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8~49岁育龄妇女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分析
作者: 魏潇琪 琚腊红 于冬梅 赵丽云
摘要:目的:评估中国18~49岁女性的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CNNHS 2015)。本研究对15 839名18~49岁育龄妇女进行24 h膳食回顾调查和家庭食用油和调味品称重等膳食调查,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2009版)计算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量。结果:我国18~49岁女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供能比在正常推荐范围,但是脂肪供能比较高,膳食结构偏向西方膳食模式。结论:育龄妇女面临的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值得关注,特别是生活在西部地区的女性。建议我国18~49岁育龄女性合理选择食物,改善饮食结构,控制脂肪的摄入。
关键词:育龄妇女;膳食摄入;能量;宏量营养素联合国将育龄妇女定义为15~49岁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1]。在我国,女性尤其是育龄女性人口基数庞大。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我国总人口数为141 178万人,其中女性人口数为68 844万人,占全部人口的48.76%,15~59岁人口为89 438万人,占63.35%。18~49岁女性历经月经期、备孕期、孕期、哺乳期和绝经期等特殊生理阶段。高脂肪饮食会对胎儿和子代神经发育造成影响,导致子代认知能力较差,还会增加子代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3]。女性随着年龄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容易发生糖代谢、脂肪代谢紊乱,易发生血糖升高、血脂升高、体趋肥胖以及罹患糖尿病[45]。因此,育龄妇女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卫生健康服务,降低特殊生理时期的健康风险,有利于提高人类短期和长期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膳食营养素来源于食物,合理膳食是人体营养和健康的基础,食物摄入种类、摄入量和烹饪方法都会影响女性对营养素的吸收利用情况,从而影响女性营养状况和健康。然而,中国对育龄女性饮食摄入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CNNHS 2015)的横断面研究数据,旨在分析18~49岁育龄女性的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量情况,为促进中国育龄女性饮食和健康提供科学证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基于卫健委疾控局组织开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的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省抽取302个监测点随机抽取调查对象进行慢性病与营养个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询问调查、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4个部分[6]。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18~49岁育龄女性15 839名(其中城市6 476人、农村9 363人)。该项目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2015年批号:201519B),所有调查对象在调查之前均由本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采用国家项目组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家庭成员基本情况登记表、3 d家庭食用油和调味品称重登记表、3 d家庭烹调用餐人次数登记表、24 h膳食回顾询问表。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地区、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和家庭收入均由个人社会人口统计调查问卷收集。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信息,连续收集调查对象3 d(2个工作日和1个休息日)的24 h膳食回顾问卷。包括在家和在外就餐的所有食物,同时采用称重记账法记录调查期间家庭食用油和调味品的消费量。
1.3膳食调查方法
家庭食用油和调味品摄入量按家庭用餐量和家庭成员个人能量比例按个人摄入量划分。个人食物消费包括3 d 24 h膳食回顾的食物、食用油和调味品消费。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平均每人日膳食中能量及宏量营养素的摄入量。
1.4质量控制
该监测项目使用统一的调查方法和经专家论证的调查问卷,采用统一的调查标准、设备和质量控制原则,调查员均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展现场调查。数据采用双录入,国家项目组对上报的数据进行统一清理,有疑问的数据返回监测点,与原始问卷核查对比。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通过国家项目组统一建立的信息收集与管理平台进行收集和上传。采用 SAS 9.4 软件进行数据清洗与统计分析,能量的摄入量和宏量营养素的摄入量及供能比用 PROC MEANS计算,两组之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一般情况
2015年中国18~49岁育龄妇女膳食调查者共15 839名,其中,18~29岁3 560名(占22.5%)、30~39岁4 439名(占28.0%)、40~49岁7 840名(占49.5%);城市6 476名(占40.9%)、农村9 363名(占59.1%);东部5 993名,占37.8名,中部4 366名,占27.6%,西部5 480名,占34.6%(表1)。
2.2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的摄入量评估
中国18~49岁育龄女性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为1 769.2 kcal,膳食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分别为53.7、71.0、234.5 g(表4)。
2.2.1不同年龄组间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的评估18~29岁、30~39岁、40~49年组之间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中,40 ~ 49岁组膳食能量、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最高(P<0.05),30~39岁组蛋白质最高(P<0.05)(表2)
2.2.218~49岁不同生理状态育龄女性每日膳食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量的评估18~49岁不同生理状态育龄妇女的膳食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乳母的平均每日膳食能量、蛋白质、脂肪最高(P<0.05),分别为1 998.2 kcal/d、63.6 g/d、85.7 g/d,孕妇的碳水化合物最高(P<0.05),为258.0 g/d(表3)。
2.2.318~49岁城市和农村地区育龄妇女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的摄入量评估膳食能量和三大营养素摄入量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地区膳食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于城市(均为P<0.001),而蛋白质和脂肪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579 4和P=0.211 4)。城市育龄妇女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为1 655.6 kcal,膳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分别为53.9、70.3、207.7 g。农村育龄妇女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为1 847.8 kcal,膳食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分别为53.6、71.5、253.0 g(表4)。
2.2.418~49岁不同地区育龄女性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的摄入评估中国西部18~49岁妇女的平均膳食能量摄入量为1 818.7 kcal/d,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P<0.000 1)。东部地区18~49岁妇女的平均蛋白质摄入量为57.9 g/d,高于中西部地区(P<0.000 1)。西部地区18~49岁女性的平均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分别为73.5、243.6 g/d,高于中东部地区(P<0.000 1)(表5)。
2.318~49岁育龄妇女宏量营养素供能比
本研究中,18~49岁女性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分别为12.2%、34.9%、52.9%;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P<0.05)。城市女性脂肪供能比为37.1%,高于农村(P<0.05),西部地区女性脂肪供能比高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P<0.05))。农村地区女性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55%,高于城市地区(P<0.05),西部地区女性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P<0.05)(表6)。
3讨论
女性的营养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与成功孕育新生命、获得良好妊娠结局及哺育下一代健康成长密切相关。本研究分析了中国18~49岁女性总人群以及分3个年龄段、不同生理状态、城乡及地域的能量、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和宏量营养素供能比。本研究显示,2015年,我国18~49岁女性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为1 769.2 kcal,蛋白质为53.7 g、脂肪为71.0 g、碳水化合物为234.5 g。美国[7]NHANES(2017—2018年)结果显示,20岁及以上女性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为1 849.0 kcal、蛋白质为69.4 g,脂肪为76.1 g,碳水化合物为217.0 g,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均高于中国18~49岁女性居民。日本20岁及以上女性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为1 727.7 kcal、蛋白质为66.1 g、脂肪为56.1 g、碳水化合物为230.2 g[8]、与中国18~49岁女性居民能量摄入量相近,蛋白质摄入量较高,脂肪摄入量较低。韩国女性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为1 594.1 kcal、蛋白质58.8 g、脂肪40.1 g、碳水化合物242.1 g[9],能量和脂肪摄入量均低于中国18~49岁女性,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则略高。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饮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量存在差异,可能与不同国家采取的膳食调查与评价方法、纳入人群不同以及不同膳食模式有关[1011]。
本研究中18~49岁女性的蛋白质的供能比为12.2%,18~39岁女性的蛋白质供能比高于40~49岁女性,城市高于农村,中国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为52.9%,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农村高于城市,东部地区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我国成人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供给量的推荐值为50%~65%,蛋白质占总能量供给量的推荐值为10%~20%[12]。我国18~49岁女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供能比在正常推荐范围,而18~49岁女性的脂肪供能比为34.9%,其中脂肪供能比高于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的目标[13],18~29岁女性高于30~39岁和40~49岁女性,城市高于农村,东部低于中部和西部。1982—2012年,我国居民脂肪供能比由16.3%升高至33.1%,碳水化合物由74.0%降低至55.0%,蛋白质由10.9%升高至12.3%,农村变化幅度高于城市[14],本次调查结果与一般人群调查结果一致。美国[15]NHANES(2017—2018年)研究发现,20岁及以上居民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分别为36%、15%、47%,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均高于中国18~49岁女性。韩国[9](2019年)1岁及以上女性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依次为15.0%、21.9%、63.1%,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均高于中国18~49岁女性,而脂肪供能比比中国18~49岁女性低13.0%。由此可见,我国18~49岁女性的膳食结构偏向西方膳食模式[16],脂肪供能比偏高。膳食结构的变化虽然对改善膳食质量有好的作用,但也增加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17]。另外,有研究表明,均衡的宏量营养素组成有助于延长使用寿命[18]。因此,建议育龄妇女日常生活中均衡饮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膳食质量。
本项研究仍有部分局限性,由于现代农作物种植技术的调整和改进,一些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需要更新。由于缺乏一致性,这些食物成分可能会影响营养摄入量的估计。
4结论
总体上,我国18~49岁育龄女性膳食能量和三大营养素摄入量基本满足要求,但脂肪供能比较高。建议我国18~49岁育龄女性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合理选择食物,改善饮食行为,控制脂肪的摄入。参考文献
[1]Fang H Y,Guo Q Y,Ju L H,et al.Weight status and selfperception of weight among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 China,2015 [J]. China CDC Weekly,2021,3(9):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