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期患者营养筛查与评估及膳食摄入分析

作者: 吴远珏 刘宇寒 蔡红琳 尚罗锐 周方园 潘广涛 章梦琪 杨炼 金艳 杨胜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期患者营养筛查与评估及膳食摄入分析0

摘 要: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期患者进行营养筛查与评估,并分析其膳食摄入情况。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日—2020年3月19日在武汉协和医院接受治疗的COVID-19患者进行追踪随访调查,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主观全面评定,结合实验室检查和24 h膳食回顾调查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结果:43例COVID-19康复期患者,随访时间为出院后345.0(336.0,352.0)d,体重总体水平恢复到感染COVID-19前的体重。NRS2002显示,仅1名(2.3%)患者存在营养风险,MUST未筛查出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SGA也未发现轻中度营养不良或重度营养不良患者。高尿酸、高血糖和血脂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9.5%、20.9%、20.9%,其中血脂异常率在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分别为12.0%、18.2%、57.1%(P<0.05),此外,TG、TC、LDL-C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在正常范围内的比例仅为60.5%、39.5%、46.5%。每日平均能量摄入为(1 721.6±424.1)kcal,其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分别为(60.4±20.7)、(56.8±17.2)、(246.3±74.7)g。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饮食上存在蔬菜、水产品、奶制品、豆制品、坚果、杂粮和薯类摄入不足的情况。结论:COVID-19康复期患者的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较低,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异常,且膳食摄入不平衡问题非常普遍,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期;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膳食摄入

目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预后良好,但有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在康复期常伴有胸闷、乏力、肌肉无力、睡眠困难、焦虑或抑郁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还存在肺弥散功能异常[1-2]。本研究对43例COVID-19康复期患者进行营养筛查与评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饮食摄入情况,全面评估康复期患者的营养状况,为制定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营养指导和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1月20日—2020年3月19日在武汉协和医院住院和托管的方舱医院接受治疗的COVID-19确诊患者,于2020年12月—2021年1月进行随访调查。COVID-19诊断与临床分型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3]。本项目经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准号:[2020]伦审字(0526)号。所有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项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最终共纳入43例患者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现场调查及体格测量 通过现场问卷调查获得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社会学特征、既往疾病史、现有症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前体重、出院时体重等情况。测量患者身高、体重、上臂围、小腿围、握力等。

1.2.2 营养筛查与评估方法 由营养师根据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4],评分≥3分,提示存在营养风险;采用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进行营养不良风险筛查[5],0分表示低营养风险状态、1分表示中等营养风险状态、≥2分提示高营养风险;采用主观全面评定(SGA)进行营养评估[6],SGA包括8项指标,每项指标分A、B、C 3个等级,至少5项属于B级或C级者,可分别被评定为轻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

1.2.3 膳食评估 营养师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进行膳食调查,调查现场借助食物图谱和食物模型帮助调查对象准确估量食物。膳食营养素和能量摄入以中国食物成分数据库[7-8]为标准进行计算。

1.2.4 实验室检查 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尿酸、空腹血糖、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常规临床生化指标。(1)血脂异常的诊断采用《中国成人血脂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标准[9]:高TC:≥6.2 mmol/L;高TG:≥2.3 mmol/L;高LDL-C:≥4.1 mmol/L;低HDL-C:<1.0 mmol/L,符合以上条件之一可诊断为血脂异常。(2)高血糖:空腹血糖≥6.1 mmol/L[10]。(3)高尿酸:男性≥420 mmol/L、女性≥360 mmol/L[1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检验数据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M(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数变量有理论数<5,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患者基本特征

纳入的43例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中,其中轻型25例、普通型11例、重型7例;随访时间中位数为出院后345.0(336.0,352.0)d;年龄中位数为56.0(46.0,62.0)岁;男性17例、女性26例,全部为汉族;随访时46.5%患者存在失眠、39.5%患者存在气短、34.9%患者存在乏力、34.9%患者存在关节痛、16.3%患者存在嗅觉障碍、7.0%患者存在食欲下降(表1)。

2.2 营养筛查与评估结果

NRS2002结果显示,仅1例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占比2.3%;MUST未筛查出有营养风险的患者;SGA评定结果未发现患者存在轻中度营养不良或重度度营养不良。在住院期间,体重下降中位数为-1.0(-4.0,0.0)kg,其中轻型、普通型和重型分别为0.0(-3.0,1.0)kg、2.0(-4.0,0.0)kg、-6.0(-10.0,-2.5)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随访期间,患者的体重总体水平恢复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前的体重,中位数为0.0(-1.0,4.0)kg。3组患者在握力、上臂围、小腿围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实验室检测结果情况

康复期患者轻型、普通型和重型的血红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在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P<0.05)。血脂异常检出率为20.9%,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TG、高TC、高LDL-C、低HDL-C的检出率分别为9.3%、11.6%、16.3%、2.3%;TG、TC、LDL-C都有不同程度的边缘性升高,比例分别为30.2%、48.8%、37.2%,在正常范围内的比例仅为60.5%、39.5%、46.5%(表3)。

2.4 营养素和食物摄入情况

本研究的康复期患者的平均能量摄入为(1 721.6±424.1)kcal,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分别为(0.14±0.04)、(0.30±0.07)、(0.56±0.10)。在饮食上存在蔬菜、水产品、奶制品、豆制品、坚果、杂粮和薯类等种类的食物普遍摄入不足的情况。表中的营养素和食物摄入量在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3组中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表中未呈现相关数据(表4)。

3 讨论

营养筛查是应用营养筛查工具判定患者营养相关风险的过程,是营养支持的第一步,常包括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不良风险筛查。本研究采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MUST进行营养不良风险筛查。NRS2002包括营养状态受损评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年龄评分[4],是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推荐住院患者使用的营养风险筛查方法,该方法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简单易行。尽管NRS2002推荐用于18~90岁住院患者,但也有文章报道应用于大于90岁患者、门诊患者及养老机构老人[14-15]。 MUST由体质指数、体重变化、疾病导致的进食量减少3部分构成[5],由英国肠外肠内营养协会多学科营养不良咨询组开发,于2004年正式发表,是最常见的筛查工具之一,尤其是针对社区患者,因此该量表也被众多指南推荐为用于在社区接受治疗或者康复期COVID-19患者的营养筛查[16-17]。SGA是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推荐的临床营养状况的评估工具,是目前常用的临床营养评估工具之一,是营养评定的量表化评定工具之一,主要用于发现营养不良,并对营养不良进行分类,包括体重变化、进食量变化、胃肠道症状、活动能力改变、疾病状态下的代谢需求、皮下脂肪的丢失、肌肉的消耗、水肿8项指标,可将结果评定为营养良好、轻中度营养不良和重度营养不良[6]。本研究显示,43例康复期患者中仅1例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占比2.3%,MUST未筛查出有营养风险的患者,SGA评定结果未发现患者存在轻中度营养不良及重度度营养不良。经文献检索,目前尚未见到康复期患者营养筛查与评估的报道。但李思宇等[18]对115名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发现有40(34.8%)名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其中重型患者70%存在营养风险,危重型病人100%存在营养风险。ZHAO X等[19]对371名重型和危重型住院病人进行营养风险评分,发现342(92.2%)名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并且营养风险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AOR=2.23,95% CI:1.10,4.51,P=0.026)。COVID-19患者住院期间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较高,而康复期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较低可能存在以下原因:感染期时,大部分患者存在发热、乏力、干咳症状,少数患者存在味觉障碍、食欲下降、咽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20],导致食物摄入量减少,加上疾病高消耗等原因,可能增加患者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有研究报道,在出院6个月后患者以乏力或肌无力、睡眠困难为主,而低热、咽痛、食欲下降、味觉障碍、以及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较低[1],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期患者以失眠、气短、乏力为主,而食欲下降的比例仅为7.0%,康复期的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患者体重基本恢复到COVID-19感染前的体重,本研究提示,康复期患者的营养状况良好,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风险较低。

长期以来,血脂异常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也是COVID-19患者常见的共病之一,有荟萃分析研究显示,COVID-19患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18%(4%~32%)[21]。有研究提示,血脂异常可增加COVID-19重症的风险[21-22],并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23-24]。目前尚未发现关于康复期患者血脂异常的报道,本研究血脂异常检出率为20.9%,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分别为12.0%、18.2%、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TG、高TC、高LDL-C和低HDL-C的检出率分别为9.3%、11.6%、16.3%、2.3%;值得注意的是TG、TC、LDL-C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边缘性升高,在正常范围内的比例分别仅为60.5%、39.5%、46.5%。

参照中国营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营养膳食指导工作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膳食指导建议》对于新冠肺炎恢复期的营养建议[12]和2016年中国成人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意见[13],本研究的康复期患者在饮食上蔬菜、水产品、奶制品、豆制品、坚果、杂粮和薯类等种类的食物普遍摄入不足的情况,膳食摄入不平衡问题非常普遍。平衡膳食模式是最大保证人体营养和健康的基础,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则[13],对康复期患者应进行平衡膳食的营养教育,保持充足能量和营养素,以达到充足能量和优质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的需求,调整免疫功能至最佳状态、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本研究提示,COVID-19康复期患者的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较低,但存在不同程度的糖脂代谢异常,且膳食摄入不平衡问题非常普遍,在康复治疗或健康宣教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