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张连晶
食品营养学属于营养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也是农林院校食品相关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食品营养学课程重点介绍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实用知识,基础理论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食品营养要求等,实用知识包括提高人民营养水平的途径、食品贮藏加工及新型食品开发过程中的营养问题等。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教材陈旧、缺少相应的数字化教材、教学课时不足、实验教学不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展开深入研究。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对教材、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课外实践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立足职业教育“五金”建设,提出了能够有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相关建议,以期为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高职院校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陈旧,缺少数字化教材
当前,高职院校开设该课程采用的教材主要有2种,缺少数字化教材。一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营养学》(第四版),作者王莉根据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在广泛吸收近几年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食品营养学概述、食品的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氨基酸、脂类、维生素、水和矿物质、营养与膳食平衡、不同人群的营养、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食品营养强化、食品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营养学》,作者为范志红。该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能量、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和氨基酸、维生素、水和矿物质、非营养素健康相关成分、谷类和薯类的营养价值、豆类及坚果的营养价值、蔬菜和水果的营养价值、肉类和动物性水产品的营养价值、乳类和蛋类的营养价值、调味品的营养价值等。
职业教育要立足长远发展,开展“五金”建设,包括金地、金课、金师、金教材和金专业。高职院校开展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时更要关注教材的质量,注重数字化教材和新形态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利用。
(二)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不足
就教学方法而言,高职院校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相对不足。相较本科而言,高职院校对一门课程的教学评价和教学评估更应多样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缺一不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能够将理论落地,大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推动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极大丰富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更有效地认识世界,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如何改造世界,并最终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创设良好的育人条件。缺乏实验教学,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可能会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缺乏实践场地,学生动手能力差
稳定的实践场地是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实践场地的设施、条件更直接影响着实习质量。高职院校普遍注重实践机会,尤其是工科类院校,但是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实践场所普遍不足,主要是因为实践场所的设备要求较高,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费用较高,存在资金不足等问题。实践场地不完善,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整体课程设计和单元设计,学生在食品营养学课程中的动手能力也难以得到锻炼,无法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从而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进策略
(一)注重“金教材”的开发和建设
一门课程的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质量,“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的定位更决定了意识形态属性是教材的生命线,因此,体现党的创新理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教材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注重“金教材”的开发和建设,尤其是数字化教材和新形态教材,关注全局,积极运用教学和实践的创新理论,深入贯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
以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材建设为例,一是系统学习数字化教材和新形态教材的组成部分,重点关注其与传统教材的不同之处,这是教材开发的重中之重;二是相较于传统教材,“金教材”应更具备专业代表性和行业代表性,注重理实一体化和解放新质生产力,在内容、方法和引领性上都要有独一无二的见解。
(二)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互联网+教育”和数字化技术融入教育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逐步认识到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性,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细致化的教学讲授,食品营养学专业的教师还应该组织课堂外的实践活动,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方法和平台,学会ChatGPT等AI技术,将“金教材”利用起来,使理论知识与食品营养学实践案例相结合,发挥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作用,将翻转课堂运用到实际中。
在数字化经济和文化教育转型的带动下,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远程实习的机会,学生无须进入企业实习就可以了解企业食品营养岗位的实操情况。例如,食品营养学专业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示食品营养的重要性,营造校内实训、实践实习、创新创业的氛围,模拟真实食品营养师在从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理解食品营养大数据分析方法等。
(三)建设食品营养实训基地
与机械制造业相比,食品营养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缺少专业的实训和实习场地。“食品”和“营养”是实训场地建设的两大主题,如果没有合适、专业的食品和营养实训场地,学生就难以适应食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和营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首先,实训场地要充分结合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和单元目标,并将实训成绩纳入日常教学考核中。其次,食品实训室要考虑燃气设备安全和消防安全,在此基础上考虑相关实训平台原有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水平是否适合。最后,注重“一老一小”特定人群的营养和健康,“一老”是指老年人,“一小”是指婴幼儿。随着中国社会劳动力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中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愈发增加。在此基础上,对特殊人群的食品安全和饮食营养加以重点关注,更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为满足学生在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方面的体验和实训需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划对现有教学设施进行全面升级,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将增加与食品相关的仪器设备,涵盖食品检测、营养分析等多方面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安全标准,并通过亲自体验食品检测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理解。其次,将增加技能培训内容,包括食品检测技术的操作、食品安全标准的解读、营养分析软件的使用等,通过系统培训使学生掌握必要技能,为其未来工作做好准备。再次,将增添实训设施设备,如模拟食品生产线、食品储存与保鲜设备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训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最后,将完善应用软件种类,引入更多和食品营养与安全相关的专业软件,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模拟实验等,提升其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
(四)引进优秀人才,加强“金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成为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食品营养学教师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技术不精良的问题,因为很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应聘到高职院校,知识理论较为单一,对市场的了解度不足,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清晰,导致食品营养学课程变成了单一的理论教学课程,学生无法很好地吃透教材,更对以后的就业选择和想要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缺乏规划。
一方面,要引进优秀人才,如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增加高层次专业人才。比如,开展校企合作,进行深度融合,互相输送人才,使教师可以深入食品生产企业的一线,了解食品结构和营养状况以及食品生产线,并将所见所学应用到教学中;引进食品类和营养类的企业专家,将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带入课堂教学中;成立培训基地,对教师展开食品培训,推动专业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定期开展专业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食品行业和健康行业的相关培训与学习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深入剖析了高职院校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教材陈旧,数字化教材缺乏;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不足;缺乏实践场地,学生动手能力差等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注重“金教材”开发建设、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设食品营养实训基地、加强“金师”队伍建设四大改进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兼具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食品营养专业人才,为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也为改进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作者简介:张连晶(1992—),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实习研究员,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教育思想。