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对蔬菜种植户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
作者: 刘景政 穆月英
摘要:目的:探讨社会资本对农户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方法:基于山东、河北、辽宁、北京、天津5省市503份蔬菜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通过建立有序Probit模型开展实证分析。结果:社会资本能显著促进农户的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行为。社会资本中信任强度和社会网络两个维度对农户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互动参与的影响不显著。蔬菜收入占比、技术认知度、风险态度以及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都会对农户的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影响。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以上实证结果依然成立。结论: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组织生产交流会、成立技术小组等多种方式提升农户间信任水平并拓宽其社会网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促进农户采纳环境保护型技术、实施农业绿色生产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户;环境保护;种植技术
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小农户是农业生产的最终实践者,其生产行为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进程。农户对环境保护型生产技术的采纳是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的具体体现[1-3]。然而,当前我国存在着农户绿色生产积极性不高、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率较低的问题[4]。因此,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探究农户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而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计划,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关于社会资本与农业生产的研究集中分析了社会资本在降低信息获取成本[5]、提升创新绩效[6]、实现集体行动[7]和促进效率提升[8]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特别地,社会资本能够帮助农户应对风险冲击,具备较强社会资本的农户更有可能在遭受困难时获取村内农户和亲朋好友的帮助和支持[9]。然而,已有研究对于社会资本与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之间的探讨相对较少。此外,学术界针对农户采纳各类环境保护型技术的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10]、环境责任感[11]、家庭收入状况[12]均显著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行为;技术培训[13]、政府约束[14]、信息化水平[15]等外部环境因素也在农户实施绿色生产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体来看,可以归纳为技术特征、农户个人特质、家庭经营特征、外部环境等方面。
已有文献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一是已有关于社会资本影响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等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文献较少;二是以往研究对于社会网络、社会参与等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如何影响农业绿色生产这一主题尚未达成一致结论;三是已有研究多聚焦某一种环境保护型技术的采纳行为,涵盖范围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山东、河北、辽宁、北京、天津5省市的样本蔬菜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资本对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行为的作用效果,并探讨社会资本各个维度的具体影响效果,以期为提升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率、推进农业绿色生产的政策优化提供依据。
1模型构建、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1.1模型构建
1.2变量选择
1.2.1因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农户对环境保护型技术的采纳程度,使用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所采纳的环境保护型技术数量进行衡量。调研过程中所关注的环境保护型技术有生物菌肥、生物农药、测土配方施肥和节水灌溉技术(滴灌/微灌/喷灌)4种,样本农户对环境保护型技术的采纳情况有5种,分别为“未采纳”“采纳1种”“采纳2种”“采纳3种”“采纳4种”。样本种植户的技术采纳情况见表1,区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节水灌溉技术为例,辽宁省样本种植户的采用比例最高,为88.03%;北京市次之,为50.98%;河北省样本种植户采纳比例仅为19.72%,不同省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样本种植户对于生物菌肥、生物农药和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纳率均超过半数,测土配方施肥的采纳率相对较低,各类环境保护型技术的采纳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1.2.2自变量社会资本为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参考已有研究,从信任强度、互动参与、社会网络3个方面来衡量社会资本。由于社会信任有利于农户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从而增加农户对于种植技术的认同感,提高采纳相关技术的可能性[16],因此选择“同村村民是否影响您采纳种植技术”和“是否相信亲朋好友推荐的种植技术”作为信任强度的代理变量。选择“是否和同村村民商量种植技术”和“与亲朋好友交流种植技术的频率”作为互动参与的代理变量,其原因是村民或亲友之间的技术信息传递和互动学习能够帮助农户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此外,考虑到受访农户的家庭社会网络主要是以地缘和亲缘为基础的亲友网络,且重要节日及婚丧嫁娶时互赠礼品礼金是农户之间往来的重要方式[17],因此本文使用“经常来往走动的亲戚数量”和“全家一年的礼金支出”作为社会网络的代理变量。基于以上6个指标,构建农户社会资本的评价指标体系(表2)。
本研究利用SPSS 24.0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社会资本6个指标的KMO检验值为0.727,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632.676(sig=0.000),说明所选取的各项指标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后,得到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3个,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155%。其中,公因子1在前2项指标上的载荷较大,方差贡献率为31.900%,反映的是信任强度;公因子2在第3、4项指标上的载荷较大,方差贡献率为24.790%,反映的是互动参与;公因子3在第5、6项指标上的载荷较大,方差贡献率为18.465%,反映的是社会网络。根据各因子得分及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得到社会资本综合指标的计算公式如式(8):
社会资本=(信任强度×31.900%+互动参与×24.790%+社会网络×18.465%)/75.155% (8)
1.2.3控制变量本研究控制了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一是种植户的户主特征,包括户主的性别、文化程度和是否担任村干部;二是种植户的家庭特征,包括受访者家庭种植蔬菜的规模、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蔬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三是技术认知及风险态度,包括受访者对环境保护型技术的认知水平和风险偏好;四是外部环境特征,包括种植户是否加入本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村内交通便利程度(表3)。
1.3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21年5—7月在山东、河北、辽宁、北京、天津5省市开展的蔬菜种植户实地调研。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13个县86个村,所有问卷由调查者采用一对一问答方式完成。本次调研实际获得问卷521份,剔除漏答及无效问卷后,最终得到有效样本503户,问卷有效率为96.55%。基于此调研数据,研究社会资本对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1.4描述性统计
表3结果显示,样本农户平均采纳了2种环境保护型技术。受访户主中有81.38%为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52年,绝大部分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上。样本农户的蔬菜种植规模0.02~5.6 hm2不等,均值为0.32 hm2;家庭总收入全部源于蔬菜种植的农户占样本总数的46.32%,蔬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的样本平均值为78.80%。被调查农户中对环境保护型技术的了解程度很高的种植户占6.91%,了解程度很低的种植户占9.41%,不同种植户的技术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仅有29.20%的种植户认为其是风险偏好者,表明绝大多数的种植户选择风险中立或风险厌恶。另外,有23.80%的种植户加入了村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2结果与分析
在进行实证分析前,首先对所有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所有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5,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运用Stata1 5.0软件进行实证检验,回归结果见表4。
2.1社会资本对农户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由表4模型(1)可知,社会资本能促进农户采纳环境保护型技术,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即农户的社会资本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选择采纳环境保护型技术,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农户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促进作用。
2.2社会资本各维度对农户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由表4模型(2)可知,信任强度和社会网络分别在1%和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均为正,表明信任强度的提升和社会网络的拓展对农户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行为有积极影响。然而,互动参与对于农户环境保护型技术的采纳行为影响效果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相比于参加正规的专业化技术培训,农户与村内村民和亲朋好友交流种植技术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问题,但此类交流更侧重基础类生产实践,对于环境保护型技术的针对性不强[18]。而正规的生产技术培训针对性更强且科学性更高,能够帮助农户更加深刻地了解环境保护型技术,进而提升技术采纳率[19]。
2.3控制变量的影响
模型(1)和模型(2)中,蔬菜收入占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表明蔬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大,农户采纳环境保护型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原因可能是蔬菜收入占比较大的农户更加重视蔬菜生产经营活动并增加农业生产投入,考虑到采用环境保护型技术有利于提升蔬菜品质和经济效益,因此对于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的自觉性更高[20]。技术认知度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说明农户对于环境保护型技术的了解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认识到此类技术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出采纳环境保护型技术的生产决策。风险态度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表明风险偏好这一特征对农户采纳环境保护型技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常情况下,根据成本—收益模型,高风险对应高收益,农户采纳环境保护型技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风险偏好型农户愿意承担风险以获取高收益[21]。是否加入合作社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系数为正,表明加入本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正向促进农户采纳环境保护型技术,其原因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辐射带动农户采用环境保护型技术,通过生产培训、奖惩制度和统一管理促进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和可持续[22]。
2.4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社会资本对农户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对以上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1)剔除家庭劳动力老龄化的农户,即参与蔬菜种植的家庭劳动力全部为老龄人口(以60岁作为划分老龄人口的标准)的农户。主要原因在于,老龄化农户对于环境保护型技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都较弱,在调查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失真的情况,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23]。(2)剔除蔬菜种植面积小于0.067 hm2的样本农户,主要原因是小规模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相对较低,对新技术的关注度和需求也较低[24],从而使得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表5结果显示,替换样本后的关键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与模型(1)、(2)的结果基本一致,最终证实了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农户环境保护型技术的采纳。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社会资本能显著促进农户采纳环境保护型技术。第二,社会资本中信任强度和社会网络两个维度对于农户环境保护型技术的采纳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经营特征、认知及外部环境结果表明,技术认知水平高和风险偏好的农户采纳环境保护型技术的可能性更大,家庭蔬菜收入占比大和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纳环境保护型技术。
社会资本对农户环境保护型技术采纳行为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的政策启示是:第一,进一步采取措施提升农户之间的信任水平。政府可以积极组织村民召开内部生产交流会,为相关技术的扩散和传播提供渠道,提升村民间信任水平并促进农户采用环境保护型技术。第二,充分利用社会网络的技术传播作用,针对蔬菜种植户的特征成立技术小组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助活动,为农户之间互帮互助、交流技术信息和提升生产水平创造条件,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网络促进环境保护型技术扩散的积极作用。第三,加强对于环境保护型技术的宣传和引导,通过组织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技术讲解等活动提升农户对相关技术的了解程度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促使农户积极主动采纳环境保护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