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摄入、身体活动和营养健康现状与分析
作者: 张娜 马冠生摘要:目的:了解和分析我国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摄入、身体活动和营养健康现状,为提出围绝经期女性的膳食和身体活动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总结和分析目前现有的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摄入、身体活动与营养健康状况调查与相关干预性的中英文文献。结果:围绝经期女性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卵巢功能从成熟逐渐走向衰退,雌激素等分泌水平下降,不仅导致女性生殖系统功能的改变,还会影响内分泌系统、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增加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抑郁、睡眠障碍、肥胖等的发生风险。围绝经期女性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等情况,而合理的膳食模式以及适宜的身体活动有助于改善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状况并减轻其相关的临床症状。结论:有必要了解和分析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摄入、身体活动和营养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围绝经期女性健康管理模式和策略,有助于促进围绝经期女性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水平,提升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围绝经期;膳食;身体活动;营养;健康围绝经期在医学上主要是指女性从生育期逐渐向老年期过渡的生理时期,以永久性停经为特征,通常发生在40~60岁。围绝经期(俗称更年期)是女性生命必经的过程,其实质是卵巢功能从成熟走向衰退的特殊生理阶段。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发布的《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18)》指出,围绝经期女性应接受全面生活方式指导和健康管理,包括饮食、运动等,以改善更年期相关症状,提高生命质量[1]。了解和分析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摄入、身体活动和营养健康状况,促进围绝经期女性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1围绝经期女性营养健康现状
围绝经期女性机体有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卵泡功能逐渐缺失且月经周期停止,雌激素、黄体酮等分泌下降。既往研究已经表明,绝经相关健康问题是由于女性卵巢作为机体衰老的主体器官引发相应的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不仅体现为女性生殖系统功能的明显衰退,同时也体现为身体其他相关脏器和系统机能的衰老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对内分泌系统、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并可引发健康问题。围绝经期女性低雌激素水平是围绝经期女性骨关节炎发生发展、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2],可能会导致骨丢失速度较快,造成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等,从而增加了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低雌激素水平也与围绝经期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率的增加相关[3],也是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睡眠紊乱的危险因素[4]。一项对1 075名围绝经期前女性、944名围绝经期女性及299名围绝经期后女性的健康风险评估研究发现,围绝经期女性糖尿病、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肺癌及高血压现患者和高风险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围绝经期前女性,且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也低于围绝经期前女性和围绝经期后女性[5]。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还可能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和生长,使其出现认知功能的衰退,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6]。围绝经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机体的代谢,有研究显示,全球绝经后女性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37.2%,是绝经前女性的3.5倍,我国绝经后女性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33.7%[7]。绝经后女性的脂肪分布也会发生改变,内脏脂肪增多,体质量和BMI增加,我国绝经后女性腹型肥胖的患病率高达48.1%,同时围绝经期女性四肢和全身肌肉量显著下降,从而对围绝经期妇女的肌肉健康产生影响等[7-8]。围绝经期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下降还会升高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引起脂类代谢异常;且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抵抗,增加围绝经期女性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另外,围绝经期女性机体的各种代谢紊乱会导致雌激素和孕激素调节失衡,增加子宫肌瘤的发生风险[9]。
2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摄入状况与健康
关于中国近30年疾病负担变化报告显示,高血压、吸烟、高钠饮食、空气污染、高血糖、高胆固醇、高体重指数、谷物蔬果摄入不足和饮酒是位列前十的死亡危险因素。其中,膳食因素是影响慢性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各种各样的食物,食物的摄取和消费行为,即饮食行为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获取以及机体健康状况。我国围绝经期女性饮食行为和膳食摄入与其健康水平也密切相关。一项对1 075名围绝经期前女性、944名围绝经期女性及299名围绝经期后女性的健康风险评估研究发现,围绝经期女性谷类摄入过多者所占比例较高,且被动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和身体活动缺乏等不良生活方式增多[5]。另一项针对97例围绝经期女性的膳食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牛奶、蔬菜、豆制品、鸡蛋的每日摄入量达到需要量的比例不足50%,也有结果显示,仅40%的围绝经期女性每天喝牛奶,28.3%的围绝经期女性膳食中常有海藻类食品,仅24.6的围绝经期女性经常吃豆制品[10]。在对于营养素摄入情况的调查中,一项在长沙市围绝经期女性开展的调查显示,其膳食中能量、蛋白质摄入量仅达到推荐量的86.4%、86.0%[11]。
在关于膳食结构与围绝经期女性健康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以蔬菜、水果、水产品、橄榄油和谷豆类为特征的地中海膳食结构可减轻血管舒缩相关症状、降低超重肥胖发生率、降低糖脂代谢紊乱及心血管疾病防风险、改善骨及肌肉健康状况[12-13];以水果、蔬菜、鱼、高膳食纤维谷物为主且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膳食纤维、锌、维生素 B12等的抗炎性饮食模式有助于降低女性抑郁发生风险[14-15];以足量蔬果、低脂奶制品、适量坚果和豆类,禽鱼虾等白肉、全谷物杂豆及薯类、减少肥肉和动物内脏摄入、控制食盐、红肉、加工肉类及甜点与含糖饮料为特征的DASH饮食模式联合运动干预有助于优化围绝经期女性的体成分、避免脂肪堆积并增加骨骼肌含量[16];以高能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为主的膳食结构可能导致肌肉减少、脂肪蓄积并影响糖代谢;高蛋白摄入膳食结构在短期内有助于控制血糖,但长期摄入会引起无机盐丢失及骨密度降低;低能量摄入膳食结构则不利于肌肉量的维持;正常能量摄入和正常三大产能营养素比例摄入的膳食结构有助于稳定血糖[17]。食物类型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素食、少肉饮食以及低加工食品的饮食有助于减轻血管舒缩相关症状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18-19];围绝经期女性增加奶及奶制品的摄入,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入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20]。营养素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含有丰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硒等微量元素的膳食有助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围绝经期女性潮热、盗汗等症状[21];增加优质蛋白质、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22];适量补充钾且限制钠的摄入有助于减少骨骼中钙流失,维持骨密度正常水平[23-24];补充共轭亚油酸(CLA)有助于预防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和肥胖[25];补充大豆蛋白和大豆异黄酮有助于保护围绝经期女性的甲状腺功能[26],并有助于改善性激素分泌功能减退引起的生殖道症状;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有助于调节机体雌激素代谢水平,进而阻断癌症的发生发展,抑制细胞异常的增殖与分化[27-28];高脂肪、高能量和长期高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增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风险,并增加部分癌症的发生风险[29-30]。
合理膳食结构有助于延缓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展速度,且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膳食来补充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达到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比较好的天然钙源包括乳制品、海产品、蛋类等,乳制品比较容易吸收,养成长期坚持饮用牛奶或规律补充钙剂的习惯,有益于减轻骨关节肌肉痛等症状。同时,围绝经期女性应该注重食物多样、膳食均衡,维持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平衡,且增加谷类、奶、肉、豆制品等食物的摄入量,需注意三餐比例合理,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达到参考摄入量,以满足机体正常生理需要,并做到少盐少糖,形成健康的膳食结构是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状况的有效措施之一。
3围绝经期女性身体活动与健康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围绝经期女性也存在身体活动不足的情况。一项在我国东莞市区246名围绝经期女性进行的身体活动调查结果显示,体力活动为高水平、中等水平、不足者分别占38.8%、55.8%、5.4%[31]。2015年我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显示,45~49岁女性身体活动中位数为19.9 MET·h/d,50~54岁女性身体活动中位数为17.0 MET·h/d[32]。身体活动对健康有益,与雌激素也有密切关系。多项研究显示,身体活动如有氧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还有助于减轻抑郁等症状[33-34]。针对围绝经期女性的研究结果显示,规律健走运动干预6个月可提高机体的雌二醇、黄体酮水平[35],太极柔力球、有氧健身操、适度有氧运动均可提高女性体内雌二醇水平,但长期过度身体活动则会引起雌激素水平的下降[36]。
合理的身体活动对于减轻围绝经期症状和改善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都有益处,建议围绝经期女性保持适宜的身体活动量,随着身体适应性的增加逐步提升运动强度和时间,多做些慢跑、游泳、快走等有氧运动,并结合膝关节等骨骼健康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适宜的低强度到中等强度的抗阻运动[37]。
4围绝经期女性其他生活方式与健康
多项研究显示,联合饮食指导与身体活动干预可降低围绝经期女性焦虑和抑郁评分[38]、有助于降低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对血浆胰岛素有积极影响[39-41]。 除膳食摄入与身体活动外,围绝经期女性的心理状况也与健康密切相关。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资料显示,45~55岁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5.5%,其中绝经前妇女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3.1%、绝经后抑郁率为35.2%[42]。多种因素包括围绝经期女性的年龄、文化程度、子女及夫妻关系、婚姻状况、睡眠、性欲状况、身体活动情况等都是其情绪变化的影响因素[43-44],有必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来促进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饮食联合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绝经期女性的心悸、潮热盗汗、失眠、情绪不稳等临床症状[45]。围绝经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和自主神经紧张性变化,还会出现更年期综合征,如睡眠障碍是更年期综合征的常见表征之一[46-47],身体活动疗法等对改善围绝经期女性睡眠也有一定效果[46]。围绝经期女性的睡眠对骨密度也有一定影响,一项对南京6 510例40岁以上女性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跟骨定量超声测量骨密度测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入睡时间在24点以后、日睡眠总时间>10 h和夜间睡眠时间<7 h、白天睡眠时间>120 min和午睡时间>30 min的女性发生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风险升高,提示睡眠的生理节律打乱可能促进绝经女性的骨量流失[48]。
5结论与展望
围绝经期女性是慢性高发人群,目前此群体的营养健康状况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改善,并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身体活动不充足等现状,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与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知识科普宣教与综合保健,提升和加强围绝经期女性的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改善与提高围绝经期女性健康水平。分析我国围绝经期女性膳食摄入、身体活动以及营养健康现状,将为围绝经期女性营养健康状况改善策略提供参考数据和证据。
致谢:感谢皇家菲仕兰营养学苑对本研究的支持,感谢Jan Geurts博士、Marieke Schoemaker博士对综述的审阅并提出的修改建议。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中国绝经管理与绝经激素治疗指南(2018)[J].协和医学杂志,2018,11(6):512-525.
[2]许闫严,张克良,魏忠民,等.雌激素对去势骨质疏松症大鼠骨密度和骨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24(6):776-780.
[3]王竟靖,何儒华,武玲.绝经后冠心病与雌激素水平内皮功能及血脂的关系[J].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3.
[4]MARIOS K,GEORGAKIS,THOMAS P,et al.Association of age at menopause and duration of reproductive period with depression after menopaus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AMA Psychiatry,2016,73(2):139-149.
[5]齐殿君,何旖旎,于晓松,等.围绝经期女性健康风险评估[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12):5.
[6]刘晓燕,任慕兰.围绝经期女性的心理保健[J].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9):3.
[7]RUAN X,JIN J,HUA L,et al.The 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nese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the optimum body composition indices to predict it[J].Menopause,20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