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 杨照玉 王晓红 岳文峰 左程

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意识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21年11月就诊,接受住院治疗的2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经手术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营养支持14d后血清总蛋白(TP)、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IgM、IgG和IgA水平,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经14d营养支持后,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血清PA、TP、ALB、HGB、IgM、IgG和IgA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肠内营养支持组GCS评分[(11.29±1.221] vs [9.23±1.484)]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组,并发症发生率(5.00%vs 13.00%)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组(均有P<0.05)。结论:相比于全肠外营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意识障碍,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而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肠内营养;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并发症

高血压是我国的常见心血管疾病,2012—2015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高血压调查研究发现,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约有2.45亿是高血压患者[1],高血压脑出血作为高血压的急性并发症,是一种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高死亡率的疾病。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而术后患者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的应激状态[2-3],加之患者常是老年人,本身机体功能状态较差,若营养支持不及时或方式不对,极易使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增高,增加致残率及死亡率。近年来,肠内营养逐渐被熟知,其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应用在逐渐被认识[4-5],为丰富肠内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意识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情况,本研究收集了在本院就诊的2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统计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21年11月就诊,接受住院治疗的2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纳入标准为经头颅CT或MRI诊断为脑出血,且临床诊断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血肿量≥30 mL;首诊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为≤8分;术后住院时间≥14d;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存在严重肝、肾、心脏脏器衰竭者;存在消化道出血、呼吸功能衰竭、凝血障碍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将2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6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9.78±7.643)岁;对照组男性59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60.42±7.834)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间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依据患者病情及时进行临床手术治疗清除颅内血肿,术后行常规护理,予以静脉滴注预防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营养神经、利尿脱水等药物控制病情。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即从术后第一天给予全静脉营养,包括脂肪乳、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术后第1天即经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液,肠内营养液用量从500 mL/d开始,逐渐增加用量至患者需要量。肠内营养液需要量=标准体重×25~30 kcal/(kg·d),以此为基础,根据患者病情和应激状态确定,肠内营养常规种类为能全力(TPF)、瑞素(TP)及百普力(SP)等,肠内营养液需要量和种类选择由临床营养师指导确定。营养支持期间注意患者胃肠道反应、生化指标、营养指标等变化,及时调整肠外及肠内营养液的使用方法和用量。干预时间为14d。

1.3观察指标

于手术前和营养支持14d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变化,包括血清总蛋白(TP)、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IgM、IgG和IgA,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营养支持14d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变化,以及营养支持前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差异。另外,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和营养支持14d后GCS评分和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恶心呕吐、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GC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

1.4统计分析

用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频数资料用频数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

如表1所示,手术前两组患者血清PA、TP、ALB及HGB水平无差异,P值均>0.05。经14d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血清PA、TP、ALB及HGB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血清PA、TP、ALB及HG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手术前两组患者血清IgM、IgG和IgA水平无差异,P值均>0.05。经14d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血清IgM、IgG和IgA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血清IgM、IgG和Ig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意识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GCS评分如表3所示,术前GCS评分均较低,两组间无差异(P>0.05),经14d临床治疗和营养支持,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肠内营养支持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肠外营养支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如表4所示,术后14d,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1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2例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2例患

者有恶心呕吐症状,共有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3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5例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5例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1例患者有肠源性感染,共有1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自1959年开展全国第一次高血压普查,迄今已完成六次全国高血压患病率调查以及多次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调查,调查数据显示,1958—1959年在全国年龄15岁及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5.1%,而2012—2015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高血压调查研究发现,中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约有2.45亿高血压患者[1]。而高血压脑出血作为高血压的急性并发症,且占原发性脑出血的80%以上,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高死亡率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也影响着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2-3]。手术是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术后护理及康复对患者预后起着重要影响[6]。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现代化康复技术的发展,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运而生,旨在通过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减轻创伤应激,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从而改善患者预后[7-8]。营养支持作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工作者在不断探索合适的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进而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临床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有全肠外营养、肠内肠外序贯营养,也有研究在探讨使用早期肠内营养或者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方式,这些营养支持方式均使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预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5,9-10]。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术后第2~14 d处于代谢低高峰期,若不注重营养补充,难以满足患者营养需求[11]。肠内营养是经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给予人体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在确保获取一定能量和营养素的同时,也维持了肠黏膜的完整性和吸收功能,避免了全肠外营养导致的胃肠道血流灌注受限,易引发肠黏膜萎缩,屏障功能损伤,肠道内毒素及菌群移位等缺点[12-13]。本研究采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式,相比于全肠外营养,患者营养状况显著得到改善。但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由于年龄偏大,体质相对较弱,且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术后又处于急性应激状态,患者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有研究显示,采用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可维持肠黏膜细胞完整,促进IgA 分泌,从而预防肠黏膜萎缩,而IgA能有效增强T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反应性,刺激细胞因子分泌,进而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4]。本研究发现,术后给予一定的营养支持,可提高患者血清IgM、IgG和IgA水平,且早期肠内营养,相比于全肠外营养,血清IgM、IgG和IgA改善状况更佳,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4]

另外,脑出血患者常存在一定的意识障碍,研究表明,肠内营养可通过纠正氮平衡,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进而改善患者意识障碍[14]。本研究结果表明,肠内营养相比于肠外营养,患者GCS评分更高,意识恢复更佳。而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而肠内营养可通过增强肠屏障,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进而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5]。本研究发现,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恶心呕吐以及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更低,进而使患者预后更好。

综上,与全肠外营养支持方式相比,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意识障碍,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而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王增武,赵连友,钟巧青,等. 赓续前行谱新篇——我国高血压防治的发展 [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1,19(10):865-869.

[2]李傲,朱素英,陈梦飞,等.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J].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8,8(1):11-14.

[3]侯尚妍,黄渝茹,杨高明,等. 557例高血压脑出血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诊疗分析 [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32):154-158.

[4]孙巧真. 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血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0):102-103.

[5]杜欢,钱坤,姚淑芳. 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民康医学,2021,33(20):39-4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