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乳低聚糖与人乳低聚糖的比较研究
作者: 盛王涛 杨丽菲 谢小俐 胡瑞 李菁
摘 要:目的:检测分析牦牛乳特定低聚糖组分、含量及构成比,并与人乳比较,探讨其作为代乳品的优势与不足。方法:对中国西藏若尔盖地区分散采集的20头牦牛产崽1 w时的牦牛乳样本,及从20名分娩足月婴儿的妇女中获得的分娩后2 w(对照1组)和6 w(对照2组)的人乳样本,采用液质联用(LC-MS)方法进行乳汁低聚糖特定组分的定量分析。结果:牦牛乳组14种低聚糖总含量为(269.9±24.1)μg/mL,人乳组14种低聚糖总含量为(4 641.3±1 071.5)μg/mL,其中2 w时含量为 (5 156.1±916.4)μg/mL、6 w时含量为 (4 126.5±979.2)μg/mL,牦牛乳组与2个人乳组两两比较的组间差异显著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牦牛乳组与2个人乳组各低聚糖组分含量分别比较显示,乳-N-二岩藻六糖II型(LNDPF II)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其余差异显著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个人乳组各低聚糖组分含量比较显示,2′-岩藻糖基化乳糖(2FL)、乳-N-四糖(LNT)、乳-N-二岩藻六糖II型(LNDPF II)、3′-唾液酸乳糖(3′-SL)、6′-唾液酸乳糖(6′-S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无显著性差异(P>0.05)。牦牛乳组与2个人乳组各低聚糖构成比两两比较显示,均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牦牛乳组中性/酸性低聚糖构成比与2个人乳组分别比较的组间差异显著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个人乳组之间中性/酸性低聚糖构成比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结论:人乳特有低聚糖的组成和丰富程度是其他动物乳不可替代的,牦牛乳低聚糖含量大于牛乳低聚糖含量,其个别中性及酸性低聚糖组分接近甚至超过人乳中同种组分,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人乳替代来源。
关键词:牦牛乳;低聚糖;人乳低聚糖;组分
人乳是婴幼儿营养的黄金标准,人乳低聚糖是其主要成分之一,构成人乳中碳水化合物的较大部分(20%,5~20 g/L)[1-2]。人乳低聚糖的多样性丰富,观察到247个品种,162种人乳低聚糖具有结构特征[3],其组成和丰度因母亲的遗传和哺乳期而异,也受妊娠年龄、母亲健康状况、婴儿性别、饮食习惯、乳母Lewis血型[4]的影响。这些低聚糖起到益生元、免疫调节剂和病原体抑制剂的作用,并被发现能改善肠道和大脑功能。牛奶传统上是婴儿配方奶粉的基础,对牛乳低聚糖的研究少于对人乳低聚糖的研究,与人乳低聚糖相比,牛乳低聚糖的浓度要低得多(0.03~0.06 g/L)[5]。婴儿配方奶粉通常含有益生元,但缺乏人乳低聚糖的特殊功能。牦牛发源于中国,是一种能适应高原地区环境的优势畜种。现阶段,我国丰富的牦牛乳资源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国内主要的牦牛乳衍生品类型有奶粉、液态奶、酸奶、奶茶和干酪素等,生产和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4个牦牛分布多的省份[6]。牦牛乳成分与普通牛乳成分不同,由于畜种及地区等因素限制了对牦牛乳的成分的研究,很少有研究报告牦牛乳低聚糖。本研究检测分析牦牛乳特定低聚糖的组分、含量及构成比,并与人乳比较,探讨其作为代乳品的优势与不足。
1 材料与方法
1.1 奶样和标本收集
1.1.1 牦牛乳 在中国西藏若尔盖地区分散采集的20头牦牛产崽1 w时的牦牛乳样本。样本在环境温度下10 min内收集,干冰运输到实验室,并在-80 ℃下储存。
1.1.2 人乳 从20名分娩足月婴儿的妇女中获得的分娩后2 w(对照1组)和6 w(对照2组)的人乳样本。采集样本后用干冰运送到实验室,并在-80 ℃下储存。
1.2 伦理审核
研究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了该研究的所有方面(批件号:SCMCIRB-K2018096-1),并获得了所有母亲的知情同意。
1.3 方法
1.3.1 样本前处理 取乳样100 μL,4 000 g、4 ℃离心10 min后,去除上层脂肪,将50 μL下层清液装新离心管中,然后加入100 μL乙醇。接着12 000 g、4 ℃离心60 min,离心后,乳样分为两部分,低聚糖位于上清液中,底部沉淀为酪蛋白,获取上清液弃去沉淀。向50 μL上清液中加入950 μL纯水。接着取25 μL 稀释后的上清液,加入25 μL NaBH4水溶液(0.5 mol/L),在室温下孵育30 min。接着加入25 μL乙酸溶液(0.5 mol/L)终止反应。最后取10 μL用于LC-MS检测。
1.3.2 基于UPLC-QTOF-MS的低聚糖靶向代谢组学 (1)色谱方法:色谱柱为Hypercarb石墨碳色谱柱(100 mm×2.1 mm i.d.,3 μm;Thermo Fisher)流动相A为水、流动相B为纯乙腈、流速为0.2 mL/min、进样量为10 μL、柱温为25 ℃。(2)质谱条件:离子源类型为ESI,电喷雾离子源。(3)电离模式:负离子模式(ESI-)。(4)数据采集模式:TOFMS采集一级质谱信息,即分子离子峰的精确质荷比,IDAMS/MS模式采集二级质谱信息,即碎片离子的精确质荷比。一级质谱信息主要用于低聚糖化合物的定量分析、二级质谱信息主要用于低聚糖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1.3.3 低聚糖标准品 14种低聚糖标准品包括2′-岩藻糖基化乳糖(2FL)、3′-岩藻糖基化乳糖(3FL)、乳-N-四糖(LNT)、乳-N-新四糖(LNnT)、乳-N-岩藻五糖I型(LNFP I)、乳-N-岩藻五糖II型(LNFP II)、乳-N-岩藻五糖III型(LNFP III)、乳-N-岩藻五糖V型(LNFP V)、乳-N-二岩藻六糖I型(LNDPF I)、乳-N-二岩藻六糖II型(LNDPF II)、唾液酸乳-N-四糖a(LSTa)、唾液酸乳-N-四糖c(LSTc)、3′-唾液酸乳糖(3′-SL)、6′-唾液酸乳糖(6′-SL),均购自法国ElcitylOligoTech公司。其中,中性低聚糖10种(8种岩藻糖基化和2种未糖基化低聚糖)、酸性低聚糖4种(唾液酸化低聚糖)。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两组之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认为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
本组共牦牛乳20份(20头牦牛产崽1 w时的牦牛乳样本)、人乳40份(从20名分娩足月婴儿的妇女中获得的40份人乳样本,其中,20份为产后2 w采集、20份为产后6 w采集)。
2.2 牦牛乳中14种低聚糖成分测定及其与人乳的比较
2.2.1 低聚糖总量 牦牛乳组14种低聚糖总含量为(269.9±24.1)μg/mL,人乳2组14种低聚糖总含量为(4 641.3±1 071.5)μg/mL[其中对照1组为(5 156.1±916.4)μg/mL、对照2组为(4 126.5±979.2)μg/mL],牦牛乳组与2个人乳组两两比较的组间差异显著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2 各低聚糖含量比较 牦牛乳组与2个人乳组14种低聚糖含量分别比较显示,乳-N-二岩藻六糖II型(LNDPF II)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其余差异显著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个人乳组14种低聚糖含量比较显示,2-岩藻糖基化乳糖(2FL)、乳-N-四糖(LNT)、乳-N-二岩藻六糖II型(LNDPF II)、3′-唾液酸乳糖(3′-SL)、6′-唾液酸乳糖(6′-SL)组间差异显著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表1)。
2.2.3 各低聚糖构成比及中性/酸性低聚糖构成比比较牦牛乳组与2个人乳组14种低聚糖构成比两两比较显示,均不存在组间差异(表2)。牦牛乳组中性/酸性低聚糖构成比(42.3%/57.7%)与对照1组(80.8%/19.2%)比较的组间差异显著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牦牛乳组中性/低聚糖构成比(42.3%/57.7%)与对照2组(82.5%/17.5%)比较的组间差异显著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个人乳组中性/酸性低聚糖构成比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
3 讨论
低聚糖是一类含3~9个单糖单元的碳水化合物,人乳低聚糖含量丰富,是乳汁中第三大固体成分,已知种类高达200余种[7],具有益生元、免疫调节剂和病原体抑制剂的作用,能改善乳儿肠道功能。牛乳低聚糖结构与人乳相似,已鉴定出67个组分,且含量远低于人乳中的低聚糖,研究报道仅为0.03~0.06 g/L [5],以6′-SL含量最高,其余低聚糖含量均测不出或微量[8]。牛乳低聚糖构成比与人乳也有所不同,如唾液酸在牛初乳中含量高达70%,而在人初乳中仅为20%[9]。由此可见,牛乳中主要是酸性低聚糖,并随着泌乳期延长由32%(初乳)降低到6%(产乳30 d)[10],而牦牛乳低聚糖的研究数据未见发表。本研究率先开展对牦牛乳中常见人乳低聚糖的检测分析,已测的14种低聚糖定量结果显示,牦牛乳低聚糖总含量低于人乳,但高于牛乳,约为后者的5~10倍,其中6′-SL含量与牛乳相当。此外,本研究结果说明,牦牛乳与人乳各低聚糖构成比无明显差异,提示牦牛乳低聚糖组成的相对安全性。其中,牦牛乳中性低聚糖占比低于人乳,酸性低聚糖占比高于人乳,与以往文献报道相符[9]。
人乳低聚糖充当益生元,刺激有益菌的生长。纯人乳喂养的婴儿肠道微生物群含高达90%的双歧杆菌,而配方奶喂养的婴儿肠道微生物群与成人相似[11]。低聚半乳糖(GOS)和低聚果糖(FOS)作为益生元经常被添加到婴幼儿配方奶粉中。2FL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H-2表位的结合,防止空肠弯曲菌粘附到宿主上[12]。2FL通过降低CD14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转录来调节CD14的表达,从而抑制I型菌毛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13]。3FL和LNFP II被证明能特异性阻断绿脓杆菌[14]。唾液酸乳糖(SL)能抑制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烟曲霉分生孢子、幽门螺杆菌[15]。6′-SL被认为可以调节婴儿的免疫反应[16]。大鼠NEC模型的研究表明,人乳低聚糖可预防由NEC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强和最一致的保护作用发生在DSLNT[17]。Good等[18]证明,喂食2FL的NEC小鼠幼仔生长更好、疾病更轻,这种作用归因于一氧化氮合酶的上调和肠灌注的恢复。本研究中人乳不同泌乳期2FL、LNFP II、6′-SL含量均大于牦牛乳,说明人乳相较于牦牛乳可能具有更多生物活性功能。
文献报道,产后10 d人乳LNFP II+LNDFP II含量最高,随后逐渐下降[19];乳酸杆菌优势定植与乳汁LNDFH II含量呈负相关,初乳中乳酸杆菌水平较成熟乳低可能与此有关[20]。本研究结果说明,随着人乳泌乳期延长,至分娩后6 w时LNDPF II含量逐渐下降,而牦牛乳LNDPF II含量与分娩2 w及6 w人乳接近,推测牦牛乳对乳酸杆菌的影响与人乳相似。乳酸杆菌在抑制病原菌,维持微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关键作用。
4 结论
近年来,关于人乳低聚糖的研究较多,而对于牦牛乳低聚糖未见研究报道。牦牛乳作为高原地区的优势畜种,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本研究中共测定14种低聚糖,相较人乳低聚糖已观察到的247个品种,162种低聚糖结构特征[3],本研究所测低聚糖的丰富程度远远不够,另外低聚糖的功能与其含量及构成比的相关性尚未明确,且低聚糖的影响因素复杂,其组成和丰度因母亲的遗传和哺乳期而异,也受妊娠年龄、母亲健康状况、婴儿性别等因素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虽然牦牛乳低聚糖组分构成的丰富程度不及人乳,但相较牛乳,牦牛乳仍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中个别中性及酸性低聚糖组分接近甚至超过人乳,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人乳替代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