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食品专业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王晓毅

新媒体在食品专业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0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手段,而食品专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学科,肩负着培养具备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因此将新媒体融入食品专业思政教育已成为一种创新趋势。首先,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议题日益受到公众关注,学生对相关知识和价值观的理解需要与时俱进,新媒体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形式、即时传播的优势和互动参与的特性,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学科与社会的关系。其次,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而新媒体凭借其灵活性和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育效果。最后,新媒体平台的多维度传播为师生搭建了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桥梁,进一步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尤其在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探索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单是食品专业教学的创新需求,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实践。

一、新媒体在食品专业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一)拓宽思政教育渠道,丰富互动体验

在新媒体的支持下,食品专业思政教育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为师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交流平台。首先,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以及在线论坛,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思政教育内容,大大增加了思政教育的覆盖范围。其次,新媒体的互动性使食品专业思政教学不再仅限于单向传递,而是更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沟通。最后,学校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食品安全知识问答”“传统饮食文化科普”等线上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际体验,使思政教育更贴合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二)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教学吸引力

一方面,食品专业涉及食品安全、营养健康、传统饮食文化等多个领域,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利用新媒体技术,思政教育内容能够更好地与这些热点融合。例如,为学生推送图文并茂的公众号文章或直观生动的短视频,讲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社会意义,不仅能够提升思政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复杂的专业知识;在思政教育中融入食品企业的道德经营问题、食品供应链中的社会责任等与专业相关的时事案例,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灵活性支持根据学生反馈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大提升了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也让食品专业的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促进思政教育效果评估,实现精准化

思政教育的效果评估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而新媒体可以为这一过程提供支撑。一方面,通过运用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课程参与情况。如在食品专业思政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追踪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阅读、点赞和评论行为,并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哪些主题最受学生关注、哪些观点可以引发更多讨论,进而基于对数据的精准分析优化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学习体会、参与相关话题讨论,也能成为评估其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新媒体赋予了思政教育更多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评估手段,使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更加可视化、具体化。

二、新媒体在食品专业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挑战

(一)价值观挑战

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和信息数量,使得学生需要面对海量信息,很容易出现认知过载和信息选择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在食品专业领域,涉及食品安全、健康饮食和技术伦理的多维度内容有时会混杂在虚假信息、商业宣传以及片面解读中,使学生难以辨别真伪。其中隐藏的伪科学内容通过新媒体迅速传播,可能会误导学生对食品专业领域的科学认知,进而对食品安全治理等社会议题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低门槛特性,导致各类思想观念交织碰撞,甚至出现了极端化倾向。例如,有些信息片面强调某些饮食理念的重要性,却忽视科学依据,可能会使食品专业的学生对健康饮食、生态保护等议题的理解趋于片面,削弱其理性思考能力和价值观的稳定性。因此,对高校而言,如何引导学生在海量信息中找到理性思维的支点,塑造科学严谨的价值观,是思政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非理性情绪蔓延

新媒体传播环境与传统媒介相比更具有互动性和情感性,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受众的非理性情绪。一方面,高校食品专业学生在面对食品安全事件时,容易受热点舆论、网络炒作影响,形成情绪化判断。例如,当某些食品安全问题被夸大或断章取义后,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可能会使学生陷入恐慌、愤怒等情绪中,无法进行科学分析,这样不仅会削弱学生对食品行业的理性认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专业教育的严肃性。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上的社交传播环境容易引发情绪的群体感染效应,在涉及食品伦理争议或技术创新的讨论中,学生可能会被某些情绪化观点裹挟,“随波逐流”从而忽视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例如,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曾在网络上演变为情绪化对立,而不是基于科学事实的理性讨论。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在非理性情绪的裹挟下保持理性,给食品专业学生带来了挑战。

(三)媒介素养缺失与信息接收盲目性的双重隐患

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更加碎片化、即时化,高校食品专业学生如果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便可能陷入盲目接受信息的陷阱。一方面,许多学生对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倾向于无条件相信广泛传播的信息,容易在食品健康、营养标准等专业问题上形成偏激的观点。比如,某些直播平台关于“超级食品”的宣传内容,缺乏科学依据,但由于其传播方式诱人,也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判断。另一方面,信息接收的盲目性不仅会限制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深度理解,也可能阻碍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食品专业的学生因专业的特殊性,天然具有食品安全与健康传播的社会责任,如果他们对信息缺乏批判性思考能力,除了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削弱自身在专业领域的话语权。因此,高校如果不能在思政教育中加强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未来将难以适应新媒体环境。

三、新媒体在食品专业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新媒体打造思政教学的互动平台

学校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在线教育平台和智能移动应用等工具,建立一个集信息传播、交流互动和思想引领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首先,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平台。比如,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抖音号、B站频道等形式,搭建专属食品专业的思政教育阵地,实时推送教育资讯,发布与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相关的思政案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开发互动功能,如留言区讨论、知识问答、在线投票等,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其次,构建直播课堂。借助直播技术和录播工具,将复杂的食品专业知识与思政理念结合,并通过生动的案例解析和实时问答,增加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认知广度。例如,举办有关食品伦理的直播讲座,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以实时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最后,开发智能化学习工具。利用新媒体技术设计一个食品思政学习的专属App,设置在线课程、答题系统和实时反馈机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并获得个性化指导,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整合新媒体资源,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新媒体作为信息聚合与传播的载体,为食品专业开展思政教学提供了大量优质资源。首先,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上有关食品安全科普、营养健康知识的优质创作资源,并通过精选和加工,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有机结合。其次,借助新闻报道和热点事件,提高教学素材的时效性与多样性。例如,围绕食品安全热点事件,设计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专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再次,为满足学生对学习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学校可以利用电子书、音频课程和交互式图文等资源,开发涵盖食品科学历史、食品伦理学等主题的电子书籍,或制作与食品行业相关的思政广播节目,以便学生在碎片化的时间吸收知识,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扩展思政教育的覆盖面。最后,挖掘文化资源,将美食纪录片、历史文章和传统美食故事作为补充素材,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例如,结合传统节日中的食品文化,引导学生探讨其背后蕴含的伦理道德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食品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创新思政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游戏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基于食品安全和伦理的内容设计一款教育类小游戏,将思政知识融入闯关、挑战或竞赛中。例如,设置模拟场景,让学生扮演食品质量检测员,通过判断和决策学习食品安全法规和伦理标准。其次,实施跨平台互动式教学模式。将食品思政教育与微博、论坛、短视频平台等结合,开展主题为“食品安全与道德责任”的网络征文活动,邀请学生通过短视频或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展示和讨论。通过多平台联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开放式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和思想交流的机会。再次,积极探索沉浸式体验教学法,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食品生产全过程,直观感受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或通过虚拟场景体验食品浪费带来的资源危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结合,让学生对食品思政教育的主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最后,鼓励学生拍摄以食品专业为主题的思政短视频,制作有关食品浪费、节能环保等主题的微电影,将个人创作与团队协作结合,然后通过社交平台传播,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王晓毅(1992—),男,汉族,河南新密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