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蛋白饮食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患者体重控制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作者: 曹崇艳 董永丽

高蛋白饮食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患者体重控制及糖脂代谢的影响0

摘 要:目的:探究高蛋白饮食模式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患者体重控制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6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营养科就诊,且接受医学减重治疗的93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肥胖患者行高蛋白饮食和体育锻炼、行为干预,收集患者干预前和干预1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体重、身高、腰围、臀围指标,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体质指数(BMI)、腰臀比以及血清糖脂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经高蛋白饮食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后,患者BMI及腰臀比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干预6个月改善情况优于1个月。另外,干预后患者血清TC、TG、HDL-C、LDL-C、FPG及FINS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且干预6个月后,下降水平更为显著(P<0.05)。结论:对肥胖患者实施高蛋白饮食联合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体重,改善患者中心性肥胖情况和糖脂代谢。

关键词:高蛋白饮食;肥胖;体重;糖脂代谢

肥胖是机体总脂肪含量过多和/或局部脂肪含量增多或分布异常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可造成各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多种肿瘤等[1-4],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医学营养治疗是肥胖治疗的基础手段,是在肥胖预防和控制必不可缺的医学措施,主要包括饮食管理、体育锻炼和行为干预,关于饮食管理,常用的饮食模式有限能量膳食、高蛋白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其中高蛋白饮食是一种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占总能量20%~30%的膳食模式,可提供充足蛋白质,降低饥饿感,进而减少膳食摄入。有研究显示,高蛋白饮食可有效降低体重,改善血脂水平[5],本研究拟对肥胖患者进行高蛋白饮食联合生活方式干预,观察此种联合干预是否可对肥胖患者体重控制及糖脂代谢起到改善作用,为肥胖的医学营养治疗提供更为有效可行的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6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营养科就诊,且接受医学减重治疗的93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肥胖诊断标准的患者,即BMI在28 ~35 kg/m2之间[6];认知状态良好,可配合本研究的治疗和干预措施;本次干预前3个月无用药及疾病治疗史;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急慢性感染疾病;肾脏或肝脏实质性损伤;认知异常,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无法配合本研究治疗及干预措施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庭收入、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

1.2 方法

完善患者肾功能、营养代谢、体成分检测等基础检查后,排除无法进食高蛋白膳食的患者,对符合肥胖诊断的患者行高蛋白饮食干预。实施营养干预前,计算每日所需总能量,总能量=理想体重(kg)×25 kcal,理想体重=身高(cm)-105 cm。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占总能量的20%~30%[1.5~2.0g/(kg·d)],其中蛋、奶、鱼、肉等优质蛋白占1/2~2/3。另外,碳水化合物应有粗杂粮的摄入,保证每日蔬菜及水果摄入。在进行高蛋白饮食干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体育锻炼、行为干预,如戒烟戒酒、减少静坐时间、保持愉快心情等。体育锻炼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保证每周5次有氧运动,每次30~60min,每周3次无氧运动,每次20~30min,每次运动强度以身体能耐受为标准。共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高蛋白饮食及健康生活方式干预。

1.3 观察指标

1.3.1 体重控制情况 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干预6个月对患者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检测,计算患者BMI和腰臀比。BMI=体重(kg)/身高2(m2);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比较干预前后患者BMI及腰臀比变化。

1.3.2 糖脂代谢变化情况 于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干预6个月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送医院检验科检测血清脂代谢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血清糖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比较干预前后患者上述脂代谢及糖代谢变化。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间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法。频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患者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48例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男女性别间年龄、BMI、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高血压患病率及糖尿病患病率间均无差异(P>0.05)(表1)。

2.2 高蛋白饮食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患者体重控制的影响

经高蛋白饮食联合生活方式干预1个月后,患者BMI及腰臀比已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至干预6个月后,下降水平更为显著(P<0.05)(表2)。

2.3 高蛋白饮食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干预前,患者脂代谢平均水平处于较高状态,经高蛋白饮食联合生活方式干预1个月和6个月后,患者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且干预6个月后,下降水平更为显著(P<0.05)(表3)。

2.4 高蛋白饮食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肥胖患者糖代谢的影响

如表4所示,经高蛋白饮食联合生活方式干预1个月和6个月后,患者血清FPG及FINS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且干预6个月后,下降水平更为显著(P<0.05)。

3 讨论

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变,全球超重/肥胖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肥胖占总人数一半以上,且出现低龄化现象,我国6~17岁和6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9.0%和10.4%[7]。超重/肥胖可造成各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胆结石、多种肿瘤等[1-4],而这些疾病与死亡风险密切相关,使得超重/肥胖成为影响广大群众的主要疾病,而超重/肥胖则成为可预防疾病及失能的首要因素。肥胖是机体总脂肪含量过多和/或局部脂肪含量增多或分布异常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WHO将BMI在28 ~35 kg/m2之间定义为肥胖[6],肥胖的发生与进展与生活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其中内脏脂肪层增多的最主要原因是饮食结构及内分泌失衡,内脏脂肪蓄积所带来的危害远大于皮下脂肪的增多[8-9]。故如何对肥胖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减重是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延长预期寿命的重要手段。

现在主要的医学减重手段包括饮食管理、体育锻炼和行为干预3个方面,在饮食管理方面,主要有限能量膳食、高蛋白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间歇性能量限制、低血糖指数饮食等[10],而对于具有减重手术的肥胖症患者,则可实施胃袖状切除术[11]。在常规医学减重方式中,高蛋白饮食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超过每日总能量的20%或1.5g/(kg·d),但一般不超过总能量的30%或>2.0g/(kg·d)的膳食模式。高蛋白饮食可增加饱腹感和静息能量消耗,这是由于摄入的蛋白质不能被机体储存,只能进行代谢和利用,包括新蛋白质的合成、肽类合成、尿素生成和糖异生等,在代谢和利用过程中消耗大量三磷酸腺苷,进而增加能量消耗。研究显示,高蛋白饮食不仅可有效降低体重,且可维持葡萄糖稳态和血脂正常,进而减少糖尿病、冠状动脉性疾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5,12]。另外,高蛋白饮食相比于其它减重膳食模式依从性和患者饱腹感更好,更易于执行,这主要是因为高蛋白饮食可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胆囊收缩素和PYY等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可将神经刺激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形成“饱腹感”信号,进而使患者降低饥饿感,减少进食。本研究也发现,对肥胖患者实施高蛋白饮食干预,可有效降低体重和腰臀比,改善脂代谢和糖代谢,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

肥胖患者生活方式干预主要是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行为指导。关于体育锻炼,本研究采用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结合的方式,对患者体重控制和糖脂代谢均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有研究显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均可提高基础代谢率,消耗脂肪、增加机体肌肉量,进而达到减重的作用[13-14]。另外,还有研究显示,抗阻运动可有效改善糖脂代谢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抵抗,进而达到控制血糖血脂的作用[15]。本研究也显示,在进行有氧运动的同时增加一定量的无氧运动可有效改善肥胖患者的糖脂代谢。

综上,对肥胖患者实施高蛋白饮食联合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体重,改善糖脂代谢,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于适宜进行常规医学减重的肥胖患者可进行此干预方案,对患者饮食、运动、生活方式进行科学有效指导,进而达到减重作用,降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Cohen AT,Pan S,Byon W,et al. Efficacy,safety,and exposure of apixaban in patients with high body weight or obesity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Insights from AMPLIFY[J].Advances in Therapy,2021,38(6):3003-3018.

[2]廖佩娟,吴金家,谭剑炼,等. 肥胖症与高尿酸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交互作用[J].广西医学,2022,44(16):1869-1873.

[3]洪燕青. 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体质量指数与尿白蛋白肌酐比的相关性[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1,49(4):473-476.

[4]万红,燕树勋,闫诏,等. 肥胖患者外周血miR-155表达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的关系[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1,13(4):539-542.

[5]徐大凤,李艳,陈凤燕,等. 限制能量平衡膳食与高蛋白膳食对超重/肥胖成人体重、肾功能、血脂影响的随机临床试验[J].营养学报,2020,42(6):552-556.

[6]Urraza-Robledo A I,Giralt M,González-Galarza F F,et al. FGF21 serum levels are related to insulin resistance,metabolic changes and obesity in Mexican people living with HIV (PLWH)[J].PLoS One,2021,16(5):e0252144.

[7]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J].营养学报,2020,42(6):521.

[8]蒋凌云. 2型糖尿病内脏脂肪、脂肪因子与心脏外膜脂肪及心功能关系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

[9]肖涛,甄洁,王晨宇. 循环训练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体适能和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2):224-22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