液于325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由吸光度值分别计算3种植物油的清除率。(4)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参考文献[18]报道的方法,样品反应液于51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由吸光度值计算3种植物油的清除率。(5)还原力的测定:参考文献[19]报道的方法,分别测定3种植物油的还原力。

1.3.5数据处理每个样品做3个平行样,结果以X±SD表示,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差异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利用绘图软件Origin Pro2021进行图的绘制。

2结果与分析

2.12种植物油的理化性质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对3种植物油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由表1可知,刺玫籽油的酸值略大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刺玫籽油的过氧化值小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P<0.01),皂化值小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碘值显著高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P<0.01)。因此,相比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刺玫籽油储藏的时间更长。

2.23种植物油中的ω-不饱和脂肪酸及抗氧化微量成

分的含量分析2.2.13种植物油中的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较分析α-亚麻酸、亚油酸、油酸是人体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研究表明,α-亚麻酸(ω-3脂肪酸)、亚油酸(ω-6脂肪酸)及油酸(ω-9脂肪酸)的摄入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20]。图1为α-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的液相图。由表2可知,刺玫籽油所含的α-亚麻酸及亚油酸均远高于花生及红松仁油(P<0.01);此外,刺玫籽油中油酸的含量高于花生油(P<0.01),而低于红松仁油(P<0.01)。

2.2.23种植物油中的抗氧化物质含量的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植物油的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与其所含的抗氧化物质的含量具有直接的相关性[21]。因此,对植物油中的抗氧化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可为植物油的活性研究提供物质基础。如表3所示,刺玫籽油中所含的总多酚及生育酚的含量均远高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P<0.01),刺玫籽油中总黄酮的含量也高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3种植物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分析

2.3.1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比较分析ABTS法由于其简单、快捷的优点,被普遍用于检测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ABTS法的原理是K2S2O8与ABTS发生氧化反应,ABTS可被氧化成蓝绿色的ABTS+·,而ABTS+·可被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物质还原成无色的ABTS。ABTS反应液的褪色程度反映了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的强弱[22]。由图2可知,在10~60 mg/mL的浓度范围内,刺玫籽油、花生油、红松仁油对ABTS自由基的平均清除率分别为79.30%、38.74%、25.12%,且3种植物油清除ABTS自由基的活性随植物油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浓度为60 mg/mL时,刺玫籽油、花生油、红松仁油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92.24%、72.54%、61.61%。此外,IC50值的大小通常与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强弱呈负相关。刺玫籽油、花生油、红松仁油的IC50值分别为7.59、50.78、95.95 mg/mL。因此,刺玫籽油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强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刺玫籽油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与花生油、红松仁油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2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比较分析DPPH自由基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自由基。当抗氧化剂向DPPH贡献1个电子或氢原子时,紫罗兰色的DPPH自由基可被转化成黄色的DPPH-H化合物[23]。此外,DPPH的醇溶液于517 nm波长处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因此,通过测量反应液在517 nm处的吸光度值的变化,可计算出抗氧化剂清除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由图3可知,当浓度为60 mg/mL时,刺玫籽油的清除率大于90%,而花生油及红松仁油的最大清除率只达到了32.16%及56.34%。此外,刺玫籽油、花生油、红松仁油的IC50值分别为15.69、87.61、73.45 mg/mL。因此,刺玫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强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此外,由进一步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刺玫籽油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与花生油、红松仁油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可能与刺玫果籽油中较高含量的总黄酮及多酚相关[24]。

2.3.3超氧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比较分析花生体内的各种生理氧化过程会产生超氧阴离子(O-2·),过量的O-2·会对生物膜及组织造成氧化损伤[25]。由图4可知,3种植物油对O-2·的清除活性具有浓度依赖性;在10~60 mg/mL的范围内,随着植物油浓度的增大,3种植物油对O-2·的清除活性逐渐增强。当浓度为60 mg/mL时,刺玫籽油、花生油、红松仁油的清除率分别为68.01%、60.51%、73.19%。此外,3种植物油清除O-2·的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红松仁油>刺玫籽油>花生油,但3种植物油对O-2·的清除率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4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比较分析羟基自由基是一种活跃的活性氧,对人体的蛋白质、DNA及细胞具有极强的损坏作用,从而导致众多疾病的发生[26]。由图5可知,3种植物油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着植物油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浓度为10 mg/mL时,刺玫籽油、花生油、红松仁油的清除率分别为28.28%、41.96%、45.6%;当浓度为60 mg/mL时,3种植物油的清除率皆高于80%,表明3种植物油都具有较好的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活性。此外,刺玫籽油、花生油、红松仁油的IC50值分别为14.22、14.86、13.90 mg/mL。因此,刺玫籽油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于花生油,弱于红松仁油。但经进一步的方差分析结果可知,3种植物油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图53种植物油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比较

2.3.5还原能力比较分析物质的抗氧化活性通常与其还原力相关联,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可贡献出电子,将Fe3+还原为Fe2+,使反应液的颜色变成蓝绿色。反应液在70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变化,可间接反应出受试物的还原力强弱[19]。吸光度值越大时,表示物质的还原力越强。由图6可知,在10~60 mg/mL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大,3种植物油的还原力逐渐增强。刺玫籽油还原力在整体上强于花生油及红松仁油,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