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冷链食品新型冠状病毒暴露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作者: 郑美惠 让蔚清
摘要:目的:分析进口冷链食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暴露的风险,提出预防食品污染、管理食品安全风险的干预措施。方法:收集进口冷链食品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的所有案例,分析疫情暴发至2021年1月SARSCoV2污染的食品核酸检测阳性的时间、样本、食品种类和来源国的分布,评估食品传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风险。结果:中国通报的224起进口冷链食品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案例发生时间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2020年11月—2021年1月,其中来源于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家进口的冷链食品居多;以冷冻海鲜检出核酸阳性的次数最多,占总阳性案例的37.95% (85/224);检测样本以食品外包装(共125起)暴露风险最大,并有向食品内包装、产品、运输工具食品和周围环境扩大污染范围的迹象。结论:从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国家进口食品和在卫生状况差的经营场所销售食品均存在SARSCoV2污染的风险,且冷链物流的低温条件增加了病毒留存,建议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全环节的管控,发挥我国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专仓的预防性全面消毒和核酸检测的作用。
关键词:SARSCoV2;冷链食品;暴露;对策由 SARSCoV2引发的COVID19最初在2019年12月中国武汉市被发现,并在2020年3月11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大流行[1]。与SARSCoV和MERSCoV相比,该疾病的严重程度较低,但更具传染性[24]。到2021年1月31日,全球累计确诊127 349 248例COVID19患者,中国累计确诊100 877例[5]。COVID19患者常表现为典型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症状[3,6],以往认为是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自2020年7月开始,中国海关总署就有通报从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进口的冷链食品及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中检出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随后中国山东、浙江、天津、江苏、福建等多地政府也频繁报告有进口冷冻海鲜、冷冻畜禽肉等食品SARSCoV2核酸检测出阳性。值得重视的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青岛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分离到活病毒,证实人类有通过接触活病毒污染的食品包装材料感染SARSCoV2的可能性[7],说明食品的SARSCoV2暴露风险不可忽视。本研究从有关食品SARSCoV2污染的种类、来源国、检出时间和检测样本等角度分析我国食品卫生问题与进口冷链食品SARSCoV2污染的关系,以探讨冷链食品在生产到销售环节暴露SARSCoV2和传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风险,旨在提出有效预防此类食品安全的干预措施。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从中国国家政府部门官网(包括海关总署网站、省级人民政府网站和省(市)卫健委、市场监管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和各地政府部门认证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如重庆发布、萍乡发布、进口遂昌、健康浙江等)、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如天津发布)以及中国新闻网、南京日报、泉州晚报等网络媒体网站收集中国新冠疫情暴发至2021年1月31日期间通报的关于新冠肺炎病毒污染食品表面及其包装材料、运输工具、周围环境等样品的所有资料。
1.2检索方法
采用检索策略(“食品”and “新型冠状病毒”or“SARSCoV2”and “核酸检测”and“阳性”)在上述网站进行检索,使用滚雪球式[8]的方法扩大搜索范围,用于检索核酸检测结果阳性的食品流入其他地区的部分食品的流调、检测结果,一旦确定检出阳性,也将纳入本研究。随后,在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引擎上以“食品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或“食品SARSCoV2污染”等关键词补充检索,确保资料查全、查准,避免漏查、误查。由于资料数量众多,为了使数据保持更新,因此对2019年12月—2021年1月之间通报的文章进行了限制。
1.3资料筛选
纳入标准:检索的文稿资料包括:①食品或食品包装、运输工具及食品周围环境等信息;②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③通报单位为中国海关和省(市)级卫健委、各级疾控中心和各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等卫生行政部门。排除标准:检索的文稿资料中排除:①重复通报内容相同的资料;②有关以综述、会议论文、学术论文形式文稿;③食品来源国为中国。
1.4研究方法
把中国海关和卫生行政部门检出的所有进口冷链食品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案例按事先设计的进口冷链食品SARSCoV2检出情况表格(整理表包括检出时间、涉及企业性质、食品名称、检测样本、来源国、检出地等条目)进行数据汇总。用Excel 2019分析阳性案例检出时间、检测样本、食品种类和来源国分布特征,探索检出核酸阳性的食物种类、来源及流通情况的共性,并基于此提出预防进口冷链食品SARSCoV2污染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通过污染的食品传播的相关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食品种类分布情况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224起食品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案例,发生时间从2020年6月12日起至2021年1月31日,相对集中在2020年11月—2021年1月。冷冻海鲜在所有案例中占比最重(占总数的37.95%),每个月均有与冷冻海鲜相关的样品被通报发现病毒RNA。随着进口食品数量增多和中国海关对冷链食品核酸检测力度加大,2020年10月之后SARSCoV2有向冷冻畜肉(22.32%)、冷冻禽肉(4.91%)、乳清粉等其他食品扩大污染的趋势(附表)特别是2021年1月中国各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加大对山东九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乌克兰进口乳清粉制作的奶枣的核酸检测后,使报告乳清粉样本核酸检测阳性的案例激增到71起。
2.2食品来源国分布情况
按食品来源国统计,224起案例中有71起均为乌克兰进口的乳清粉制作的奶枣,其他SARSCoV2核酸阳性的进口冷链食品来自阿根廷的最多(共有18起冷冻畜肉、3起冷冻海鲜、1起冷冻禽肉),其次依次是巴西(14起冷冻畜肉、3起冷冻禽肉、1起冷冻海鲜)、俄罗斯(12起冷冻海鲜、5起冷冻禽肉、1起雪糕棒)、印度、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分别为17起、15起、11起、6起冷冻海鲜)和美国(2起冷冻畜肉、1起啤酒)等(图1)。
2.3食品流通环节SARSCoV2检出情况分布
从食品流通环节来看,中国通报的224起进口冷链食品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的案例中,有15起来自食品外包装和其他样品 (食品内包装/产品/集装箱)的2种类型样本、1起来自产品和食品周围环境的2种类型样本,以及2起来自食品内、外包装和产品的3种类型样本。因此,按样本类型统计共有244起样品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其中通报外包装样本检出SARSCoV2核酸阳性的案例最多(占55.80%),并有向产品样本、内包装样本和集装箱样本扩大污染的趋势(图2)。
3讨论
3.1SARSCoV2污染冷链食品分析与建议
从SARSCoV2污染的食品种类分布情况来看,冷冻肉类的检出次数多、范围广,这可能与水产品、畜禽肉在宰杀、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通常需在低温下进行有关。有研究表明,附在鱼类上的SARSCoV2可在4 ℃冰箱、冷藏室或运输工具中活1周以上[9],这提示SARSCoV2具有在冷链食品上留存和远距离传播的能力。虽然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未必代表食品具有传染性[1011],但基于224起在进口冷链食品相关样品中发现SARSCoV2的证据,甚至更多(未公布或2021年及以后的案例),揭示冷链食品生产企业的工作环境可能存在SARSCoV2以及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漏洞;建议食品接触者在食品生产到食用的全环节做好个人和手部卫生、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物理距离以及群体接种新冠疫苗等防范措施,不仅能有效预防潜在的食品传播COVID19风险,还能防止食品被病毒污染[1213],避免过度关注导致有限的时间和资源被占用。
3.2冷链食品源头安全与SARSCoV2污染风险
从SARSCoV2污染食品的来源国看,被检出核酸阳性次数高的国家,其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流行[5],难免有些输华食品企业的工作环境进入COVID19病例,在咳嗽、打喷嚏或讲话时将SARSCoV2引入食品或物品及周围环境中,员工食品安全操作不规范、个人防护不到位、卫生习惯不良等可再将病毒传播回易感接触者;而且印度、厄瓜多尔等大部分国家的冷链食品企业,其员工健康管理、食品消毒技术和卫生监管体系还不成熟,食品、物品表面、工作环境未规范消毒的可能性大,这就可能导致输入食品或食品包装存在被SARSCoV2污染的风险。
建议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可以协同出口国政府监督输华食品企业加快建立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为原则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协作密切追踪、抽查境外新冠疫情聚集的输华食品企业的疫情防控进展,和对有需求的企业予以消毒技术、物资上的支持以管理食品安全风险、预防食品污染。
3.3流通环节食品SARSCoV2暴露的风险
对食品流通环节SARSCoV2检出情况分析发现,食品外包装核酸抽检比其他样品的检出阳性次数多,这可能与食品的外包装从包装食品到销售每个环节中都存在SARSCoV2暴露风险有关。在冷链物流环节,低温环境和消毒工作的疏漏,使病毒更容易留存于食品外包装上;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员工不固定、流动频率高,接触者的个人健康、个人卫生、个人防护落实情况难以管控;运输工具、车辆、仓储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难,很可能导致SARSCoV2交叉污染或二次污染。
建议中国海关严格把关,可在口岸增强对进口食品及其包装、装载运输工具的核酸检测和消毒工作,检测阴性和消毒过的食品再予以入境和提供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证明、已经消毒证明等,以供市场监管部门的现场查验和索证索票,也可以避免入境后的重复消毒。对于保存时间短的生鲜食品或检测工作量大的食品可以先予以入关,再进入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专仓集中进行核酸检测和预防性全面消毒。
建议冷链物流企业监督员工做好在装卸、运输、配送过程中的个人、手部卫生和防护用具使用情况,以及做好员工健康打卡和定期核酸检测工作,防止COVID19病例进入工作环境;在食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频繁更换员工,运输途中不得开箱,避免冷链食品与人员或地面有直接接触;防止食品、食品包装被SARSCoV2污染。另外,集装箱、车辆、船舶等所有运输工以及转运设施都应按照《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SARSCoV2防控和消毒技术指南》指导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消毒,进入冷库或封闭式月台等转运设施时应做好入库检验和冷链物流信息登记,实现全程食品安全风险管控可追溯。
3.4冷链食品销售环节污染风险
建议食品经营企业健全日常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参照《农贸(集贸)市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规范整顿销售场所的卫生,做好市场垃圾“日产日清”、地面无积水、分类陈列销售食品;监督摊主定期对食品加工工具、冰箱(柜)、冷库进行清洗和消毒,安排专门清洁人员打扫和消毒公共区域。密切追踪员工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状况,经常对其开展食品卫生知识、新冠肺炎防控知识、食品消毒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提倡疫情期间做好自身防护工作,预防食品经营场所发生COVID19病例,为群体接种新冠疫苗争取时间。
4结论
结合中国通报的进口冷链食品相关样品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情况,整理出所有阳性案例的食物种类、来源及流通情况的共性,详细梳理疫情期我国进口冷链食品常见的SARSCoV2暴露风险,提出从生产到销售全环节集中预防性消毒和核酸检测以及食品密切接触者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就强化食品源头安全防疫、冷链运输环节疫情防控和食品经营企业的环境、人员卫生管理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